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69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杨文颖
杨文颖(1933~ )秦腔剧作家、导演、评论家、编剧。陕西西安市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进修于中央戏剧学院。曾任西安易俗社副社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戏剧评论家联谊会理事、陕西省振兴秦腔指导委员会理论组成员等。创作有秦腔《灯笼红》《苦水甘泉》《风雨洞房》《深宫梦幻》《含风殿》等,以及话剧、歌剧、眉户剧剧本10余种。导演秦腔《苦水甘泉》《风雨洞房》以及话剧、歌剧、道情剧1〇余出。常有戏曲评论发表于省内外报刊,并有专著《秦腔清谈》出版行世。 -
82019-10
[ 词条 ]《天山雪传奇校注》
甘肃古代戏剧作品研究。清马羲瑞撰,周琪校注。2011年10月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该注本是2007年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批准立项的甘肃戏曲文献古籍整理研究项目。校注者以中国艺术研究院珍藏的海内孤本清《天山雪》传奇为底本,参考清《明季甘州成仁录》、清乾隆《甘州府志》等10多种珍贵历史文献整理、校注、研究的成果。全书25万字,分为整理校注、学术研究两部分。书前有张克复、王正强所写“序”两篇,后有作者“后记”。 -
82019-10
[ 词条 ]《秦腔戏班》
中国秦腔文化丛书之一。主编刘斌。罗顺天、南璐、李季、刘纯、刘哲编著。2011 年10月陕西出版集团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内容包括秦腔戏班的发展历程、秦腔戏班的管理 与演出、西北五省区主要班社,文后附业余班社一览表。 -
82019-10
[ 词条 ]王海容
王海容(1931-1997)秦腔剧作家。陕西西安市人。1952年始先后在陕西省户县宣剧团、西北戏曲研究院、咸阳市大众剧团、凤县文声剧团、张掖地区七一剧团担任编剧。1982年被选为张掖地区文联副主席,兼搞编剧。与人合作或单独创作、改编剧本50余个,有秦腔、眉户、歌剧、陇剧等多种形式。主要作品有陇剧《最后的钟声》,豫剧《河西壮歌》《绿色长城》,秦腔《说书阵地》《白衣姐妹》等。其中与人合作的《白衣姐妹》曾获省级戏剧二等奖。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甘肃省文联委员、甘肃省戏剧家协会理事。 -
82019-10
[ 词条 ]挂灯戏
庙会首场戏或正会晚场戏开演前祭奠神祇的一种仪式性演出活动。因为寺庙、山门都要挂灯,故名“挂灯戏”。挂灯戏的观众,主要是会首和当地军政要人及缙绅头面人物。开台时要演神戏,并要显示班社的衣箱新、齐及把式(名角儿)众多。主要演出拿手的折子戏,不演大本戏。有的地方还有“接台”的习俗。头一天戏班来到后,不论天气早晚都要“接台”。有的地方“三开箱(每天上午、下午、晚上三次开演)之前也要“接台”。“接台”分“男接台”“女接台”“先打后接”“吵台”等九种男接台”即由班社的头道(技艺最佳的一等演员)须生、小生、大净、丑角五至七人各按自己拿手戏中的角色化妆,依次登场,面对观众分别一字儿立于桌凳上,各自选择自己在群众中影响较大的剧目选段清唱,全体唱完后下场。“女接台”是紧接“男接台”下场后,依次上场的正旦(含正小旦)、小旦、花旦、老旦、媒旦,其化妆及清唱选段的特点与“男接台”同。有时也单独出现“男接台”或“女接台”。“先打后接”,即于“接台”前由各行当武打演员表演其翻、爬、滚、打(对打或开某种“挡子”)的特技。“吵台”,即选一段在紧锣密鼓中表演的戏,由承担演出的班社所有武打演员组合演出。“接台”后方能演正式安排的剧目。 -
82019-10
[ 词条 ]会宁县陇西川戏楼
甘肃古戏楼。位于会宁县杨集乡西川村。戏楼中梁烙印“明洪武二年”字样。1920年因地震毁塌,又原样复修。砖木结构,十字歇山顶式起脊凹角,飞檐斗拱,出阁架斗,各角向上微翘。高14米,宽7.5米,深8米。用20根立柱,36根横梁,82根红松椽构成前台后室。前台为楼阁式,后室为人字梁形,中间用木板分隔。前台面积18平方米,两侧各有小门通向化妆室。台两侧两侧有栏杆护围,为文武场演奏区,台高3.8米,宽7.5米,深3米,台顶挂“陇镇雅观”刻制木匾一幅。台两侧有对联,左联:“文成武就金榜题名虚富贵”,右联男婚女配洞房花烛假姻缘”。每逢庙会和节庆,当地自乐班和外地化俗社、葫芦社、文化社、关娃班、民乐社等班社均在此演出。 -
82019-10
[ 词条 ]兰州府城隍庙戏楼
甘肃古戏楼。位于兰州市张掖路城隍庙内。该庙始建于金代章宗七年(1197),元、明、清数代重修。戏楼为清乾隆三年(1738)由省府官绅捐资重修。坐南向北,面对享殿。四柱亭式木质结构;台高5米,宽9米,深9米,总高15米。重檐歇山,琉璃盖瓦,台沿三周圏矮木栏杆,上下场门连接后台走廊,与东西两侧钟鼓楼贯通,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戏台有对联两副,一联为刘果斋所撰,上联:“曾见那大奸雄大豪杰善未必福恶未必凶看了它使我低头叹报应分明并非天道”;下联:“若是那真孝子真忠臣听之可歌思之可泣演得我替他坠泪知神灵感格不外人情”。另一联为佚名者所撰,上联,演古人事迹忠自忠奸自奸做出来真是庐山面目”;下联指天下迷途赏者赏罚者罚猛省处恍临屋漏神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毁于大火。九十年代由兰州秦腔好家集资在原址重修露天舞台。兰州市秦剧团张兰秦演出《铡美案》剧照(王正强提供) -
82019-10
[ 词条 ]耍月光带
秦腔表演特技。《月光带》一戏旦角专用。用白麻纸剪成2寸宽、3丈长的纸带,一头粘在竹棍之上,一边用三根与纸带同样尺寸的香头裹住粘好,顺势卷成一卷。即成“月光带”。表演前点燃香头,或由幕后扔给演员,或由演员自带,并将其甩开,舞出花子形、条形、方形、波浪形、圆门等动作。耍圆门时,演员须从圆门内钻出跳进,同时配有“滚毛”“绞柱”等动作。耍动时要求不缠、不绕、不乱,结束时,用纸带端部扫去舞台上悬挂的油灯灯花,使舞台骤亮,还不得烧着纸带;最后顺势卷成一卷。戏谚中有“《月光带》中看带子,《阴阳河》中看担子”一说。甘肃演员赵桂中、白忠义擅长表演此技。此技已失传,今多以“耍水袖”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