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67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孟云
孟云(1974~)戏曲影视导演。女。湖南永顺县人。曾在兰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班、企业管理专业班学习,后又到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进修。1998年,成立甘肃百通影视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任董事长兼导演,以“发掘和宏扬西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为宗旨,创“秦腔宝典”和“西北风情”品牌。先后录制、出版和发行的秦腔本戏、折戏及“花儿”CD、DVD光盘2000余张。其中与陕、甘、宁诸省百余个专业秦腔剧团携手合作,录制出版各类秦腔光盘400余本(折),且大部分剧目都是她从几近濒临失传的绝境中挖掘抢救得来的稀有剧目。2009年出版发行的《百部秦腔大系》,连续入选“农家书屋”惠民工程,还执导拍摄了秦腔数字电影《忠保国》。 -
302019-09
[ 词条 ]焦志敏
焦志敏(1932~)秦腔琴师。陕西西安市人。13岁始学操琴。1950年参加西安建国社,师从荆生彦、朱印庆、吴拴娃。1955年调入青海新新剧院。1958年又在陕西省艺术学校进修班学习两年作曲。演奏十分讲究技巧,音色饱满,力度强。善于继承、探索和发展,将慢弓滚糅、连弓、顿弓、跳弓、连顿弓等技法运用于秦腔伴奏之中,同时突破了传统秦腔板胡的食指定位法,借鉴板胡演奏乐曲中的“移指”换把方法,扩充了把位和音域,还大量吸收了晋剧、蒲剧、评剧、豫剧等伴奏技巧为秦腔所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唱腔设计也成缋突出,《八一风暴》《苗岭风雪》《海港》《沙家浜》《智取威虎山》《铡美案》《十五贯》《法门寺》《火焰驹》等数十部剧目均由他作曲。 -
302019-09
[ 词条 ]花脸
见净行。 -
302019-09
[ 词条 ]于家戏班
甘肃秦腔班社。清道光十年(1830)由宁远县于家庄(今武山县清池峪村)于氏兄弟组建。于家先袓曾系明代进士,任鸿胪寺鸣赞,为当地首富。于氏四兄弟喜好唱戏,从成都购置戏箱一副。组班后,于老大任班长,主工花脸,兼演生、旦、丑行,其演技在当地及兰州等地颇有盛名;其徒傅邦工须生,红极一时。主要剧目有《花田错》《蛟龙驹》《宁武关》《下南唐》《出五关》等。于老大死后,傅邦继领戏班。主要演员有旦角张麻子、须生王保同、净角潘进喜等。经常演出于县城、洛门等地。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七月,该班在高楼大大沟演出,山洪突发,将其戏箱、道具冲毁殆尽,被迫解散。 -
302019-09
[ 词条 ]侯安秦
侯安秦(1936~)导演。陕西西安市人。10岁考入陕安河戏剧校学,初习须生,继学花脸,后改习武生。后进人光武剧团。1949年加入第一野战军三军文工团二队。1952年改编为张掖地区七一秦腔剧团。1981年进入甘肃省导演训练班学习。演出大小剧目100多个,擅演剧目有《晏飞盗宝》《大闹天宫》《盗扇》《挡马》《打店》《狮子楼》等。任专职导演以来,先后排导《桃李梅》《徐九经升官》《狱卒平冤》《三打陶三春》《三调芭蕉扇》《梅鹿镜》《神婆现形记》等30余出,并参加《西域情》的排导工作。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
302019-09
[ 词条 ]西安乱弹
又称“中路秦腔”。陕西秦腔发展的一个支派。原以西安为活动中心,较多地吸收了“同州梆子”的唱腔和表演。清中叶的渭南腔、礼泉腔和周至腔都是它的先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东、西、南三路秦腔均近衰亡,“西安乱弹”起而代之,流行于陕西各地。唱腔高亢、明快、气势雄浑,表演动作幅度较小,给人以柔和、清丽、细腻、深刻之感。故在民间流传着“东安安(同州梆子)、西慢板(西府秦腔)、不紧不慢的是西安乱弹”。有曲牌200首,锣鼓谱50多种,以梆子击节,板胡定弦为1、5(上、六),演唱除拉腔用二音(假嗓)外,都用本嗓歌唱。伴奏乐器原有长号、二股弦、笛子、月琴等,音响悠扬、激越,后以板胡为主要乐器。辛亥革命后,陕西易俗社对其做了较大的改革。1912年由李桐轩、孙仁玉、范紫东等编写新剧多种。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马健翎创编了《穷人恨》《血泪仇》等现代戏,改编了《徐州革命》,新编了《鱼腹山》等历史剧。有传统剧目2000多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整理上演《游电山》《铡美案》《火焰驹》《赵氏孤儿》《游西湖》《戚继光》等200多本传统戏、数百本新编历史剧,现代戏100多本。 -
302019-09
[ 词条 ]行当
又称角色、脚色,简称行。戏曲角色的类型,秦腔舞台上的角色,根据演员所扮演人物的性别、性格、年龄、身份和地位等,在化妆、服装、表演各方面给予艺术夸张,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型,即称“四大行当”。各个行当又通过唱、念、做、打(舞)等方面的技术专长以及技艺上的不同发挥,来塑造剧中的人物形象。秦腔行当沿革秦腔最初的行当发展基础是当地民间小戏,它的行当分类经历了由小生、小旦、小丑的“三小”发展到生、旦、净、丑“四行”为核心的由简到繁和不定规到定规的演变过程。秦腔形成初期的行当 明末清初秦腔剧种由民间小戏向舞台大戏嬗变,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的“三小”为主。《缀白裘》所收乱弹腔《借妻》就属于“三小”,主人公是小丑张古董,角色还有其妻小旦沈赛花和作为表弟的小生李成龙等。除“三小”外还有人物情节更为简单的“二小”,如梆子腔《戏凤》仅有花旦李凤姐、正生明武宗二角,属于“二小”一类。这一时期的秦腔人物设置及其表演正处在由民间小戏说唱向程式技巧转化的过渡阶段,折射出新兴地方戏曲由末清初民间艺术衍变、发展而来的呈递关系。魏长生第二次进京所创演的剧目也依稀可见“三小”的影子。清代中叶,同州梆子发展为三大行十三分行,即四生六旦二净一丑,江湖上统称为“十三头网子”。三大行为生、旦和花脸。十二行是胡子生(须生)、老生、小生、武生、正旦(青衣)、花旦、小旦、老旦、彩旦、武旦、大花脸(大净)、二花脸(毛净)和三花脸(丑)。西府秦腔设置为四大行七小行。四大行为生、旦、净、丑,七小行为正生(胡子生、须生)、小生、大花脸、二花脸、正旦(青衣)和丑。汉调桄桄设四大行七个半小行。四大行为生、旦、净、丑。七个半小行为一生三旦一净一丑,即生、旦、净、丑、副、老、贴、杂、副为老生,老为老旦,贴为贴旦,杂为顶角,哪行缺人,由杂角替补,故谓之半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因京剧流行各地,除汉调桄桄外,陕西各路梆子戏向京剧学习,角色分行又有所变化。秦腔、同州梆发展大行十三门二十八类。四大行为生、旦、净、丑,十三门十三小行,二十八类为衰派老生、靠把老生、王帽生、纱帽生、靠马生、马褂生、道袍生、红生、文小生、武小生、文武小生、武生、娃娃生、青衣正旦、花衫正旦、小旦、闺门小旦、贫老旦、富老旦、花旦、彩旦、武旦、大花脸、二花脸、大丑、小丑、文丑和武丑。西府秦腔发展为四大行十七小行。四大行为生、旦、净、丑。十七小行为头道络子(头道胡子生)、二道绺子(二道胡子生)、文小生、武小生、把把绺子(三道胡子生)、大花脸、二花脸、正旦、小旦、武旦、老旦、媒旦(彩旦)、老丑、公子丑、官衣丑和武丑。武生——孔桂林《别窑》剧照秦腔成熟后的行当 秦腔作为梆子声腔剧种,发展到乾嘉时期趋于成熟,以演传统历史故事大本戏为特色,剧中主要人物亦多系帝王将相、忠臣义士、英雄豪杰和烈女节妇。尤擅于扮演袍带戏、扎靠戏和“光棍戏”(剧中人物均为男角),如《大报仇》《取成都》《葫芦峪》等。其角色行当也由清初以旦角为主转向以胡子生、花脸和正旦为主。西安乱弹、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的戏班组班体制统称为“四梁四柱”。四梁为头道胡子生、大花脸、正旦和小旦,四柱为二道胡子生、二花脸、小生和丑。这些行当的扮演者,要求技艺全面,功底厚实,唱念做打俱精,并各有自己的绝招和拿手好戏。四梁四柱在梆子戏戏中要,四为戏的头牌演员(又称头波或头路演员),四柱为戏班的二牌演员(又称二波、二路或挎刀)。其他为三路演员,包括老旦、媒旦、花旦以及校尉、彩女、龙套等,统称为底色,在民间素有“名角扛旗,底色不余”的说法。秦腔行当划分秦腔行当分为生、旦、净、丑,除旦行为女性人物外,其余皆为男性人物。四大行当根据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品格、性情和表演风格等有更细的分工。如生行有须生、小生和武生之分。须生为秦腔的首要行当,在戏班中处于挑梁的地位,以戴三绺或五绺髯口为标志。梆子戏的头牌须生称全挂把式,唱念做打皆能,在戏班中举足轻重,身价最高,戏份亦最重,历来以男演员扮演。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则涌现出以焦晓春、刘茹慧为代表的坤伶须生,演出《葫芦峪》《辕门斩子》等剧,并以其独特优美的唱工,博得了广大观众的赞誉,打破了须生角色由男角扮演的惯例。旦行有正旦、小旦、花旦、老旦、彩旦、武旦等。净行有大净、毛净之分,丑行又称三花脸,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统归为花脸行应工,以脸部勾画一块豆腐干似的白粉为标志。有大丑、小丑、老丑、武丑等之分。 -
302019-09
[ 词条 ]马跳擅溪
秦腔传统本戏。别名《襄阳宴》《千里云》等。须生唱做戏。事出《三国志先主刘备传》《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宋元戏文《刘先主马跳檀溪》,元高文秀《刘先主独赴襄阳会》杂剧。关中、西府、甘肃秦腔常演。现存版本有《陕西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十集书录本,另有中路梆子本和山东梆子存目等。本剧讲述了刘备得白龙马,刘表设宴庆贺。席间提起继位之事,刘表欲立幼子刘琮,刘备意立刘琦。琮母蔡后听知,命其兄蔡瑁谋杀刘备,刘备仓皇逃出新野。蔡瑁追至,马跳檀溪。得遇水镜先生,始知卧龙、凤雏二位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