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69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老树红花》
戏曲评论集。田滨著。1992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全书309页,23万余字。收入作者自1952年以来散见于报刊的戏曲评论文章30篇。从舞台表演、人物专访、名家轶闻到秦腔流派,以及对艺术程式的美学探讨均有涉及。对电视文艺的基本特质也做了一定的分析研究,并刊有电视片《老树红花》《艺海情深》等4个台本。书前有苟良做“序",书后有作者“后记”。 -
82019-10
[ 词条 ]梳妆台
秦腔曲牌。源于明清时调,初系江南民歌,明末传人北方,被北方曲艺、戏曲所吸收。秦腔有弦索曲牌、唢呐曲牌、笛子曲牌和笙管曲牌四种。弦索曲牌仅欢音无苦音,其曲调已与明清时调大异。曲体规则整齐,旋律流畅跳跃,多用于迎亲、摆宴、抬轿及打扫厅堂等场合。唢呐曲牌[梳妆台]恰相反,仅苦音而无欢音,常在堂鼓、汤锣、铰子等乐器伴奏下,用于祭奠。笛子、笙管曲牌[梳妆台],则属欢音系,多在降香、御宴、迎亲等喜庆场面中吹奏。 -
82019-10
[ 词条 ]《论梆子腔》
戏曲理论专著。常静之著。1991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分五章。第一章,梆子腔及其剧种;第二章,梆子腔与吹腔关系的探索;第三章,梆子腔的音乐结构形式;第四章,梆子腔流传、衍变的规律;第五章,梆子腔剧种音乐之比较。书中以较大篇幅论述了秦腔的历史沿革,衍变规律和音乐结构特点等。书前有周巍峙所写的“序”,书末有作者的“余韵”。 -
82019-10
[ 词条 ]宁来成
宁来成(1936~ )秦腔演员。工花脸。陕西蒲城县人。1952-1957年在陕西省蒲城县群众剧团工作。1957-1960年在甘肃省张掖市大众剧团工作。1960~1962年在青海省海南秦剧团工作。1962年调到西宁市秦剧团工作。擅演《打瓜园》中的郑子明、《东平府》中的李逵、《铡美案》中的包文正、《三闯辕门》中的张飞、《五典坡》中的魏虎、《一匹布》中的张古董等角色。 -
82019-10
[ 词条 ]《秦腔戏散论》
秦腔评论集。王学秀著。1990 年8月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选编的50篇戏曲评论文章,是作者多年来观戏评戏的结集。其中,有对老一辈秦腔名家艺术经验的总结,中年 精英演唱特色的剖析,以及对破土新苗的评价、赞美和期望。书后所附11个广泛流行的优秀传统折子戏,既便于阅读欣赏,又可供排练演出。书前刊有28位演员剧照或生活照。 -
82019-10
[ 词条 ]《李白辞朝》
新编秦腔历史本戏。孙俊发编剧。须生为主唱做戏。陕西省泾阳县剧团首演。周留花、杨金胜、田文英、强亚萍、陈仁义、徐印生演出。本剧讲述了唐天宝元年,玄宗下诏求贤,三召李白入朝辅政。李白来到长安,虽受天子恩宠,却招来高力士、杨国忠等人逸毁。入朝三载,“假其名而无所职”,还几乎被治罪,最后不得不愤然离朝。 -
82019-10
[ 词条 ]蓝田县肖家坡戏楼
陕西古戏楼。位于蓝田县史家寨乡肖家坡村。坐西向东,背临南北大道,面对丘陵山坡,台前广场可容万人观戏。戏楼两侧有碑石两方,右碑竖刻“大清道光六年八月初三日创修”(1827),左碑竖刻“大清光绪二年八月十三日重修”(1876),台沿石条横刻“公元一九六五年八月三日修缮”等字样。戏楼为台梁式木构架,砖木结构,屋顶为前坡歇山、后坡悬山式,筒瓦覆盖,翼角尖端,南挂风铃,北吊雨铃。戏楼总尚10米,台基尚1.95米,台面宽8.9米,进深8.72米。檐柱四根,皆施斗拱,台中立内柱两根。内柱间有4个隔扇和上下场门,上置浮雕之莲藕鱼鹰图;内柱隔扇背面,来此演出戏班题记甚多,可辨者达二十余条。最早为“光绪三年中和班在此一乐也”(1877)。当地群众历来喜好文艺活动,庙会节庆大都在此演出,观者如堵,盛况殊见。 -
82019-10
[ 词条 ]《青莲外传》
新编秦腔历史本戏。石兴亚、凤希翔编剧。甘肃省秦剧团首演。本剧讲述了唐代大诗人李白,号青莲居士,目睹盛唐繁荣景况下的阴暗现象,渴见玄宗李隆基,玄宗爱其才仅以供奉留用,李白怏怏不快。宫中女教习南宫霞爱慕青莲,二人过从甚密。杨国忠之家奴仗势欺人,欲暗杀李白,李白在南宫霞的协助下杀败众徒,而南宫霞却倒在血泊中,李白在灞树晓风中忿离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