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贾绣品
贾绣品(1877?1946)秦腔剧作家、须生演员、导演。青海湟中贾尔藏人。字文卿、朝卿,人称“贾三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能编、能导、能演,是贾尔藏秦腔业余剧团的全把式。所扮演的架子花脸,在湟中大小南川地区久负盛名。至今令群众记忆犹新的有《破宁国》之常遇春、《得胜图》之金兀术、《回荆州》之张飞等。由于家境贫寒,平时专为剧团编写、抄写剧本以维持生计,贾尔藏所保存的剧本中,大部分由他抄写。由其编写的剧本有《铁龙岗》《卧虎山》《乾坤图》《忠烈图》等。 -
82019-10
[ 词条 ]《两颗铃》
秦腔现代本戏。马健翎、黄俊耀、柳风、史雷编剧。唱做并重。1959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首演。导演王群定,音乐设计赵北海,舞美蔡鹤汀、蔡鹤洲。刘小虎、阎更平、刘天顺、阎振俗、任哲中、郝彩凤、杨金凤、王正秦、魏正凤演出。本剧讲述了1951年春中国台湾蒋介石国民党妄图卷土重来,派遣特务208欲与潜伏在西北地区的特务103接头密谋策反暴乱。敌208被我抓获,103匆匆逃离西安,杀人冒名,匿藏于黄龙山,并与暗藏的反革命分子胡霍藩勾结一起积极发展反动组织。我公安人员吴志海打入敌特内部,引出103,并在民兵和群众的配合下,将匪特一网打尽。陕西戏曲研究院刘小虎饰《两颗铃》之吴志海、南怀容饰梁明义(戏曲研究院提供) -
82019-10
[ 词条 ]《秦腔优秀折子戏小戏唱段选编》
秦腔剧本唱段集。陕西振兴秦腔系列丛书。赵梦姣编。 1994年8月三秦出版社出版。全书分“秦腔优秀折子戏”、“秦腔小戏”和“秦腔优秀折子戏唱段”3部分。其中“秦腔优秀折子戏”中收入了 《二进宫》《三娘教子》《三回头》《三上轿》《三对面》《小姑贤》《打镇台》《打柴劝弟》《杀狗劝妻》《杀仇》《苏武牧羊》《花园卖水》《花亭相会》《柜中缘》《虎口缘》《放饭》《看女》《拾黄金》《卖酒》《救裴生》《断桥》《藏舟》《献杯》《镇 台念书》《庵堂认母》25个折子戏,“秦腔小戏” 中收录了《箍漏招亲》《赶花船》《新老爷抬轿》 《走南阳》《长亭别》《张连卖妻》等剧本,“秦腔 优秀折子戏唱段”选刊20段优秀传统唱段和八支秦腔弦乐曲牌。 -
82019-10
[ 词条 ]《跃进渠上》
秦腔现代小戏。别名《跃进渠畔老俩口》。郭志英编剧。1958年甘肃省民勤县秦剧团首演。导演郭志英,音乐设计王步文。裴盛林、支秋明、陆兴昌演出。本剧讲述了一个老年人积极参加劳动的故事。剧中王大伯修建民勤红崖山水库,王大娘给其送饭,要求参加。适王大伯因嫌送茶水活轻,要去炸山运石,与队长发生争执,摔了茶水担子。王大娘误以为王大伯不干了,不准王大伯吃她做的鸡蛋油饼。待队长说明原委,大娘又批评其不该小看老年人。最后,王大娘送茶水,王大伯运石料,老俩口都很满意。 -
82019-10
[ 词条 ]孙存蝶
孙存蝶(1959~)秦腔演员。工丑。陕西户县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演员。以唱功见长,善于仿学各行各派名家声腔特点,吐字也很见功力,表演擅长“顶灯”等特技。先后在《儿大不由爹》《屠夫状元》《卷席筒》《张松献川》《十五贯》等30多出戏中,塑造了胡山、张松、娄阿鼠等一系列丑角人物形象。其中《拾黄金》一剧最为享誉。曾获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孙存蝶饰《拾黄金》之胡来 -
82019-10
[ 词条 ]《秦腔语音讲座》
秦腔语音学专著。王依群编著。1994年7月陕西摄影出版社出版。从关中方音的四声、变调、轻声、儿化等方面,系统论述了秦腔语音的规律,通过众多实例,从道白、唱腔等方面,谈论了舞台语言的艺术处理; 进一步探讨了今后秦腔的标准语韵改革问题。 全书举例详尽,说理简明。可作为秦腔专业演员、导演、配曲工作人员及广大秦腔爱好者处 理舞台语音的重要参考资料。书首有“作者简介”“内容提要”和作者之“前言”,书后有作者 “后记”,并附《关中话常用而普通话没有的声母和韵母》《关中话和普通话调类调值比较表》 《常用多读多调多义字》。 -
82019-10
[ 词条 ]带板
带板亦称[双锤带板]。秦腔板式唱腔之一。是一种节奏非常独特的“散板”类板式唱腔。它的唱腔部分,节拍十分自由,故以“无板无眼”的“散板”拍子记谱;伴奏部分节拍非常严谨,而且鼓师以剁板节奏击节定眼,故取用有板无眼的四一拍子记谱,由此在唱、伴两个声部上,形成散与整、急与缓、快与慢的节奏交错和层次对比,构成一种“紧打慢唱”的独特表现形式,使它既能表现悠闲自得的松弛情绪,也可以表现紧张激烈的冲动情怀,尤其适合表现内紧外松的戏剧感情。当舞台上或唱腔中一旦出现这类板式,意味着戏剧冲突和人物情绪已进入强烈而异常激动的场面。[带板]类的板式唱腔,依然是上、下句的结构体制,填入的唱词多为七字句式、十字句式两体。由于它在节拍节奏上的丰富变化,促成它繁多的名称,有以调性命名的[欢音带板][苦音带板];以速度命名的[慢带板][紧带板];以板头击乐命名的[七锤带板][四锤带板][三锤带板][浪头带板];以曲调和节奏特点命名的[慢双锤][紧双锤][慢带板][紧带板]等。名称不同,表现的情绪也不同。尤其在实际运用中,往往是[带板]与[双锤]结合在一起,独立构成一个完整的唱段,并在强烈的节奏对比中形成各自不同的情绪表现。①[慢带板]。一种行腔速度自由、伴奏节奏急紧的板式唱腔。特点是演唱为“无板无眼”,伴奏为“有板无眼”,构成“紧打慢唱”十分烈戏。既可以刻画人物的雍容与闲雅,也可以表现人物内心的紧张与激动。一般置于唱腔首尾,并同“有板无眼”的[双锤]联套唱出。欢、苦音皆可演唱。以欢音腔唱出的[慢带板顶]如《黄鹤楼》周瑜出场所唱“黄风吹动了长江浪”一段,以苦音腔唱出的[慢带板]如《庵堂认母》王志贞所唱“他把那血书字谜说出唇”一段。②[紧带板]。即腔速较急紧的[慢带板]。③[慢双锤]。亦称[双锤带板]。鼓师以双锤敲击鼓板伴奏而得名。特点是有板无眼,消眼起唱,板位落腔,节奏紧凑,极富朗诵性质。适宜于表现激动紧张的情怀。欢、苦音皆可唱出。欢音[慢双锤]唱腔如《空城计》诸葛亮所唱“我正在城楼调琴韵”,苦音[慢双锤]如《三世仇》虎儿娘所唱“虎披羊皮把人伤”。④[紧双锤]。即腔速较急紧的[慢双锤带板]。"[叮板双锤]。亦称[剁板]。[带板]变体的一种。因“剁”着字或“剁”着板演唱,故名。⑥[喝场]。俗称[喝场子]。[带板]变体的一种。特点是散板拍子,带有呼唤和哭诉的性质,唱词以呼唤剧中人名者居多,三起三落方止,一般插入[带板]上、下腔句之间唱出,净角[喝场子]尾句还多带以假嗓翻高八度的“犟音”,艺人称此为“腔”,故又称[喝场腔]。仅苦音而无欢音,多用于表现悲恸欲绝的哭喊。如《五台会兄》杨延昭所唱“我的杨五郎、好惨的五郎、好惨的五郎”。它不能独立成段,也不能单独唱出。 -
82019-10
[ 词条 ]《二巧离婚》
秦腔现代本戏。王淡如根据同名吕剧改编。唱做并重戏。1953年西安三意社首演。导演韩辅华。赵晓兰、石普琴、王辅生等演出。本剧讲述了某农村刘家,因家贫,受媒人欺弄,将女儿大巧包办给张家已染重病的儿子,又将小女三巧,卖给好吃懒做爱赌博的冯喜做童养媳。大巧被娶过门冲喜后,丈夫去世,一直守寡并经常受婆婆辱骂。三巧与冯喜结婚后,更是备受虐待。土改后,穷人翻了身,大巧姐妹仍在封建婚姻制度的枷锁之下苦熬。新婚姻法公布后,在区政府和妇联的支持下,大巧、三巧终于办理了禽婚手续,得到了婚姻自由。大巧的婆婆和冯喜,也受到应有的批评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