检索词:
检索到 3568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赵匡胤
秦腔《斩黄袍》中人物造型。以其为主要角色的剧目有《赵匡胤杀院》《卖华山》等。宋朝幵国皇帝。此人物属生行,以红生应工。刘丰收、银福子、冬至儿、王登观、袁克勤、李发民、陈仁义、张兰秦等都饰演过这一角色。人物出场勾红整脸,大刀眉挂黑三绺,戴王帽,穿黄色蟒龙袍,围玉带,下穿红彩裤,足穿厚底靴子。 -
82019-10
[ 词条 ]王彦魁
王彦魁(1878~1941)秦腔演员。初工小生,后演须生。陕西岐山县人。又名王书,艺名“唐娃子”,人称“王班长”。幼入汉中石娃子戏班学艺。出科后,曾在丑寅班、永顺班、华庆班搭班演出。演唱主用天罡音,满宫满调,音量不大却浑厚清澈,被誉为西路秦腔正宗,并有“刘立杰第二”之誉。其甩麻鞭、打一鞭、耍单鞭、舞双枪、鞭扫灯花及耍拳、劈叉等特技都享有很高声誉。尤以靠把、箭衣见长,《黄河阵》《五雷阵》《万仙阵》《梅花阵》《泗水王带箭》《周遇吉带箭》《赵德胜带箭》等“四阵三箭”最享盛名。 -
82019-10
[ 词条 ]张清云
张清云(生卒年不详)清光绪秦腔演员。工老生、须生。甘肃兰州市人。擅演《下河东》之赵匡胤、《马前泼水》之朱买臣、《过玄关》之孙膑、《葫芦峪》之诸葛亮、《金沙滩》之杨继业、《破宁国》之朱亮祖、《闯宫抱斗》之黄飞虎、《琵琶记》之王延龄、韩奇等。 -
82019-10
[ 词条 ]胡彦
秦腔《金沙滩》中人物造型。陕西麟州人,五代末期北汉名将,烧勇善战,号为“无敌”。归宋后改名杨业。在抗辽战争中虽屡获大胜,却因与主帅兼国丈潘仁美意见不合,加上七郎杨延嗣曾手刃潘仁美三公子潘豹,屡遭陷害。杨业被辽军围困在陈家谷,朝廷未发一兵一卒,身边只有数十老弱残兵。《宋史?杨业传》载:“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百人,后来中箭被擒,绝食三日而亡。”称得上是一位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该人物造型属生行,以靠把老生应工。银福子、双斌、平定儿、刘立杰、万成子、水娃子、杨绪、毛金荣、杨景成、茂盛儿、满曹子、袁克勤、王集荣、陈仁义,甘肃的三元官、王宝童、李富贵、李柄南、杨改民、文汉臣、葛正兴、郗德育、张文品、赵毓华、李夺山、刘金荣、李世英,以及新疆的“三王”(王义民、王正民、王北平),宁夏的丁醒民、张贵荣等,都饰演过这一角色。人物扮相为俊扮,挂白三,戴白髻发,金踏蹬,扎黄软靠,搭三肩,糸红靠绸,靠腿,下穿红彩裤,足穿厚底靴。 -
82019-10
[ 词条 ]十八红
十八红(生卒年不详)清末秦腔演员。工须生,清光绪德盛班之台柱。陕西耀洲人。擅演红脸、靠甲、纱帽戏。扮王则龙眉凤眼,扮官则气度不凡。如《无影簪》之苏护、《美人图》之介子推、《法门寺》之赵廉、《老辕门》之吕蒙正,以及《满床笏》《破宁国》等戏,唱念做打,处处生色。尤其是反串《高三上坟》中的小生,更是妙趣横生,令人惊奇。 -
82019-10
[ 词条 ]刘备
秦腔三国戏中人物造型。以刘备为主角的戏有《三结义》《鞭打督邮》《借赵云》《三让徐州》《战宛城》《青梅宴》《古城训弟》《马跳潭溪》《三顾茅庐》《汉阳院》《长坂坡》《三闯辕门》《讨荆州》《张松献图》《黄魏争功》《金雁桥》《收李严》《战马超》《取都城》《赵云搬骨》《大报仇》《连雷开元饰《祭灵》之刘备(戏曲研究院提供)营寨》等。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汉朝宗室之亲,亦为三国蜀汉政权的建立者。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字玄德。刘备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三国志》有传。东汉末,募兵参加镇压黄巾起义,曾任安喜尉、高唐令、徐州牧等。后得诸葛亮辅佐,联合孙权,大败曹操于赤壁,与魏、吴成鼎足之势。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之一部分。次年,与吴决战于猇亭,大败,病死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袓,葬惠陵。史家称其为先主,成都武侯祠内建昭烈庙以兹纪念。后世诸多地方戏曲以其为主角,经常演出于舞台。属生行,以胡子生应工。清末以来,陕甘名宿润润子、冬至儿、黄娃、都成子、李炳南、刘立杰、刘毓中、高天喜、肖顺和、苏育民以及来喜子、岳麻子、文汉臣、李海亭、李富贵、李夺山、谢鸿民等饰演过这一人物。在徊荆州》一剧中的刘备为俊扮,挂黑三络,“过江”首次出场时掩红风帔;《甘露寺》一场,戴王帽,着红色绣龙蟒,围玉带,下穿淡黄色素彩裤,足蹬厚底高靴;《闯新府》一场改戴九龙冠,穿黄帔;《跑车》一场则改换为紫色银绣龙箭衣,青马褂,系板带。雷开元饰《祭灵》之刘备(戏曲研究院提供) -
82019-10
[ 词条 ]吴占鳌
吴占鳌(?~1893)清同治、光绪时期秦腔演员。工须生。甘肃兰州市人。三元官之高足。曾与乃师和桑大嘴(桑旦)同在兰州牛家班搭班演戏,以《八义图》之程婴、《太和城》之孙武、《湘江会》之吴起、《蛟龙驹》之晋怀王等角而享有盛誉。清光绪初年(1875),因“国丧”停演,为生活西去新疆,流落于迪化(今乌鲁木齐)街头。光绪十六年(1890)五月,亲自出面牵头,联络流散于迪化的陕甘秦腔艺人组织演出,引起商界关注并给予资助,成立“新盛班”。同年七月十五首演于红山庙会,引起轰动。 -
82019-10
[ 词条 ]赵二
赵二(1861~1902)清同治时期秦腔演员。真名不详。甘肃秦安县陇城人。少年时期以旦角享有盛名,因其长躯广颡,脸面微黝,有“黑牡丹”之美誉。后专工文武老生,兼演大净。以台容身架见长。其喜怒哀乐现于面者,随时变换。演《太白醉写》时,面上忽红忽白忽黄,刹那间能变数色。演《太公钓鱼》之类的神釆威严诸戏,执竿危坐,默无一语,观者凛凛疑为天神。演悲惨戏者,如《一捧雪》之莫成,缚赴杀场时,忽向台下纵声惨呼,近台者哗然倒退,势如崩潮,观者竟不知其假。《龙凤剑》之比干尤属得意之作,其神情之妙,冠绝一时。演关公戏《挡操》时则写脸不用银铢,而是先以黄蜡敷面,继以胭脂叠染,遂成重枣色;眉则以烛熏棉花,贴于额际,望之无异于卧蚕形;一出帘,场内鸣钟击鼓,间以爆竹,一时全场肃静,无敢稍哗;待小军报称曹军且到,瞥见火光一闪,则已去袍露铠,左手持刀担于肩上,右手掣其美髯,耸身挺立,观众莫不震慑,凛凛中觉有神灵涉降。及至曹兵临阵,忽又火光一耀,关公突作拖刀之势,向敌一挥,曹军作奔溃状,关公将刀掷向空际,从容自背后承之,随后揿髯斜视,傲若天尊,满场叹为观止。清同治、光绪之交,赵二身据陇南,时秦安县令善某,都门旗籍,顾曲周郎,目睹赵二演技辄谓客曰:“北京诸伶,亦难臻此。”光绪十二年(1887),赵二应会首之邀,出演《斩华雄》《古城会》《水淹七军》《单刀会》诸戏,然未数月,竟染疾而卒,时年仅50岁,迷信者皆谓赵二死因演此戏之故,从此梨园动色相戒,忌演此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