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68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五音四呼
五音作为音韵学名词,指字音声母的5个不同的发声部位,即喉音、齿音、舌音、牙音、唇音;作为音乐学名词,则指戏曲音乐和民间音乐普遍采用的5个正音的音名,即宫音、商音、角音、徵音、羽音。四呼专指音韵学中按韵母4种发音口型的分类,即开口呼、齐齿呼、撮口呼洽口呼。秦腔演员无论演唱还是念白,任何一字都离不开五音四呼的范围,审五音、正四呼,是演唱中正确表达字音的要诀。北宋司马光《辩五音例》之“欲知宫,舌居中”,即指喉音;“欲知商,开口张”,指齿音;“欲知角,舌缩却”,指牙音;“欲知徵,舌柱齿”,指舌音;“欲知羽,撮口聚”,即指唇音。清徐大椿《乐府传声》亦载:“欲正五音,而不与喉舌齿牙唇处着力,则其音必不真;欲准四呼,而不习开齐撮合之势,则其呼必不清。” -
82019-10
[ 词条 ]吸流
戏曲表演中哭技的一种。秦腔戏中的旦角和小生人物,当其悲伤之时,都要做嘴角下抽、鼻翼闪息的哭泣抽吸状和痛心难耐等脸部表演,即为“吸流”。如秦腔《柜中缘》之许翠莲,在唱到“这才是手不逗红呀”时,即穿插此动作。 -
82019-10
[ 词条 ]刘(立杰)派
刘立杰创造的唱腔流派。刘立杰(1872~1936),字子英,艺名“木匠红”,陕西临潼人。幼年学习木匠手艺时,经常亮嗓自乐高唱,深辱人们和民间鉴赏家的赞许。22岁即入当地魁盛班(后改华清班),其师虽系无籍无派的平庸老旦,但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气质敦实沉稳,态度安详自然,嗓音浑厚高亢,韵味清醇隽永,尤善演四六句的唱工戏。以致后来能与李云亭同享盛名,并各以不同造就,独领风骚,自成一派。1913年任榛苓社教练,1916年入陕西易俗社并任教练和导演,1925年在三原县自组秦钟社(后易名新声社)。他的得意门生有刘易平、崔晓钟、惠醒秦、姜望秦、汤秉钟等。排演的剧目有《中牟会》《贺家坟》《鲁相拔葵》《子平别解》《双烈女》《骂孝子》等。创演的代表剧目有《八义图》《李陵碑》《取都城》《豫让剁袍》《日月图》等,其艺术风格自成一家。刘(立杰)派艺术特色刘立杰以唱工而见长。其拥有金声玉振的好嗓子,唱来清逸绵远、浑厚甜润、中气充沛、字正腔圆。以唱工繁重的安工老生戏为其专长。封至模在《木匠红——刘立杰》中赞其“如《八义图》《李陵碑》《让都城》《乾隆打宫》《豫让剁袍》《黄河阵》《反徐州》等,唱来韵味隽永、腔音好听,每聆佳作,令人神志清新,胸际舒适,宛如炎暑柳荫饮一杯雨前茶,说不出的酣畅爽朗!凡是气宇轩昂、风度温雅的帝王卿相,文人学士一类的人物,如《打金枝》之唐代宗、《状元媒》之吕蒙正、《徐州堂》之徐达、《忠保国》之杨波,他都刻画人神,高人一等。”。据传,当时不少观众专听其《八义图》程婴“挂画”一场所唱“幸喜得今夜晚风清月朗,可怜把众烈士一命皆亡”两句唱腔,此腔唱毕,便心满意足而去,回家睡觉,也觉安适香甜,心无牵挂。在渭南少华村演出《吴起回国》,只唱了“上得城楼用目瞧,吴起儿啊你回来了”两句,台下顿时趋者若狂,全村人众,即刻抬食盒,捧礼物,劝饭酒,以致不得不重新再唱一回“上得城楼……”两句,其胜人处可见一斑。刘(立杰)派唱腔刘立杰有文化,知书明理,无论演出还是排导,对戏剧艺术和人物性格,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演《激友》时所唱“我的志气比天高”一段,从板式安排到行腔运调,颇有独创。如唱至“时不来”三字,一反传统窠臼,往开一扬,改代板唱“暂且把(使一小腔)麟角将养”拖腔,好听至极;再接唱“有一曰风云会我要(此二字也系他加入)倒海翻江”,顿时大有一种志士不可屈的气象。再如“鱼池水得了风能起波浪”一句的拖腔,别人都是唱完“波浪”二字的小腔之后随即长拖,但他认为,“腔”必由字而出,应当再唱出“浪”字,就“浪”字拖长两音方合规。可见他对戏曲唱腔有深刻研究,而且在其唱腔旋律上也是独树一派的。刘(立杰)派代表剧目与传承刘立杰以唱工繁重的安工老生戏最为见长,如《八义图》《李陵碑》《让都城》《乾隆打宫》《豫让剁袍》《黄河阵》《反徐州》《日月图》《吴起回国》《苏秦激友》《鲁相拔魁》等。刘立杰一生培养的戏剧人才很多,其中刘易平、沈和中、王斌秦、崔晓钟、王应钟、刘琼钟、惠醒秦、姜望秦、汤秉钟等出类拔萃的演员,皆出于他的门下,他的艺术创造在其学生身上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刘立杰门徒虽多,影响最大者当推刘易平(见刘(易平)派)和沈和中(见沈(和中)派),原因在于此二人在继承乃师基础上又形成自己的唱腔流派。崔晓钟是刘(立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生于1911年。陕西西安市人,主工花旦、小旦。12岁入秦钟社学戏,拜刘立杰为师,出师后,以演出《贺后骂殿》而名动一时。1931年前后,已是新声社和正俗社的挑梁旦角演员,并被西安观众誉为“秦腔皇后”。1940年应邀至兰州、天水等地演出,以主演《黄花岗》之钟女、《走雪山》之曹玉莲等角色声誉鹊噪,尤其所演钟女,因扮相俊美,唱腔甜绵而轰动金城。擅演剧目还有《燕子笺》《柜中缘》《三回头》《白蛇传》《白玉楼》《五典坡》等。 -
82019-10
[ 词条 ]郗(德育)派
郗德育创造的唱腔流派。郗德育,艺名小麻子红,陕西西安市人。是李云亭手把手教出来的得意门生之一。其台风举止,行腔运调,如同乃师,故观众称其为“小麻子红”。出科后即到兰州,为研习甘肃秦腔特有剧目和表演艺术,曾去武威拜李富贵为师,潜心求教甘肃秦腔流派表演特色。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重返兰州,又得李夺山(十二红)指教,技艺精进,使陕、甘秦腔优长熔于一炉,并以唱念做打俱佳而独尊一派,不仅陕、甘各路剧目皆能上演,还精通文武场面。先后在兰州维新社、中兴社、云育社、新兴社等班社搭班演戏,也曾组建三兴社。他还富于革新精神,三十年代他饰演须生时,已经采用脂粉化妆,当其他演员额头包水纱普遍沿袭尖形故谱时,他已改为半圆形了。加上他又能打鼓、拉板胡,而且通晓陕西秦腔和甘肃秦腔锣鼓经的特点和区别,并能够创造性地融汇使用。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郗德育因艺技上的出类拔萃,成为甘肃家喻户晓的明星大腕人物,即使平时走在马路上,群众也都为其报之以掌声。其艺术扎根在甘肃人民之中,并随时代而精进。甘肃秦腔郗派创始人郗德育郗(德育)派艺术特色 郗德育虽没有上过私塾学堂,但颇能读书。对所演剧目总是深究其义,他能演之戏在百本以上,而且都能包本(大小角色都会)。由于他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历史知识,启迪了他的思想智慧,开辟了艺术创造的广阔道路。郗德育对艺术有着崇高的理想和锐意钻研的精神,他不仅以唱戏为生,更把唱戏作为终身的事业。在他临终的头天下午,还在饰演《紫霞宫》的夏良。其表演上的突出特点在于自然、舒展、大方。他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无不程式化、规范化、艺术化。其独到之处在于不见棱角处显见棱角。他的喜怒哀乐,都有细微的演进层次,如同水面涟漪,使人能清晰地看出思虑纹路,感到合情合理,真实可信。他很讲究造型的优美。哪怕是极细微的地方,如转身、侧面、背影,也不轻易放过。提袍、甩袖、亮靴底,一丝不苟,力求尽善尽美。他穿的靴子很特别,也很秀气,是甘肃临洮县所造,靴帮高三寸,靴底呈葫芦形,靴底中部不到一寸宽,靴腕很窄,靴形非常灵巧。演《炮烙柱》之梅伯,念完四句上场诗:“待露朝臣月影斜,为国有家却无家。食王爵禄当君死,唆吠!临危荣华不荣华。”下轿时,右手执笏板,左手提袍,亮左靴底,举止洒脱,姿容优美,气度轩昂。尤其他能在一个亮相中,鲜明地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演《伍员逃国》挂黑三绺,穿黑箭衣、背鞭、佩剑、提马鞭,头上斜压一顶烟色毡帽,甩发挽起来压在鬓间。在“浪头”击乐中上场亮相,双手分弹左右两络须,把中绺须甩在右肩头,左手翻背宝剑,右手举马鞭,横在头顶之上。站丁字形,左脚向前倾斜,脚尖微微点地,脚跟翅起。目光如炬,风尘满面。透露出一股挺拔、矫健、豪迈的英武气概。塑造出一副英雄落魄、仓皇逃走、惊魂未定、四顾捜索的艺术形象。周信芳对这出戏的人物造型很感兴趣,他到兰州演出时,还问及此事,可惜郗德育早已作古。郗德育很善于以内心和外形的巧妙结含,表现人物复杂的感情。演《炮烙柱》之梅伯在幕后唱完唢呐牌调“气炸胸胃”之后上场时,虽然即将面临炮烙之刑,却异常镇静,正气凛然,神情冷峻,具有慑服一切的威力。这场戏的扮相是:黑三绺须、甩发、黑道袍、黑裤、白罪裙、橘黄大带、厚底朝靴。脸色清癯,浓眉深目,眉宇间凝聚着无限愤怒。他运用眼神、鼻翼、面颊、甩发、胡须、水袖、大带、靴底,在起伏舒缓的锣钹声中,以各种不同的姿态和神色,刻画了极为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如右臂反翻水袖,左手向右捋髯口,站丁字步,两眼向前凝视,展示了愤慨和惆怅的情绪。在静穆的气氛中,树立了一位临大辟之弄而不乱,顶天立地、视死如归的忠烈形象。郗德育每演一出戏,总能展示特殊的表演技巧,从来也不安于平庸。如演《二启箭》,当黄忠死于东吴暗箭之下,刘备屈指一数,五虎大将,已丧其四,大仇未报,寸心如焚。唱至“哭声二弟关云长,再叫三弟阆中王。宝帐里死了黄老将……”时,焦急得手足失措,他以髯口的波动、缨花的颤抖、水袖和长手帕(秦腔演此剧时,老生用长达1米的手帕)的翻舞,配以各种身段和蹉步,蹒跚于整个舞台,刻画了刘备迷惘、痴呆、痛不欲生、近似疯狂的复杂情绪。整个艺术造型,静如白莲,动如银蝶。又如演《拜土台》,当聪明绝顶、料事如神的诸葛孔明一眼瞥见魏都督司马懿竟然头戴凤冠,身穿霞帔,口称奴家大司马,扭扭捏捏向西蜀大拜二十四拜,立时气麻了胡须,脸色蜡黄,口吐黑血。刹那间以眼目的目此裂,鼻翼的翕合,丽颊的颤动,双眉紧蹙,突出刻画了诸葛亮怒不可遏、精神崩溃的危急情状。表演时,每个动作都在锣鼓的节奏之中。秦腔的《苟芦略》是已故名宿王文鹏的绝戏,但是其中的《拜土台》一折,郗德育却独擅其长。郗德育和刘毓中皆系李(云亭)派高师门下出类拔萃的师兄弟,每当刘毓中来兰州演出,郗德育绝不上演刘毓中的看家戏,同样刘毓中也绝不上演郗德育的看家戏,由此看出老一辈秦腔表演艺术家虚怀若谷、相互尊重、相互让台的高风亮节。郗(德育)派唱腔 郗德育的嗓音,圆润而浑厚,善于利用共鸣,装饰音很好听,具有中年人和老年人的音质。听其唱,如饮醇酒,韵味隽永。可以说是典型的须生味。他的唱腔,心板工稳、布局流畅、气势雄健、字清腔柔。他很讲究喷口,具有先声夺人、“一腔定太平”之功。如唱《祭关张》的苦音慢板,一口气喷出“满营中”三字,如同瀑布倒泻,气势汹涌,感情激越,催人泪下。唱《烙碗计》中“我儿把趿鞋儿呀你跑掉了”的“儿呀”二字,热泪如潮,悲痛欲绝。这两个字,剧本上原本没有,由于感情的冲动,竟脱口而出,听者无不动容,并成后辈仿学的范本。他的唱工,从容不迫,舒缓中蕴藏着激越,软语中包含着激忿,变幻莫测。如饰演《六部大审》的闵刑部,他扶病审案,恨死那个刺王杀驾的凶手,但是刺客却是奸贼买通的死党。五刑用遍,抵死不招,因而不得不用软化的手段。当他唱到:“恨不辱把刺客一声叫喘”时,百感交集,五内俱裂。虽然语音低沉,节奏舒缓,却使人隐隐地感到一种愤懑和仇恨的情绪,是从那竭尽全力、微微扬起的“恨”“一”“叫”三个字中,波浪式地断断续续地倾泻出来。他选定了这三个字,有间隙又很巧妙地表达出人物当时的特定情感。郗德育还善于在“嘈嘈”中突出“切切”。纵然雷霆万钧,天崩地裂,又如同浪里行舟,不惊不乱。如演《二启箭》,刘备一上场,唱紧七锤“口似莲花心生藕,怎么藕断丝不收?若要孤穷轻撒手,马踏了东吴一笔勾!”怒火冲天,气势磅礴。而且字字清晰,点点不漏。前三句每个字,如支支利箭,飕飕飕地连续射入。到第四句“马踏了”三字,唱得如同火山喷发,倾吐了与东吴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一般人总认为秦腔粗犷,旋律急促,唱腔太快,吐字不清。实际上,还是演员的艺术修养问题。郗德育处理再急进的唱腔,也能字字送入观众的耳鼓,他确有在暴风雨中数珍珠的本领。因此,他的唱,自然得就像说话一样。听起来如叙家常,语气亲切,感人至深。如唱《美人图》中“土地堂剐肉奉君”一段[二六板]:“介子推跪庙堂哀哀告上,尊一声过往神细听端详。吾的主好比那殷纣皇上,将骊姬比就了妲己娘娘。介子推好比那方弼方相,保幼主逃出了铜壁铁墙。造就了一碗膳急忙奉上,幼主爷他还在南柯梦乡。”朴素无华,节奏平稳,语气自然,一片忠诚,感天动地。而别人唱这段戏,都用[紧二六],一口气赶完,毫无玩味之处。他却能把别人不当戏的地方,唱成感人的重点戏。由此看出郗德育能准确地发掘人物的思想感情,并以朴素的唱腔,加以抒发,平淡中见真奇的深功娴技。郗(德育)派代表剧目 郗德育的代表剧目有《炮烙柱》《辕门斩子》《六部大审》《路安州》《哭秦廷》《哭祖庙》《苟芦略》《大报仇》《春秋笔》《烙碗计》《日月图》《苏武牧羊》《出裳邑》《草坡面理》《太白醉写》《全家福》《状元媒》《五子魁》《乾坤鞘》《老状元》《芳草园》《淮安府》《玉虎坠》《雁塔寺》《十道本》《蝴蝶杯》《美人图》《黄金台》《霍光回府》《斩杨继盛》《八件衣》《蛟龙驹》等百余出。此外,他还串演甘肃风格的花面戏《火焰驹》《破方腊》《芦花荡》《游西湖》,以及《群英会》中的曹操等角色,还移植演出了京剧《哭祖庙》等戏。郗(德育)派传承 郗德育是甘肃秦腔的艺术大师。桃李遍地,甘肃唱须生的演员,无不拜其门墙或受其熏染。尤其1926年在甘肃省教育厅创办的秦剧训练班担任教练,培养出梁培华、黄致中、李益华、郜守中、周正俗、孔新晟等名家高手,并形成甘肃地区一支主要秦腔流派,郗德育亦被誉为“须生泰斗”。蔡根福 甘肃秦腔演员。工须生兼演小生。1892年生。甘肃秦安县人。12岁学艺,15岁拜杨盛民(号三扁食)为师。1920年赴兰州又拜于郗德育(麻子红)门下,艺技大进。1930年重返秦安,已非昔比,挂牌演出,鸣动一时,也令同行刮目相看。其所演须生戏,继承了麻子红的戏路和演戏风格,嗓音洪亮,唱腔浑厚饱满,极富感情。表演舒展挺拔,矫健大度,一招一式,结含精妙。后又辱刘毓中指点,并和麻子红的风格戏路融会贯通,创出了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曾组建“福盛社”,自任社长,又购置全新戏箱,拥有演员30余人,是当时秦安阵容强大、行当齐全的较大班社。1980年去世。黄致中 甘肃秦腔须生演员。1913年生。甘肃临洮县人。13岁入甘肃戏曲训练班学艺,师承郗德育、魏胜奎等。出科后与梁培华含演《走雪》一举成名。先后在陕西、青海、新疆、宁夏、甘肃诸省的三意社、祁连剧社、新兴社、鸿胜社、平乐社、文化社、新民社、振兴社、乐乐剧社搭班演出,并组建精中剧团任社长和主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甘肃省秦剧团。1972年去世。一生演戏百余本,代表剧目有《走雪》《苏武牧羊》《哭秦廷》《大辕门》《哭祖庙》《临潼山》等。李益华秦腔须生演员。1918年生。甘肃兰州市人。10岁入甘肃剧艺训练班学艺,师从郗德育、朱怡堂、张朝建以及京剧武功教练魏胜奎、常双奎等。尤受郗德育影响最深。出科后曾在甘肃各戏班搭班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兰州工人剧团(后改名新声剧团)任副团长。1984年去世。代表剧目有《日月图》《烙碗计》《走雪》《蝴蝶杯》《四郎探母》《哭秦廷》《二启箭》等。尤以《拜台》一剧最为享名。周正俗 甘肃秦腔须生演员。1919年生。甘肃榆中县人。12岁入兰州化俗社学艺,初拜花脸唐玉林,后转师于郗德育,系郗之辱意门生。满师后入文化社,常为乃师郗德育以及耿忠义、文汉臣、岳钟华等人配戏。表演作风严谨,做功具有郗派风范。1989年去世。代表剧目有《潞安州》《伍员逃国》《烙碗计》《炮烙柱》《八件衣》等。孔新昴 甘肃秦腔须生演员。1920年生。甘肃兰州市人。8岁入甘肃剧艺训练班学艺,表演、唱腔均受郗德育、朱怡堂、张朝建等秦腔名家及魏胜奎、常双奎等京剧武功教练的严格训练。所演《潞安州》《六部大审》《苏武牧羊》等戏,台架、唱腔均尊“郗派”;《炮烙柱》之梅伯,又较多效法刘金荣。出科后,曾在兰州文化社搭班,后到定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调甘肃省秦剧团,不久后再度返回定西地区秦腔团。1988年去世。艺术风范被其女孔桂玲所继承。 -
82019-10
[ 词条 ]石兴亚
石兴亚(1928~2013)秦腔剧作家。陕西渭南县人。1949年参加甘肃省文艺工作团,后调入兰州秦剧实验社搞创作。1951年考人西北艺术学院戏剧系。1954年分配到甘肃省秦剧团任编剧,后任创作组组长、艺委副主任等。与人含编大型秦剧《李秀成》《善士亭》《苍山劲松》《青莲外传》《和平将军》《三凤戏龙》《葫芦案》等,以及陇剧《枫洛池》《陇渠花开》等剧目。其中秦剧《李秀成》《和平将军》《善士亭》分获甘肃省创作二等奖、三等奖及优秀剧目。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戏剧家协会理事。 -
82019-10
[ 词条 ]《秦腔音乐创作探微》
阎可行著。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包括唱腔——戏曲之灵魂、 唱腔——曲调与语言的密切结合、秦腔两大声腔的音阶调式、秦腔唱腔音调结构及其特征、秦腔音乐旋型的产生与唱腔旋律的基本结构、秦腔典型腔形及其演化、秦腔音乐内涵情绪表 现的丰富性、秦腔唱腔字调处理的一般规律、 论唱腔旋律的处理、秦腔唱腔创作方法探索、润腔技巧、器乐创作和唱腔创作论13章。著者在“序言”中阐述了戏曲音乐创作的渐变性,以及秦腔音乐的渐变原则,还在“后记”中讲述了成书过程。 -
82019-10
[ 词条 ]李仪祉
李仪祉(1882~1938)秦腔剧作家、教育家。陕西蒲城县人。名协,字仪祉。同盟会会员。曾入三原宏道书院读书,后与兄李约祉考入北京京师大学堂。1909年赴德国留学,在柏林工业大学、但泽大学专攻水利,获“特许工程师”称号。回国后曾任南京河海水利工程学校教授、校长。1922年回陕,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创办水利道路专门学校,并兼任省教育厅厅长和西北大学校长。曾为易俗社撰写《复成桥》《泉采英救夫记》《李寄斩蛇记》等秦腔剧本,时人评说“所编戏融合中西,提醒青年处甚多”。 -
82019-10
[ 词条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宁夏卷》
地方戏曲音乐志书。《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宁夏卷》编辑委员会编。主编刘同生,副主编周立梅。1999年8月中国ISBN中心出版。该卷以总编辑部统一体例,分为“综述”“图表”“剧种音乐”“人物介绍”4部分。“综述”分列4节,记述了宁夏悠久的文化传统、明清以来宁夏同周边诸省戏曲文化的交流、宁夏戏曲音乐的语言、唱腔特点、乐队组成及创新发展等;“图表”含宁夏回族自治区行政区划图、宁夏回族自治区戏曲剧种分布图、宁夏地方戏曲剧种特色乐器图及基本速度一览表;“剧种音乐”从概述、唱腔、器乐、选场4个层面,介绍了自治区所流行的秦腔、夏剧、眉户剧、曲子剧及二人台、京剧、越剧等;“人物介绍68位戏曲家的小传。卷首为《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编辑委员会编辑部组成人员名单,《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宁夏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宁夏卷》编辑部及撰稿人、绘图人员名单,有彩页16面,有总卷主编周巍峙序言,有凡例、本卷编辑说明;卷尾附人物介绍姓氏笔画索引和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