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老旦妆
秦腔旦角妆的一种。过去秦腔老旦多由男性扮演,基本不敷底色,仅在颜面本色之上用白笔画几道皱纹便可。现多改为俊扮,但不敷脂粉,额间、眉角、鼻窝画几道皱纹,若系贫穷老妇,底色要略带土黄,以示饥饿之相。又有媒旦妆、媒婆妆、妖旦妆之分。①媒旦妆。老旦妆的一种。用铅白调水画出两个白眼窝,两胞画上麻雀或麻子,头上装一牛角或羊角。②媒婆妆。媒旦妆的一种。用铅白调水画出两个白眼窝。鼻子涂红,以示嗜酒或酗酒,脸颊画一小鸡。③妖旦妆。旦角妆的一种。妖旦也称“摇旦”“媒旦”“彩旦”,京居_称“丑旦”。早期的化妆程序是先用铅粉调水画出两个白眼窝,鼻子涂红,以示嗜酒或酗酒,脸颊画一小鸡,或在两腮画上麻雀或麻子,鼻梁画一倒立蝎子,嘴角点红或点白,使其丑化。1949年后多改为俊扮,仅在唇边点一黑痣,太阳穴处贴一片霄药或圆一圆紫痕(或称拔火罐痕)。 -
82019-10
[ 词条 ]苏(育民)派
苏育民创造的唱腔流派。苏育民(1917~1966),陕西商县人。长庆社(后为三意社)创始人苏长泰的儿子,也是著名小生苏哲民、苏琦的弟弟,还是著名花旦苏蕊娥的三叔。“苏氏三兄弟”之一,排行老三,人称“苏老三”。12岁在家班三意社随班学戏,不久即以《花亭相会》《五郎出家》折戏登台演出。因其嗓音得天独厚,自幼耳濡目染,不仅能演《激友》《穷人计》等贫生戏、《游西湖》《玉堂春》等袍带戏和《杀庙》等箭衣戏,更能演《伐子都》《闯新府》等武功吃重的靠把戏;不仅演小生戏和须生戏,还能演旦角戏和丑角戏。所演《杀狗》《断桥》《卖酒》《玉堂春》等,都是以旦角应工的典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带领剧社积极排演《白毛女》《九件衣》《鱼腹山》《红娘子》等一批新戏。1952年,在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所演《打柴劝弟》,获表演一等奖。此后,又随团赴朝鲜慰问演出。1955年参加文化部第一届戏曲演员讲习班会,戏曲理论显著提高。次年,演出《扑池送亲》,获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表演一等奖。苏育民堪称是位多才多艺的一代宗师。“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致死,终年49岁。苏育民饰《打柴劝弟》之陈勋(易俗社提供)苏(育民)派艺术特色 苏派唱腔从尽力开掘角色思想感情、性格特征、身份地位的角度讲,与沈和中本无差别,但从锐意求新的改革手法看,双方却又充分表现出各自的风格特色和美的追求。沈腔唱派讲求气势的雄浑,就像李可染的画,手起笔落,满纸浓墨重彩,气势不凡,因而直露多于含蓄。而苏腔唱派大都偏重于音律的工稳,其又善于擷英揽萃,学习外剧种之长,这又好似书法家的篆隶,龙飞凤舞,气韵流动,却不违规越矩,故而含蓄多于直露。苏育民对板式的运用,也相当考究,一般说来,他既不乱用,也不呆用,而是依不同的剧情戏理、人物性格、恰如其分地灵活运用,而且通常还要来一番加工改造。《娄昭关》“欺寡人”和《苏武牧羊》“在北海”两段唱,虽然都用的是[苦音二六板],出于前者用以表现幼主无力治国,担心权奸篡位的悲惨心境,曲中多有4、7两个偏音,强调其角色软弱受辱且又无可奈何之情;后者则着重抒发汉将苏武宁肯饿死北海,也不愿屈膝于异邦的铮铮民族骨性,故在旋律上不仅剔除了4、7两个偏音,还以切分节奏和大跳音程强调着富有力度的快脆和语态语势。其慢板和开口音的应用尤有特色。①慢板。苏育民在《打柴劝弟》的“他虽然”和《扑池》的“枉读诗书念万卷”,都用了[慢板],但一个旨在抒发陈勋由于弟弟不愿读书、规劝不听的关切之愤,一个则在于表现皇甫祺这一书生贫困潦倒、受人羞辱的懊丧之情。因此,板式虽同,情趣大异,前者壮伟、愤忿,后者伤感、低凉。这种同一板式生出的不同感情表现专长,正是苏育民对其唱腔做出改革创新的结果。②开口音。苏育民的“开口音”与众不同,陈勋所唱“他虽然”三字,选用“紧开口”唱法,一喷而出,一泻而下,虽显悲壮,力度丝毫不减,给人以一肚苦水渲泄无余之感;而皇甫祺所唱“枉读”二字,则用的是“慢开口”唱法,其旋律直线下行跌落,使之完全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中惯听的叹息之音,和无精打采的呻吟哀号之腔。苏(育民)派嗓音特点苏育民的嗓音不及刘易平圆润,也不及沈和中脆亮,却质朴浑厚,富有感情表现力。他唱高音、多是雌雄音并用(即尖嗓和大嗓),尖嗓微带鼻韵;行低腔则多为雄音(本嗓),显辱实大声洪,豪放壮美。唯其美中不足者,他的中声部“沙音”偏多,且高、中、低三个音区的糅化也欠统一谐和。但却能创造出以抗坠取胜的发声法来露巧藏拙。比方说,行高腔必以脑后音拔起,通过腭、喉音的对抗、将音丝捋细拽长,化浊为纯;行低腔时,则用本嗓支撑,并使气流在腹、胸、口腔部位保持畅通无阻。《打柴劝弟》“他虽然”一句即是这样唱的。另外,苏唱“彩腔”则以假嗓翻高八度,但由于嗓音素质是以粗壮为其基础,这种以假嗓拔高的行腔方法,必然给其音色蒙上一层“云遮月”的味道,所以略显明亮不足、粗涩有余,但却形成另番风韵与特点,反倒构成“苏派”唱腔的个性化艺术风格,也使观众为之倾倒醉迷而绝无怨尤。素有“苏氏三兄弟”之称的苏育民哥哥苏哲民和苏琦,也是秦腔小生行当中的佼佼者。三兄弟艺术造诣虽然各有所别,但戏路和唱派风格并无太大差别,故观众统称其为“苏家腔”。苏(育民)派代表剧目与传承 苏派代表剧目主要有《打柴劝弟》《激友》《游西湖》《扑池送亲》《凤仪亭》《闯新府》《玉堂春》《火焰驹》《卧薪尝胆》《苏武牧羊》《金沙滩》《铡美案》《赵氏孤儿》等。苏育民所授学生有田佐民、尹良俗、陈西秦、刘养民、炱宗汉、李月娥、康盛富等。“苏氏三兄弟”中还有一位值得一述的人物,即著名花旦演员苏蕊娥。她是苏哲民的生女,自然也是苏育民和苏琦的侄女。却由于女旦女腔,又形成自己的戏路和唱派而独树风标。(见“苏(蕊娥)派”)。尹良俗 秦腔演员。工文武小生。1933年生。陕西西安市人。10岁入西安易俗社,从师苏育民、杨令俗等。擅于演唱慷慨激昂的大段唱腔,表演干净、大方。代表剧目有《胆剑篇》之越王勾践、《游龟山》之田玉川、《夺锦楼》之梅玉善、《截江救主》之赵云、《伐子都》之公小子都,以及现代戏《西安事变》之张学良、《白龙江》之刘少奇、《智取威虎山》之杨子荣等。曾在陕西省戏曲汇演中多次获奖。2012年去世。陈西秦 工小生。1945年生。西安市人。13岁考入西安三意社学艺,成为西安三意社演员。从师苏育民。先后担任《玉堂春》《火焰驹》《打柴劝弟》等30多本戏的主角。行腔演唱,宽厚洪亮,吐字清晰。康盛富 工须生。1934年生。陕西西安市人。11岁考人西安三意社,师承赵振华,并得苏育民、姚鼎铭教诲,出科后为该社正式演员。数十年的舞台实践,在表演和唱功方面力创自己的路子,形成深沉、豁达、刚柔相济的风格。在传统戏中,以演苍劲悲壮的剧目最见功力。如《梅伯闯宫》《祭灵》《金沙滩》《血滅乌纱》等戏,均有独到之处。曾多次参加北京、上海等全国性现代戏学习班,演过《红灯记》之李玉和、《智取威虎山》之少剑波、《苦水甘泉》之董守贵、《梅岭丹心》之周毅等。演丑角戏也具风采,如《春草闯堂》之胡进、《徐九经升官》之徐九经、《八件衣》之仁义等。炱宗汉 秦腔一级演员。工须生兼演老生。1940年生。陕西咸阳市人。12岁入西安三意社学艺,从师苏育民、封至模、张朝鉴等。尤擅长唱功,音域宽广、稳健刚劲。代表剧目有《苏武牧羊》《四进士》《生死牌》《挡将》《打镇台》《赵氏孤儿》《十五贯》,以及现代戏《红灯记》之李玉和、《血泪仇》之玉仁厚等。其中尤以《打镇台》之王震、《赵氏孤儿》之程婴、《血泪仇》之王仁厚最为享名。多次获陕西省戏曲汇演表演奖。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李月娥 女。工小生。1942年生。河南省鄢陵县人。12岁入五一剧团学戏,1982年进修于中国戏曲学院进修,先后演出30多出剧目。主要有《帝王珠》《荆铰记》《雁门关》《追鱼记》《白蛇传》等。后又担任导演,与他人共同执导了《玉蝉泪》《打神告庙》《母子情》《春江月》《红楼梦》《庵堂认母》等。曾获陕西省园丁奖。现任陕西西安市五一剧团演员兼导演。 -
82019-10
[ 词条 ]五音四呼
五音作为音韵学名词,指字音声母的5个不同的发声部位,即喉音、齿音、舌音、牙音、唇音;作为音乐学名词,则指戏曲音乐和民间音乐普遍采用的5个正音的音名,即宫音、商音、角音、徵音、羽音。四呼专指音韵学中按韵母4种发音口型的分类,即开口呼、齐齿呼、撮口呼洽口呼。秦腔演员无论演唱还是念白,任何一字都离不开五音四呼的范围,审五音、正四呼,是演唱中正确表达字音的要诀。北宋司马光《辩五音例》之“欲知宫,舌居中”,即指喉音;“欲知商,开口张”,指齿音;“欲知角,舌缩却”,指牙音;“欲知徵,舌柱齿”,指舌音;“欲知羽,撮口聚”,即指唇音。清徐大椿《乐府传声》亦载:“欲正五音,而不与喉舌齿牙唇处着力,则其音必不真;欲准四呼,而不习开齐撮合之势,则其呼必不清。” -
82019-10
[ 词条 ]十三辙
北方戏曲、曲艺唱词的韵脚。古代曾分为106韵,后又归纳为21韵、18韵。明清以来,中国北方戏曲、曲艺根据当地语音通用“十三辙”。京剧根据“中州韵”和北京语划分,也夹杂了一部分湖北语音。十三辙(韵)分别是中东、人辰、江阳、发花、梭波、遥条、由求、怀来、包斜、言前、衣期、姑苏、灰堆。其他韵母分别归人十三辙,如鱼韵归衣欺。一般北方曲艺大都通用,但归韵略有不同,韵辙代字用法也不一致。如“乜斜”也作“迭雪”等。秦腔在“十三辙”的基础上,根据关中语音划分,把同“衣期韵”关系较远的“鱼”韵从中分了出来,另立一个“须遇辙”,使秦腔变为“十四辙”,加上“儿化韵”(秦腔使用较少),共为“十五辙”。同时又根据关中语音实际,改“姑苏韵”为“姑夫辙”。 -
82019-10
[ 词条 ]秦腔吐字
演唱技法的一种。为正确表达字音,秦腔演唱对每一个字音的吐放,必须经历出字、归韵、收声几个步骤,即吐放字头、字腹、字尾一个完整过程。①出字,即吐出字头,即字的声母。准确地吐出字头,是达到字音纯正、饱满清晰的基础。②归韵。即吐放字腹,也就是字的韵母。要使演唱中的每一个字能够准确无误地归人所属的韵母,演唱者就必须了解其所属的韵辙,并掌握正确的读音,无论这一字音在旋律中延伸多长,曲调如何婉转曲折,字音也能始终保持不变。否则,即便出字很好,也因归韵不得其法而导致字音走样变形。秦腔的归韵还存在另一含义,即演唱一些为舒缓的唱腔时,其拖腔要求必须归入特定音韵之中,如生旦演唱[慢板]之拖腔,须归入“安an”韵;演唱彩腔,须归人“咦i”韵;净行之犟音也须归人“咦i韵,拖腔则允许归入“哎ai!”韵之中等。③收声。就是准确地收住字尾。在关中语里,除衣(yi)、妻(qi)、无(wu)、玉(yu)之类的直出无收字音外,差不多每一个字都存在着一个收声的过程,如“号啕”二字,它们的韵母虽为却在收声时必须以u音收尾,才能确保其字。明代沈宠绥《度曲须知》言“若乃下半字面,工夫全在收音,音路稍动,便成别字。” -
82019-10
[ 词条 ]天水市秦剧团
甘肃秦腔演出团体。创建于1956年5月,前身系四川广元县秦剧团。1958年7月,天水、武都两地区合并,剧团合并为天水专区五一秦腔剧团。演职员200余人,拥有米新洪、温警学、祝慕民、王福民、张兴裕、赵新启、米新焕、李雪梅、陈素珍、阎淑琴、张正武等著名演员。代表剧目有《烈火杨州》《铡美案》《辕门斩子》《五台会兄》等。1961年,天水、武都地区分治,又恢复为天水地区秦腔剧团。1963年4月各县级剧团撤销,从各县剧团选调60余名优秀演员充实力量,成立总团,1964年年底,原以天水艺校组建的三队调为天水地区文艺工作团。1966年3月二队交天水县。地区秦剧团组建后,以演秦腔为主,兼演眉户、陇剧、影子腔,共计排演剧目140余本。其中现代剧目40多个。创作剧目有《红旗插上东梁山》《陇上红缨》《雌雄剑》《万家春》等10多个。保留剧目有《游西湖》《铡美案》等30多个。先后越省参加调演、汇演7次。《红旗插上东梁山》曾参加西北五省(区)戏剧观摩演出大会。陇剧《万家春》获省剧本创作二等奖,并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摄制成电影戏曲片。该团培养了一批优秀中、青年演员,其中有邹连蕊、白可见、高锐、王汝丽、李秋芳、齐天水、张鹿娃、孙爱兰、孙菊兰等。 -
82019-10
[ 词条 ]刘(立杰)派
刘立杰创造的唱腔流派。刘立杰(1872~1936),字子英,艺名“木匠红”,陕西临潼人。幼年学习木匠手艺时,经常亮嗓自乐高唱,深辱人们和民间鉴赏家的赞许。22岁即入当地魁盛班(后改华清班),其师虽系无籍无派的平庸老旦,但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气质敦实沉稳,态度安详自然,嗓音浑厚高亢,韵味清醇隽永,尤善演四六句的唱工戏。以致后来能与李云亭同享盛名,并各以不同造就,独领风骚,自成一派。1913年任榛苓社教练,1916年入陕西易俗社并任教练和导演,1925年在三原县自组秦钟社(后易名新声社)。他的得意门生有刘易平、崔晓钟、惠醒秦、姜望秦、汤秉钟等。排演的剧目有《中牟会》《贺家坟》《鲁相拔葵》《子平别解》《双烈女》《骂孝子》等。创演的代表剧目有《八义图》《李陵碑》《取都城》《豫让剁袍》《日月图》等,其艺术风格自成一家。刘(立杰)派艺术特色刘立杰以唱工而见长。其拥有金声玉振的好嗓子,唱来清逸绵远、浑厚甜润、中气充沛、字正腔圆。以唱工繁重的安工老生戏为其专长。封至模在《木匠红——刘立杰》中赞其“如《八义图》《李陵碑》《让都城》《乾隆打宫》《豫让剁袍》《黄河阵》《反徐州》等,唱来韵味隽永、腔音好听,每聆佳作,令人神志清新,胸际舒适,宛如炎暑柳荫饮一杯雨前茶,说不出的酣畅爽朗!凡是气宇轩昂、风度温雅的帝王卿相,文人学士一类的人物,如《打金枝》之唐代宗、《状元媒》之吕蒙正、《徐州堂》之徐达、《忠保国》之杨波,他都刻画人神,高人一等。”。据传,当时不少观众专听其《八义图》程婴“挂画”一场所唱“幸喜得今夜晚风清月朗,可怜把众烈士一命皆亡”两句唱腔,此腔唱毕,便心满意足而去,回家睡觉,也觉安适香甜,心无牵挂。在渭南少华村演出《吴起回国》,只唱了“上得城楼用目瞧,吴起儿啊你回来了”两句,台下顿时趋者若狂,全村人众,即刻抬食盒,捧礼物,劝饭酒,以致不得不重新再唱一回“上得城楼……”两句,其胜人处可见一斑。刘(立杰)派唱腔刘立杰有文化,知书明理,无论演出还是排导,对戏剧艺术和人物性格,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演《激友》时所唱“我的志气比天高”一段,从板式安排到行腔运调,颇有独创。如唱至“时不来”三字,一反传统窠臼,往开一扬,改代板唱“暂且把(使一小腔)麟角将养”拖腔,好听至极;再接唱“有一曰风云会我要(此二字也系他加入)倒海翻江”,顿时大有一种志士不可屈的气象。再如“鱼池水得了风能起波浪”一句的拖腔,别人都是唱完“波浪”二字的小腔之后随即长拖,但他认为,“腔”必由字而出,应当再唱出“浪”字,就“浪”字拖长两音方合规。可见他对戏曲唱腔有深刻研究,而且在其唱腔旋律上也是独树一派的。刘(立杰)派代表剧目与传承刘立杰以唱工繁重的安工老生戏最为见长,如《八义图》《李陵碑》《让都城》《乾隆打宫》《豫让剁袍》《黄河阵》《反徐州》《日月图》《吴起回国》《苏秦激友》《鲁相拔魁》等。刘立杰一生培养的戏剧人才很多,其中刘易平、沈和中、王斌秦、崔晓钟、王应钟、刘琼钟、惠醒秦、姜望秦、汤秉钟等出类拔萃的演员,皆出于他的门下,他的艺术创造在其学生身上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刘立杰门徒虽多,影响最大者当推刘易平(见刘(易平)派)和沈和中(见沈(和中)派),原因在于此二人在继承乃师基础上又形成自己的唱腔流派。崔晓钟是刘(立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生于1911年。陕西西安市人,主工花旦、小旦。12岁入秦钟社学戏,拜刘立杰为师,出师后,以演出《贺后骂殿》而名动一时。1931年前后,已是新声社和正俗社的挑梁旦角演员,并被西安观众誉为“秦腔皇后”。1940年应邀至兰州、天水等地演出,以主演《黄花岗》之钟女、《走雪山》之曹玉莲等角色声誉鹊噪,尤其所演钟女,因扮相俊美,唱腔甜绵而轰动金城。擅演剧目还有《燕子笺》《柜中缘》《三回头》《白蛇传》《白玉楼》《五典坡》等。 -
82019-10
[ 词条 ]张(润润子)派
润润子创造的贫生、须生唱腔流派。形成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润润子是继魏长生之后最优秀的秦腔表演艺术家之一。本姓张,行五,人称张老五,西安市人。幼年生活艰苦,入玉盛班学小生,出科后即在该班演戏,后又搭庆泰班,改学须生、纱帽、道袍、靠把。由于他对艺术笃诚追求,卓有心计,加之又善于观察世态,留心各阶层人物的谈笑与动作。嗓音虽然不大,但耐人玩味咀嚼。一经登台,俱能赢得“做唱绝俗,风采如画“(王绍猷语)的赞语。他一生培养了大批学生。李云亭、陆顺子便是他的得意门生。张(润润子)派艺术特色润润子尤擅贫生戏。《渔家乐》之简仁同、《木兰寺》之吕蒙正,仅仅一个婪食的眼神表演,便能活现出人物的饥寒交迫之相;如《穷人计》之皇甫琪,《激友》之张仪,从其蹒跚的步履中可显出角色的低微懊丧之态。改工须生后,也能巧妙吸收某些小生表演法式,以“形”出“神”,极尽细腻之能事。封至模语:“如《拷吉平》《炮烙柱》《劝降朱亮祖》《箭射周遇吉》,演来乾坤震撼,五岳欲倾,真是廉顽立懦,深入人心,不能与一般演员等量齐观”。张(润润子)派唱腔润润子善于拖腔,尤善寓缠绵之音于慷慨之情。他还特别喜用二音,《激友》中张仪、《坐窑》中吕蒙正、《祭灵》中刘备、《探监》中王金龙、《扑池》中皇甫琪、《折桂斧》中陈勋、《渔家乐》中简仁同的唱腔,都以彩腔胜人,即使别人平过之处,他也要以二音翻高八唱出,造成异峰突起之势。他的嗓音并不太好,多沙音、少亮音,而且也算不上实大声洪,但很善于运用,高、低、宽、窄、刚、柔皆能随心所欲,微沙微甜,耐人玩味咀嚼,反倒形成一种别致韵味而独成一派。张(润润子)派代表剧目润润子能戏很多,贫生、须生、纱帽、道袍 、盔甲无不精美。生戏如《穷人计》之皇甫琪、《渔家乐》之简仁同、《坐窑》之吕蒙正、《激友》之张仪,纱帽戏如《探监》之王金龙等,须生戏如《炮烙柱》之梅伯、《三吉平》之吉平、《箭射周遇吉》之吉,以衰派老生戏《祭灵》之刘备,靠把戏《破宁国》之朱亮祖等皆具代表性。王绍猷以诗赞曰:“风采如画,功夫到家,断续离合,无以复加。”张(润润子)派传承润润子的得意门生有陆顺子和李云亭。李云亭虽是张派艺术的继承者,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又在继承乃师真传基础上做了发展创新,形成既与润润子似异似同的艺术风格而另立一派,人称“李云亭唱派”见李(云亭)派)。足见张派艺术的造诣之高和影响之大,从这个意义上讲,润润子实属继往开来的一代秦腔表演艺术家。陆顺子原名高步云,陕西西安市人。润润子为陆顺子的舅父,其所演的《祭灵》《赵德胜带箭》等戏,即得乃舅真传。故学有师承,用有规范。关中民间所传“陆顺子的《祭灵》带《巡城》,除了他舅谁演都不行”谙语,正是对他演技的褒扬。陆顺子清末民初曾在榛苓社任教,后为三意社台柱。以衰派老生见长,所演《大报仇》之刘备更具特色。嗓音不大,却苍凉沉郁,韵味醇浓,做工老到,面部表常丰富,尤其《-满营中”大板[慢板]的演唱,同白须、白袍、白水袖上下左右摇摆舞动融为一体,实有“满前场白蝴蝶飞舞”之感,由此得“活刘备”之誉。刘毓中每有空闲,必往三意社看其演出。何振中也撰文称颂他的“《广寒图》《曰月图》《烙碗计》《八件衣》《卖画劈门》等戏各有千秋,为人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