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67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春盛班
陕西秦腔班社。清同治年间由三原药商张寻春创办。有银福子、黄娃子(活孔明)、老九、随鞑子、福生子、丑儿、九门儿、军娃、寅儿、过儿等。常演剧目有《葫芦峪》《日月图》于泾阳、咸阳、淳化、礼泉、兴平一带,也到甘肃、宁夏演出数年,辛亥革命初解体。 -
302019-09
[ 词条 ]《大海作证》
现代本戏。取材于李洪林同名小说。门欣编剧。唱做并重。1980年陕西省宁强县剧团首演,导演魏宝华,音乐设计吴文瑜、薛伟、王安国、舞美党顺利、赵世钧。陈彦文、曹云虹、吴菊艳、徐宝琴演出。本剧讲述了林彪、叶群为林立果选“妃”,为女儿招“驸马”,揭露了林彪反党集团的阴险、残暴、荒淫和无耻。 -
302019-09
[ 词条 ]玉盛班
陕西秦腔班社。成立于清同治初年。经常演出于西安及渭北、东府一带城乡。光绪年间的领班长是润润子。主要艺人有须生二楼子、李范、润润子、陆顺子等,其演出有独特风格。光绪末逐渐衰落。 -
302019-09
[ 词条 ]三闯辕门
甘肃秦腔剧目。秦腔传统本戏。须生、红生、小生、净唱做并重。事出《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元人《诸葛亮博望烧屯》杂剧。现存版本有甘肃省图书馆藏沈德福、雷振民、丁希贵等多种口述秦腔抄本。本剧讲述了诸葛亮筑台拜帅,张飞藐视不逊,不遵法度,三闯辕门滋事。孔明令立斩,刘备讲情欲罢。张一怒乘马离营而走,孔明授计赵云追之,张悔回营。1984年,中国唱片社为甘肃秦剧团演员刘茂森演唱该剧灌制唱片。 -
302019-09
[ 词条 ]王玉堂
王玉堂(1882~1954)秦腔旦角演员。工小旦、武旦,兼演老旦。陕西宝鸡人。艺名香苓。出身于秦腔世家,幼年随父跟班学艺。清光绪末年,自组香苳班,常在凤翔、宝鸡一带演出。1914年,又往甘肃徽县晋升社领班多年,后回宝鸡,在安正班、鸣盛社、新民社搭班演出。他嗓音脆亮,表演细腻,尤长于踩跷,在西府一带颇具影响。如饰《马芳困城》九夫人之跷功表演,确有独到之处。当地群众以“贾村出了个香苓,三年高粱没红”谚语予以褒扬。常演剧目有《春秋配》《火焰驹》《花田错》等数十本。 -
302019-09
[ 词条 ]龙套
俗称跑龙套、打旗的、四竹竿等。秦腔杂角之一。因演员所穿各色龙套衣而辱名。种类包括站班的衙役、打仗的兵卒、皇帝的护卫、掌伞的宫女、官员的随从、将相的校尉、后宫的彩女等。一般剧团不设专职龙套,多由其他闲角兼演。龙套几乎在每出戏里都有。一般以四人为一堂,依次分称头、二、三、四家(又称头、二、三、四旗)。帝王将相出行、坐堂,先由龙套领起、分列左右站定,以此烘托身份地位以壮声威。龙套演员须熟悉各剧的排场和舞台调度,跑出各种队形,表现舞台部位的变换、舞台气氛、环境的变化等。龙套的表演除了“跑”,多以静为主,着重走阵式、摆队形或站门助威,有的龙套整出戏都在官员后面站着不动。舞台上一般多用一堂,如果身份较高的两个主角分别从上下场门同时出场,则各领一堂龙套,可以在数量上代表千军万马,也可以体现主角的身份、性格,还可以表现情节的变化,通过龙套的移动,表现出空间、时间的转换和行路距离的长短。如果主帅不动,4个龙套原地围绕主帅领走一个圆场,表示大队人马从甲地到了乙地;主帅升帐,四员大将分列左右,即可构成一座“帅营”;8个龙套上场,表示万马千军。秦腔戏谚云:“七八步五湖四海,三五人百万雄兵”“景随人移”“移步换形”等,都是对舞台上通过龙套的运动实现其舞台时空转换的绝妙总结。龙套服装龙套服装的种类很多,既有专用的服装,也可以用各主要行当的服装。龙套的服饰应与主角和剧情相协调。龙套专有的服装大体可以分为长衣类和短衣类两种。长衣类有龙套衣、小太监衣、大铠、改良靠、素箭衣、古装等类型。短衣类包括马褂、上下手衣、兵衣、天兵衣、女兵衣,多用于战斗场面中的兵卒、中低级武官和高级官员的武装随从。龙套道具龙套在舞台上所持的特定道具。用以显示主角的身份和地点变化,渲染舞台效果,推进情节的发展。按戏剧排场和不同要求。可分为仪仗类道具和特殊场面道具。仪仗类道具帝王、官员及神仙、妖道等出行、升堂、升帐时侍从、护卫所持的旗帳、伞、扇、武器等。常见者有标旗、开门刀、荷包枪、堂板、飞虎旗、月华旗、銮驾等。①标旗。京剧称门枪旗。将帅出行时由兵士所举,四面为一堂。编锻制作,呈长条形状,上绣花卉或龙形,边缘多绣以焰火。色分红、黄、黑、白、绿等。用时,旗色与将官所着靠色相配。《群英会》周瑜龙套所用即为标旗。②纛旗。军旅所执帅旗。绸缎制作,呈三角形状。长约17厘米,旗缘呈齿状,中间绣以舞龙一条,上缀白色飘带一根。色分黄、红、绿、白、黑五种。系戏曲摆队陈设之一。秦腔《挑滑车》中高宠奉命守护时即执此旗。③大纛旗。军中所执帅旗。缎制,方形,中绣戏珠舞龙,用长杆撑之。颜色不一。戏中多以示帅府、帅帐所在。④帅字旗。缎制,形制与大纛旗同,仅旗面绣有龙云等图案,正中绣以主帅姓氏。使用时用长杆撑之,随主帅出场。如秦腔《古城会》所执“关字旗”,《草坡面理》所执“岳字旗”等,以示登场者为关羽、岳飞。其旗色多种,一般与主帅所着靠色相配。⑤月华旗。编制,方形,由红、绿、黄、蓝、白等色组成菱形图案。剧中神仙出场时,常用月华旗为前导。《芦花荡》中张飞出场时,龙套也执此旗。⑥车旗。两面布旗之上绘以车轮图形,用以代表车辆。在舞台乘车的角色,除诸葛亮、姜子牙、孙膑等生角外,大多为旦行角色。如秦腔《古城会》中甘、糜二夫人所用即为车旗。⑦旗牌。木制方形小牌,下有柄,牌上绘有虎头纹样,故有“虎头牌”之谓。色分白、银、金三种,“白牌”和“银牌”为下级官员之间紧急调遣的凭证;“金牌”专为皇帝紧急选调官员所用。⑧堂板。本是一种刑具,多作为县官堂前的仪仗,可以烘托县堂的威严、肃穆。由青袍所用。⑨銮驾。包括瓜棍、瓜锤、宫灯、提炉、掌扇、钺斧、朝天镫等。多在帝王、后妃及公主出场前做先导。其中瓜棍、瓜锤由太监配对执举,一般瓜棍在前,瓜锤在后;宫灯、提炉由宫女配对所持,有引路和薰香之用;掌扇由宫女配对执举;钺斧、朝天镫由穿大铠的龙套执举。特殊场面道具秦腔剧目中还经常出现一些特殊场景,需要龙套运用特殊道具进行表演,才能表现出这一戏剧环境背景和特殊场面。特殊场面的道具有水旗、火旗、风旗、幡旗、云片等。龙套唱念秦腔龙套基本无唱念。开口机会主要有开道、喊堂、搭架子三种。开道由龙套头家领起,鸣锣开道,边走边喊:“闲人闪开,XX大人过来了!”喊堂则是大人升堂问案,四衙役左右站定,犯人带上堂前,四衙役齐喊“威”以壮声威;皇帝出场,太监喊“噫”,表示肃穆或杂人回避;尤其主帅出场,8个兵卒分站左右,主帅居中阅兵耍身段,阅左兵,左面兵卒高喊“威、威、威,威威!”再阅右兵,右面兵卒高喊“威、威、威,威威!”《黄鹤楼》周瑜出场配合耍翎有此表演。搭架子又称“搭腔”。大人坐堂,突有信使或官员造访,访官侍从问:“谁在这里?”头家出队应:“做什么的?”侍从答:“XX大人到。”头家答:“少站。禀大人,XX大人到。”龙套摆队程式龙套摆队的各种程式是秦腔艺术实现舞台时间空间自由转换最行之有效的常用手法。龙套在舞台上的行动,离不开摆出各种队形,各种队形又离不开太极曲线的运动。不论是一堂龙套还是两堂甚至三堂、四堂龙套,也不论龙套摆队千变万化抑或表现升帐发兵、行军走路、会阵交战、人马列开、挑灯走阵、上朝奏本、摆队相迎、班师还朝等戏剧内容,所循的路线基本上是太极曲线。正是由一、两堂,三、五个龙套在舞台上的摆队运动,收取了千军万马的效果,实践的也正是太极图所表现的超越时空的太极圆融观念。秦腔常用的龙套摆队程式按用场大致可分为升堂坐帐、摆队迎宾、行军走路三种类型。升堂坐帐无论文官升堂问案,还是武将坐帐发兵,抑或皇帝起驾出巡,在秦腔表演艺术中,通常都要在唢呐曲牌和铜器击乐伴奏下,首先由龙套领起走出各种队形,以此营造出炽烈的舞台气氛,并渲染主要角色显赫的地位与非同一般的威仪。业内将此称为“摆队”,导演将此又称作“舞台调度”。秦腔“摆队”程式有多种,站门、双进门、一字下、一窝风、十字花等仅用于升堂坐帐场面。①站门。也称“扎门最为常用的特殊场面道具秦腔剧目中还经常出现一些特殊场景,需要龙套运用特殊道具进行表演,才能表现出这一戏剧环境背景和特殊场面。特殊场面的道具有水旗、火旗、风旗、幡旗、云片等。龙套唱念秦腔龙套基本无唱念。开口机会主要有开道、喊堂、搭架子三种。开道由龙套头家领起,鸣锣开道,边走边喊:“闲人闪开,XX大人过来了!”喊堂则是大人升堂问案,四衙役左右站定,犯人带上堂前,四衙役齐喊“威”以壮声威;皇帝出场,太监喊“噫”,表示肃穆或杂人回避;尤其主帅出场,8个兵卒分站左右,主帅居中阅兵耍身段,阅左兵,左面兵卒高喊“威、威、威,威威!”再阅右兵,右面兵卒高喊“威、威、威,威威!”《黄鹤楼》周瑜出场配合耍翎有此表演。搭架子又称“搭腔”。大人坐堂,突有信使或“摆队”程式。龙套分两对上场:头、二两家为一对,由上场门先出,行至正台口,分向左右两边;三、四两家为一对,紧跟其后亦至正台口,然后三跟头家,四跟二家站定,主角再上场、亮相、归座。四龙套也随之向里移位,在主角两侧形成“八”字形,呈摆队、站班、守卫状,此谓之“归里”;当主角离座走出时,四龙套也紧随跟出,又谓之“归正”。大凡帝王将相出场之前,先以龙套摆队“站门”造势。待主角亮相、归座,四龙套也随之“归里”;主角离座走出时,四龙套也紧随跟出“归正”。可以适用于发兵也适用于升堂等情节。《四进士》毛朋升堂、《葫芦略》司马懿坐帐,龙套即走这些队形。此外,还有一种“快站门”,其方式与通常站门并无二致,龙套出场后直奔左、右两边而去,以示紧急气氛,故多以“急急风”等武场击乐伴奏。②双进门。龙套上场队式的一种。多用于官位显赫的主角升堂场面。四龙套分作两队,分由上、下场门同时出场,头家、二家在正台口相遇,再向后稍退,分向左右,各绕一圏站定,三家、四家也依此式上场后,分两边站门。表示堂前建筑恢宏,门道甚多。③一字下。龙套下场队式的一种。主角与四龙套合成“一”字队形,从下场门而下,即为“一字下”。戏中,多表现过桥、越岭、进山等。有时,主角公办已毕,示意不用侍候,龙套便由“八”字站门变成“一”字队形,由四家领下;抑或龙套跟随主角前往某地,主角与龙套合成一个队形,即用“一字”下场。此式可使戏的发展更显紧凑利落。④一窝风。龙套下场队式的一种。即朝政、公事已毕,龙套、太监等无须严整队形,从下场门一拥而下;追击敌人或遇急事,也常用此式下场。通常主角前行,龙套紧随其后而下。⑤十字花。龙套走场队式的一种。校场摆阵操练多用此式。主将伫立高台检阅,两堂龙套分站左右拉开走势,然后各由头家领起队伍,先从台口向台里绕行一圏,再走斜线分朝上、下场门交叉行进,至台中相互交插穿行,至台口两侧,再向台里环绕,并呈倒8字队形,如此往返数次,最后各归原位。摆队迎宾秦腔舞台调度之一。剧中一方欢迎另一方的礼仪场面,如宾主两家各领一堂龙套出发,然后分别从上下场门同时出场相遇,两家龙套就要列开相应的队形,故名摆队迎宾。①双一字上。宾主双方两堂龙套分由上场门、下场门同时出场,在台左、台右两边纵队站定,宾主居中交流,其画面既对称庄重,还衬托出双方主角显赫的身份和地位。若主角随从较多,常以两堂龙套造势,上场后纵队两行溜边站定。②摆队上。又称“摆对上”。龙套上、下场队式的一种。多用于迎宾、升堂、坐帐等仪式。在迎宾时,龙套绕一“八”字,与头家并肩朝上场门而下,旨在表示摆队已毕出发前往迎宾。因此,由上场门进去后,再从下场门摆队走出,至上场门摆成胡同道,客人从胡同道上,宾主相见、寒暄,龙套再陪客人进门,呈“八”字分站左右两边方毕。还有一种迎宾摆队仪式,即龙套不下场,或在原地摆队等待客人来临,或转身折回,至下场门前分站两边,形成胡同道,客人从下场门所摆胡同道而上,其场面更显隆重。③挖门。有正挖门、倒挖将也用此队式。行军走路秦腔舞台调度之一。对龙套在不同特定情境中行军、迎宾、走路的规范化队形表演程式。大致可分为摆队胡同道、硬站胡同道、两分胡同道、雁翅、双雁翅、一字上、套门、龙摆尾、转场、扯四门、一翻两翻等程式。①摆队胡同道。龙套上场队式的一种。主要角色出场之前,头、二家龙套成双从上场门上,直线行至台右角略停,对面转身折回,至下场门前,头家右转身,二家侧反之,分站两边。三、四家同样依此式出场行走,并摆成胡同道。一般多用于迎宾场面。秦腔《黄鹤楼》周瑜率军出迎刘备即用此队式。②硬站胡同道。又称“斜门”。龙套上场队式的一种。其队形虽与“站门”类似,表意却完全不同。“站门”示在原地,“斜门”则系远道而来,因此,一般斜门上场,主角开唱或道白之后即转入站门,尽管皆为从外到内,挖门挖开之后,环境便固定了下来。四龙套纵队而出,至九龙口,头家左立,二家右立,三跟头家,四跟二家,分两行摆成一个胡同队形,主角出场居中,龙套随其向台前移动,多表现守护、侍奉、保卫。若主角归座,龙套也将随之而变换队形。③两分胡同道。又称“双斜门”。龙套上场队式的一种。其队形与“硬站胡同道”同,只不过以两队龙套,同时分由上、下门出场。上场门出场的一队,头家向左转绕,左台外口站定,二家向右转绕,左台里口站定,三跟头家,四跟二家;下场门出场的一队,头家向右转绕,右台外口站定,二家向左转绕,右台里口站定,三跟头家,四跟二家左右分摆两个胡同队形,主要角色从中冲上。会阵、迎宾则多用此式。④雁翅。又称“斜一字”。龙套上场队式的一种。主要角色上场之前,龙套四人之头、二、三、四家,依次由上场门斜一字朝下场门外台口冲出站定,形成雁翅队形。“雁翅”队形含有急行快走用意,故多以[急急风]武场击乐营造急紧气氛,四龙套也常常从上场门直冲下场门外台口斜一字排位站定,然后主角冲出。此式在武戏中运用极广。⑤双雁翅。又称“双斜一字”。龙套上场队式的一种。其队形与“雁翅”同,只不过有些主要角色随从太多,龙套由一堂增至二至三堂。这样,第一、二堂斜一字站定后,第三堂(武将)斜一字上场后,便站在一、二堂前面的中间,形成双雁翅队形。⑥一字上。又称“一溜边”。龙套上场队式的一种。主要角色出场之前,四龙套由上场门或下场门出,呈纵队站定,即为“一字上”或“一溜边”。多表示从一地前往另一地之用意。“一字上”种类很多,大凡场上四龙套呈“一”字队形者,无论纵横,只要不是斜摆为“雁翅”的,都称“一字”。如“正一字上”,四龙套冲出站斜一字,主角居中,在龙套二、三家之间站定亮相后,全部移至正台前“一”字站定。此式多用于偷营劫寨等戏剧场面。⑦套门。龙套下场队式的一种。多用于互有关联的两场戏之间,含承上启下之作用。如主帅命令兵发某地,或整队出城迎接宾客等,都用套门队式下场。有“正套门”和“反套门”两种。“正套门”即原以“八”字队形列开的四龙套,在下场时,头家向台中绕一圏,二家紧随其后,三家插入,四家跟上去,依此变成斜一字队形,由头家带领人下场门而下。“反套门”则相反,从上场门而下。无论正、反套门。只要头家或二家一动,其他必须紧随而行,而且队形变化要快,不可拖沓,否则将影响下场戏的紧凑衔接。此外,“正套门”表现从此地前住彼地,故从下场门下;“反套门”则表现躲避、抄路拦阻敌方,故从上场门而下。⑧龙摆尾。龙套下场队式的一种。主要角色由上场门依次出场,龙套四人头、二、三、四家绕“s”形路线穿场而过,后面角色同样,如同龙摆尾,故名。多表示急行赶路,或被追逐而逃。如秦腔《回荆州赶驾》刘备、孙尚香、.赵云领先出场“掏三角”下,四龙套紧随其后,继而东吴八员大将“龙摆尾”追之下场。⑨转场。龙套走场队式的一种。表现多人整队行进途中,忽然改变方向,由甲地转至乙地的行动,龙套或变尾为头,或由头家领队绕半圈原道下场,也可双方人马同台交换场地。秦腔《打銮驾》《将相和》中,包拯、蔺相如途中三次受阻,三次率众转场,表示由正街转至背街,回避让道。⑩扯四门。龙套走场队式的一种。表现群体缓慢行进。音乐声中,龙套按台上四角频频调“S”换位置,故名。先是主角居中演唱,四龙套分列两边,当主角走向台右时,龙套随之各向右边移动,移动的同时,头、二、三、四家均调换一次位置,即二家由原位右台口,移至头家所站左台口,头家由左台口移至三家所站位置即左台里,三家移至四家位置即右台里,四家则移至二家位置即右台口。主角演唱时,龙套不能移动,只能在过门中变换位置。如此移动四次,队形始终如一,至第四次,恢复原来位置。但无论主角居中还是在边,只能横线挪动,扯回门时,主角随着队形变化而分段演唱,龙套不语。⑪一翻两翻。龙套走场队式的一种。主角台中站定,舞台两边四个兵卒,台口与台里的人物频频调换位置,来回速动,即为“一翻两翻”。秦腔《梅花岭》史可法居中演唱,四兵卒在他左右两边的走动处理即是。此式也常用于表现室内捜查。如三家、四家分别领头由上下场门下去,再由上、下场门直线上场,表示从此屋捜至彼屋;阻挡对方去路也常有用:敌将欲往前行,龙套分两队合垅在前拦路,敌将又往后走,龙套又分两边绕到前方合垅阻截,如此反复数次,表示各路已被挡辱水泄不通,无处可逃。会阵交战敌对双方的兵卒,在舞台上相遇发生斗争时的龙套组含。习惯上,代表正派的一方站在舞台左边,代表反派的一方站在舞台右边。龙套在会阵交战中走的组合队形有倒脱靴、二龙出水、卷席筒、斜门下、钻烟筒、过合等多种。①倒脱靴。龙套上、下场队式的一种。多用于武将率军勇猛冲杀、抑或表示激战中杀开一条血路等。故常在[急急风]击乐伴奏中,主将首先冲上,然后四龙套头家、二家从上场门并排而出,三家、四家紧随其后,至台口,头家、二家分向左右翻绕一圏,各成一行;如果场上人多,主帅下场后,众将和龙套方分队跟下,但都要在台前一亮,相互打个招呼再下场。还有一种形式,即甲方主将在场,乙方主帅带人马从下场门冲上,被甲方主将用枪拨开,这表示冲破了阵势,乙方龙套的头家、二家分左右一翻,保护主将下场,待龙套从下场门下场之后,乙方主将再出场交战。②二龙出水。又称“碰头”“两边冲上”。龙套上场队式的一种。多用于两军会阵场面。双方兵卒各执兵器或标帜,分由上、下场门同时依次冲上,至台口正中碰面,再沿舞台中线并排上前,至台口分别向外翻绕一圈,双方主将各执兵器尾随其后奔上,各方兵卒呈“八”字列于舞台两侧站定。主将上前答话,话毕,举刀枪并杀。秦腔《破宁国》之朱亮祖、常遇春各率众军出场,即用此队式。二龙出水本是两军临阵对峙的战前会面,要求双方兵卒之队形、步法、动作、舞姿等必须一致,画面对称,而且既要使观众分清敌我,还要能辨析出讨伐与抵御之关系。③卷席筒。又称“围”。龙套上、下场队式的一种。四龙套依次从上场门或下场门跑出,由里向外团团围裹跑下,即为“卷席筒”。旨在表现抢救人或抢夺人。如秦腔《长坂坡》中,甘夫人拉扶着赵云的枪杆跑圆至九龙口,四兵卒跑上将她一卷而下;后又在下场门将糜夫人围裹下场。④斜门下。龙套下场队式的一种。即在下场门以斜向胡同道队形围裹下场的一种形式。若用于下场门,多表现布阵诱敌,伏击擒拿。一旦擒获,四龙套既可将其围裹直接下场,也可绕场一周亮亮威风再下场;若用于上场门,则多系扶救伤员,抑或抬掩尸体。并以三家、四家为头,二家、头家为尾将尸体卷裹由上场门送下。⑤钻烟筒。龙套下场队式的一种。多用于武战场面。舞台两侧的双方兵卒,各由头家领先,由内往外翻,双方龙套碰面时,怒目而视,不甘示弱,后转为面对观众,一齐低头侧身,从两军主将架起的兵器下同时并排钻过,钻出兵器架后,迅疾快步下场。秦腔《草坡面理》一剧,岳飞与金兀术对话后,同喊一声“杀”,两方兵卒即以此队式下场。⑥过合。龙套走场队式的一种。多用于武戏。敌对双方兵卒,持械或举拳向对方冲击交锋,而且左右互易其位,往来一次,称“一过合”。往来两次则称“两过合”。⑦过场。又称“穿过场”,“追过场”,“跑过场”等。龙套走场队式的一种。多用于武戏。表现两军兵将的调动、追逐等行动。形式有多种:一堂龙套由上场门出,穿过台口,至下场门进,称“单过场”;武戏中一方主将得胜后,用手一招,喊声“追”!手下兵士急行过场,作追逐状而下,戏中如遇救火、逃难、避雨、败阵等,也多用“穿过场”。⑧会阵。龙套走场队式的一种。多用于武戏。敌对双方兵卒,分由上、下场门同时出场,一左一右,纵队排列两边,双方主将立于台口对话,即为“会阵”。双方相遇混战厮杀,你进我退,一往一还,称“推磨会阵”;一方兵卒刚走半个圆场,另一方兵卒急促追上,然后两方兵卒斜向分列成队,一来一往,擦肩而过,相互示威,称“杀过含”;一方兵卒向上场门冲了过去,另一方兵卒由上场门冲出迎敌,双方兵卒走斜合,表示敌对双方已经狭道相逢,称为“鹞子头会阵”。⑨档子。又称“荡子”。龙套走场队式的一种。多用于武戏。敌对双方兵卒更番交战,徒手或持械,步位相同,有承上启下作用。通常紧接双方主将对打之后,四人对打的称“四股档”,六人或八人对打的则称“六股档”或“八股档”。⑩打连环。龙套走场队式的一种。表现群体厮杀混战场面。敌对双方,各有一人在场上对打,略一交手,其中一人败退,另一人上场接战,如此一再轮番更替,次数视演员多寡而定,直到主将上场时结束,称为“打连环”。“打连环”有持械和徒手两种,形式相同,演员上场时,都要翻各种花式的“斤斗”。班师还朝所用摆队程式为绕场,又称“大推磨”。表现整队行路。剧中帝王出巡,将帅出征或凯旋回朝,常用绕场以表示军威浩荡。表演时,龙套领先,众人随后,成单行环绕舞台一至二圏,主要人物站立中间不动。一般的绕场,步伐缓慢,并有唢呐、锣鼓伴奏,秦腔《秦晋会》《双龙会》等都有此场面。也以步伐急促的绕场表现急行军行动。其他用场秦腔的其他用场还有搭桥上、含龙口等。①搭桥上。又称“抬轿上”。龙套上场队式的一种。主要用于杀场羁押犯人行刑之时。一犯人前后各有两个刀斧手围裹上场,即称“搭桥上”。秦腔《窦娥冤*斩窦娥》之窦娥、《火焰驹法场》李彦贵被押解出场,即用此式。②合龙口。主要角色台上卸去袍服或更换衣冠时,舞台两侧龙套之头家、二家,各领其队,走向台中,面对台里,合拢为一排,呈屏风状,以掩蔽主角更衣活动,即称“合龙口”。秦腔《铡美案》之包拯,面见兰萍公主前,相貂挂红,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将,将其迅速合垅遮挡,即用此式。 -
302019-09
[ 词条 ]《一页惨史》
现代本戏。韩继新编剧。唱做并重。1980年陕西省吴旗县剧团首演。导演戈志高、蔺清珍,音乐设计崔伏虎,舞美高宝山。戈志军、高宝玲、孙彩琴、闫占兵、吕世虎、康秀文、蔺治峰演出。本剧讲述了陕北某农村,守法地主吴老大有二女,大女吴翠,小女吴玉。“文化大革命”中,吴玉为“脱胎换骨”宣称与吴老大脱离父女关系。吴翠每天陪着父亲挨批斗、弯着腰做人。以造反起家的公社革委会主任柳飞絮,胁迫她与其表弟运动红的傻儿子宝旦结了婚。一年后,吴翠生女盼春。不料,盼春3岁得急病,情急之中吴翠跪求柳飞絮能允戴“坏分子”帽子的大夫为女儿看病,柳却只许兽医出诊,盼春夭折。顿使吴翠万念俱灰,欲吞服毒药速死,腹中胎儿的蠕动,又使她产生活的欲望。她突然顿悟,自己的一切不幸,都是父亲的罪过,于是把毒药放进鸡汤里端给父亲。适运动红来家,端起鸡汤一扫而光,吃毕气绝。吴老大怕祸及女儿,即碰壁以死抵命,吴翠挣扎着吐出心中夙愿:“来生誓将门庭改,选它个八代赤贫、亲朋通红、吉星高照的权门才投胎。”之后猝然跌倒而死。 -
302019-09
[ 词条 ]《斩于吉》
秦腔传统本戏。须生、净角唱做戏。含折子戏《斩许贡》《斩于吉》。事出《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关中、西府、甘肃秦腔班社常演。现存版本有甘肃省图书馆藏汪树存口述秦腔抄录本。本剧讲述了孙策有称霸江东之心,吴郡太守许贡,修书朝廷,建议召回除之。密书为黄盖截获,告孙,孙立斩许贡。许贡之弟许周,为兄报仇,暗箭伤孙。有僧道于吉,为众人所虔信,孙策恐乱军心,不听其母与大臣劝阻,亦斩之。于吉显魂索命,孙受惊,箭伤复发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