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6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李(三元官)派
三元官创造的唱腔流派。三元官,姓李,俗称三元子,甘肃通渭马营监锦屏山人,为清咸丰、同治间陇上伶界之泰斗,声名远播于甘肃、陕西、四川诸省。当时秦腔班向例凡超等名角,皆于名下殿以“官”字,以示尊崇,故世人称其为三元官。久而久之,真名佚失。据传,三元官人美风仪、躯干挺秀,举止温雅,见者多疑为宿儒。自幼知书,通晓汉唐历史及诸小说。其与当时天水名士任士言、张霭堂先生往来甚密,两个先生喜其知书,待之如友,不复以伶工目之。对三元官所演的卧龙、太白诸戏,任士言、张霭堂先生评价为:“虽武乡在世,青莲复生,其风韵能过此耶?”三元官所演《蝴蝶梦》一剧,自首至尾,唱词均以《南华经》为本,两先生于台下凝神静听,惊为未有之绝调。其在兰州,官绅各界,倾动一时。他所创造的唱派演技,对陇上秦腔的发展几乎影响了长达一个多世纪,至二十一世纪依然是家喻户晓的风云人物。足见其演艺造诣之高、社会影响之大。李(三元官)派艺术特色三元官精通文生、武生、花面、小丑,其说白、唱工、台容、身架等俱妙臻极顶。某日演靠把戏,始时有一过场,戏谓同人曰:“吾不出一语,不唱一声,将令台下三叫好焉。”已而出场时亮相,高举一足作“朝天蹬”状,台下掌声雷动;入场时举手中械凡作三势,台下喝彩声如暴雷吼鸣。三元官生平绝技专在眼工,每演大净,神威慑人,观者凛然。或一发怒,则双眼突出,光焰烨俾,全场为之失色。时陇上旦角泰斗桑旦(大嘴娃)尝语人曰:“吾十九时,初遇元官于省城,与之合演全本《游西湖》,吾上慧娘,元官扮平章。至审鬼一幕,彼预嘱余曰:倾间出场,汝当放胆勿怯。吾闻斯语,私念此不过伪局耳,且亦我之熟技,何怯之有。殆后复自思,幸辱此老预为嘱咐,否则真不能支持矣。盖当平章升堂后,忽尔连拍惊堂木,厉声高呼:将慧娘带来!余甫出台一望,见其双眼突出,下垂眶际,须发戟张,无比狰狞,满堂灯烛,亦闪闪作暗淡色,一盆中燃烧酒升许,蓝焰熠熠,因忆俗称活阎王者,此其是矣。当时目睹此状,顿觉脑部森森然,几不自持。忽忆叮嘱,始勉强登堂,然应对之间终觉口吃不能成语。迄今数十年,演此戏者仅百千人,而如此老之神威可畏者,固未之见也。”相传三元官眼工,自幼专门练习而成。迨垂老之际,每值目睛突出,必须管台面者(俗称拉前场)自背上一拍,其睛始能收人。一技之微,必经殚精竭力若干年而后成,彼世之浅尝辄止、即以绝技自命者,闻之能不愧耶?同治花门之变后,他只身赴蜀,时适有汉中魁盛班倾动全蜀,顾曲者趋之若鹜。他入魁盛班,箱主曰:“汝既是此道中人,究竟唱何角数?”元官曰:“唯不包头耳(班中称旦角为包头),此外任何角数唯命是听。”箱主曰:“然则今日会首所点某戏正床须生(即主角),汝果有之乎?”三元官曰:“倘承不弃,以正床相让,或不至舞袖郎当,胎笑观众。”箱主于是令某须生退让。迨一登台,全场轰动,咸途为从未见之者。此后数日,历演文武须生、花面、丑角诸戏,靡不获得满堂彩声。风声一播,倾动全城,士女空巷,而至虽广场不能容也。时逢成都陕西会馆报赛之期,会首重金特聘往演《古城会》《单刀赴会》之关羽,赫赫然有如天神。一日,会首点《黄花山》一剧,三元官云:“余演此戏,非赤金贴面不可。”班中人曰:“我辈演此,向以石黄写脸,未闻用赤金者。”三元官曰:“余演花面,有二角色必须用赤金,一为《黄河阵》之三教主,一为《黄花山》之闻太师。闻太师者,俗称三眼金面佛,若用石黄,则与金面不符矣。”班人告之会首,会首日可,即以五贯给之。待开戏前,元官先以荞麦面薄匀其脸,复以金箔贴面上,额上一目以面为棱,中嵌一珠,俾烨有光。殆出场,人皆拟为天神。会首大悦,奖以巨资,尊为大师。某岁新正,陕甘宦蜀者团拜于公所,魁盛承值。诸大老所点戏悉不称元官意,乃自请演《访将》一剧,人皆以为敬德访白袍故事,待出场,方知乃系寇莱公访杨六郎,即小说中所谓铜铃府者。此戏专工说白,自元官演之,风流跌宕,口齿清脆,写莱公机敏滑稽身份,真不啻颊上三毫也。自是魁盛一班,元官执牛耳焉。由于元官博闻强记,德高艺精,陕班中有以重金礼聘兼任“记夫子”者,元官婉谢之。时陇上宿儒丁衡山避地成都,一日偶询元官曰:“班中所称‘记夫子’者,必若何资格而始不愧其名?”元官曰:“难矣!此为秦腔班中古老习俗,所谓‘记夫子’者,必先熟历史朝代之统系,以及各朝人物掌故之大略,此外,则稗官小说并元明百家之杂剧,昆曲皮簧之源流,皆须罗之胸中,言之成章。至于戏曲,亦须胸藏600本,而同管子犹不在其类也(按班中以情节大体相同者谓之同管子,如四逼宫之类)。如班中有是人,凡会加点戏有为合班所不知者,则问记夫子,记夫子须将朝代、人名以及故事本末历历传授,俾不至当场胎误。康熙年间,吾甘戏班中,常有前明饱学之士担任此职,今则难觅矣。”李(三元官)派代表剧目生角戏有《出裳邑》《炮烙柱》《蝴蝶梦》《辕门斩子》《路安州》《哭秦廷》《哭祖庙》《葫芦峪》《草坡面理》《大报仇》《春秋笔》《烙碗计》《日月图》《苏武牧羊》《太白醉写》《全家福》《状元媒》《杀狗》《五子魁》《太公钓鱼》《南天门》《老状元》《芳草园》《淮安府》《一捧雪》《玉虎坠》《雁塔寺》《十道本》《黄金台》《霍光回府》《斩杨继盛》《八件衣》《蛟龙驹》等;红生戏有《斩华雄》《古城会》《淹七军》《单刀会》等;花面戏有《游西湖》《黄河阵》《黄花山》《伐冀州》《火焰驹》《破方腊》《七箭书》《芦花荡》《游西湖》以及《群英会》等;丑角戏有《混元桥》之张公背张婆等共300余出。李(三元官)派传承三元官客蜀十载,迨陇乱既平,始归故里,仍寓兰州,而亦垂垂老矣。70岁后不复入梨园,于督署前设茶社,效苏昆山、柳敬亭故事,以说书资生活。又若干年,始以寿考终。他曾为甘肃培养出一大批戏曲人才,吴占鳌、福庆子、陈德胜、唐华、陈明德等一代陇上名优均出自三元官的门下。至耿忠义一代,又发展出新的流派,人称“耿家流派”或“兰州流派”。如此代代传承,代代发展,一直相沿至今。吴占鳌同治、光绪甘肃秦腔演员。工须生。生年不详。兰州市人。三元官之高足。曾与乃师和桑大嘴(桑旦)同在兰州牛家班搭班演戏,以《八义图》之程婴、《太和城》之孙武、《湘江会》之吴起、《蛟龙驹》之晋怀王、《空城计》之诸葛亮等角而享誉。清光绪初年,因“国丧”停演,为生活西去新疆,流落于迪化(今乌晉木齐)街头。光绪十六年(1890)五月,由他出面牵头,联络流散于迪化的陕甘秦腔艺人,组织演出,引起商界关注并给予资助,正式成立班社,命名为“新盛班”。同年七月十五首演于红山庙会,引起轰动,为新疆创建秦腔戏班之始。1893年去世。福庆子清咸丰、同治甘肃秦腔演员,主工大净。本姓张,甘肃皋兰县西羊坡人。生年不详,卒于清光绪末年,终年60余岁。初工旦,后友从花脸。幼时家贫,为人放羊。后被著名老旦石娃子携入戏班,荐师于栓命娃。栓命娃姓张,甘肃静宁人,以花衫著称,当时虽年届六旬,却对福庆子悉心调教,仔细点拨,福庆子于不数年尽得其师之秘,一时名声鹤起。其师死后,尊师遗嘱赴陕寻访关中花衫皂鸡子继续深造。从此,又辱皂鸡子身传言授,学辱花衫戏百余本,名亦显扬,即离陕返甘。适逢三元官登台献艺,遂与之合作,时人称三元官、福庆子、石娃子为“陇上三绝”。在《杀狗》一剧中,石娃子饰老旦,福庆子饰小旦,三元官饰曹庄。又与三元官合演《南天门》“跑雪”一场,跌滚翻扑,丝丝人扣;又以跪步跑场三匝,三元官以单膝跪地,福庆子以双膝跪地,跟定锣鼓,其疾如风,台下无不叹为观止。据传福庆子为习跪步功,常在家中以跪行路致两膝胼胝如同老茧。后福庆子因病倒嗓,遂改行向三元官习演生角、净角,终因嗓音太窄,唱工稍逊,然台容功架仍独辱秘传,其写脸、题眉、台架、舞势皆能超脱流俗。生平特出者为《火焰驹》之“传信”一折,其间有“三鞭子”绝技,更让人叹为观止,当时兰州有“宁看福庆子的三鞭子,不看石娃子的一班子”之摇。晚年组建福庆班,并带徒授戏,极一时之盛,清光绪、宣统年间,陇上名净陈明德、唐华、耿忠义等皆出其门下,民国时著名须生郗德育(麻子红)、李夺山(十二红)等,也出自该班。陈明德清同治、光绪甘肃秦腔演员。主工大净。甘肃通渭县闭门关人。幼从师学戏,弱冠赴兰入“福庆班”,因与班主福庆子朝夕相处,虽未列其门墙而称弟子,却能随时随地私淑而神明之,历久则尽辱其妙,几年工夫,艺技大进,观众对其瞠目相视,时人均称其为“陈大净”。陈明德曰常演出净角戏百余本,如《白逼宫》《华容道》《战宛城》之曹操、《黄逼宫》之秦始皇、《红逼宫》之司马懿、《黄河阵》之三教主,《鞭扫封神台》之赵公明等。时有陕西刘某来兰州献演《水淹七军》,陈为其配周在为刘某画脸时,他额中一点胭脂,颊上两点石黄,其他处均以黑白两色勾勒,细微处几如发丝。刘某见之大惊曰:“此即所谓百纹脸也,失传久矣,不意今日见之。”最脍炙人口者,应数《火焰驹》之“传信”。其台容姿势,悉脱胎于其师三元官。最动人者当他一出台,借前场所放烟火,人在烟火中盘旋驰骤,做奔走与控勒之势,人火相应,不即不禽,十分壮美。陈明德还擅演长靠把戏,气度恢宏,骏骨嶙峋,每一使势,如鹤立天表,耍刀、枪、鞭、锤等械,更是姿态百出,令人眼花缭乱。民国初年,虽仅五旬,却决然辞退而不再登台。牛芮青《陇上优怜志》有其传。陈德胜艺名十娃子。清咸丰、同治甘肃秦腔演员,主工大净。兰州人,生卒年不详。幼从师三元官,出师后自组东盛班。嗓音较差,但善于藏拙,独创粗犷苍凉的声腔风格。一生能戏很多,尤以《马踏五营》中的杨衮最受观众称道。在闹剧《秃女子抹牌》和喜剧《二瓜子吆车》中所扮丑角,能够临场发挥,妙趣横生,扬名金城。在培养艺徒方面,严格认真,李海亭(六指子)、史月卿(八娃子)等均曾深受其教益。他为人正派,宽厚和蔼,为同行敬重。牛芮青《陇上优伶志》有其传。唐华艺名待诏(因其从师前以理发为业)。清同治、光绪年间甘肃秦腔演员,主工大净。生年不详。陇南人。先为秦腔好家(票友),后拜福庆子(张福庆)为师,进入福庆班学艺,工花脸。因他半路出家,学艺特别刻苦、勤奋,成名后,仍用铁沙袋绑在腿上往来于住处和戏园之间。他在唱腔上很有特点,尤以粉面戏最有号召力,如在《白逼宫》中扮演的曹操、《下河东》中扮演的欧阳方等,每当海报贴出,必然爆满。他还兼演须生戏。1922年去世。在艺术上不墨守成规,追求革新,尤其在脸谱上,有较多改进,自成一派。他对艺徒要求甚严,同时又爱护备至。在演《牛头山》时,让徒弟喜娃(刘彦青)扮演岳飞,自己当配角金兀术,一时传为佳话。 -
82019-10
[ 词条 ]挂灯戏
庙会首场戏或正会晚场戏开演前祭奠神祇的一种仪式性演出活动。因为寺庙、山门都要挂灯,故名“挂灯戏”。挂灯戏的观众,主要是会首和当地军政要人及缙绅头面人物。开台时要演神戏,并要显示班社的衣箱新、齐及把式(名角儿)众多。主要演出拿手的折子戏,不演大本戏。有的地方还有“接台”的习俗。头一天戏班来到后,不论天气早晚都要“接台”。有的地方“三开箱(每天上午、下午、晚上三次开演)之前也要“接台”。“接台”分“男接台”“女接台”“先打后接”“吵台”等九种男接台”即由班社的头道(技艺最佳的一等演员)须生、小生、大净、丑角五至七人各按自己拿手戏中的角色化妆,依次登场,面对观众分别一字儿立于桌凳上,各自选择自己在群众中影响较大的剧目选段清唱,全体唱完后下场。“女接台”是紧接“男接台”下场后,依次上场的正旦(含正小旦)、小旦、花旦、老旦、媒旦,其化妆及清唱选段的特点与“男接台”同。有时也单独出现“男接台”或“女接台”。“先打后接”,即于“接台”前由各行当武打演员表演其翻、爬、滚、打(对打或开某种“挡子”)的特技。“吵台”,即选一段在紧锣密鼓中表演的戏,由承担演出的班社所有武打演员组合演出。“接台”后方能演正式安排的剧目。 -
82019-10
[ 词条 ]汉中市河南会馆戏楼
陕西古戏楼。位于汉中市中学巷东段南侧。由清末河南商帮筹资所建。戏楼坐南向北,由主台和看台两部分组成。主台为干栏式建筑,砖木结构,单檐歇山式屋顶,灰色板瓦覆盖,台基高2.5米,台面宽12米,总进深12米。看台置于主台两侧,为转角台楼,分上下两层,两端分置有钟楼和鼓楼。后台与山门相连,通过台下通道,即可进入戏场。主台、看台枋上和天花板,均绘制彩花图案多幅,但大多已模糊不清。 -
82019-10
[ 词条 ]张掖市山西会馆戏楼
甘肃古戏楼。位于张掖城小南街。始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乾、嘉、道、咸、同、光各朝均有修葺,1919年扩建山门、戏楼。坐东向西,上、下两层,下层为戏楼,下面是会馆大门。戏楼与大殿相对,砖木结构,总高10米,宽8.25米,深4.2米,戏楼与正殿间为院落,两侧为看楼,都是上、下两层,与钟鼓楼、牌坊连接。院中可容千人看戏。每逢舞节或会日,必在此演戏。后改为张掖市图书馆。 -
82019-10
[ 词条 ]三眼调
见正工调。 -
82019-10
[ 词条 ]《锁麟嚢》
改编、移植秦腔历史本戏。符胜、李学忠改编、移植。2009年甘肃省秦剧团首演。导演李学忠、崔华功,作曲吴复兴、徐光明、邓幼奇,舞美马旭东。苏凤丽、王志萍、左育强、贺忠宏、陈金芳等演出。本剧讲述了登州富家之女薛湘灵出嫁之时,其母按当地习俗予之“锁麟囊”取“早生贵子”之意,内藏珠宝。薛湘灵出嫁当曰,中途遇雨,在春秋亭暂避,恰遇同日出嫁的贫家女赵守贞,赵守贞感家境贫寒、世态炎凉,在破旧的花轿中悲恸,湘灵闻知,慨然以“锁麟囊”相赠。六年后,登州遭遇水灾,薛周两家逃难,湘灵与家人失散,流落莱州,遇旧仆胡婆,携至当地绅士卢员外所设粥棚,适逢卢家为儿子天麟雇保姆,湘灵应聘入卢府,伴天麟游戏中,百感交集。天麟玩耍中拋球入一小楼,促湘灵去取,湘灵登楼,见昔日之“锁麟囊”供奉桌上,不觉感涕。卢夫人即赵守贞,见状盘诘,方知湘灵为当年赠囊之人,敬为上宾,结为金兰,助湘灵一家团圆。2011年甘肃省音像出版社拍摄甘肃省秦剧团苏凤丽主演的该剧电影。甘肃省秦剧团苏凤丽饰《锁麟囊》之薛湘灵(王正强提供) -
82019-10
[ 词条 ]定弦
指文场各弦乐器如板胡、二胡、三弦等确定的空弦弦音名。秦腔文场弦乐器所定空弦弦音的音名是固定的,但调门可根据演员歌唱时选择的音高进行调节,如板胡定15弦,若演员选择三眼调,其内外空弦弦音。按工尺字音说,实际为内“上”外“六”,按西洋音名说,则为内C外G;若选择的是二眼调,其内外空弦音是内“乙”外“凡”,按西洋音名说,则是内B外F。另如二胡贝定52弦,三弦定151弦,其调门类推。过去秦腔一般取用笛子作为定弦乐器。定弦时,以笛子“小工调”之上“1”,即抬右手食指所按曲笛第三孔,吹高音,相当于“正工调”之六“5音”,定板胡之外弦空弦定音,定二胡之内弦空弦弦音和三弦之中弦空弦弦音;然后再以笛子“小工调”之凡“4”,即抬左手食指所按第三孔(实则曲笛第六孔],吹高音,相当于“正工调”之上“1音”,定板胡之内弦空弦弦音,三弦之外弦空弦弦音。若定二胡外弦空弦弦音,则曲笛六孔全闭,得“小工调”之合“5”,相当于“正工调”之尺“2”。此外,过去还有演员定“硬三眼调”(即bA调)的,则完全取决于吹笛者的口功技巧来升高半度并把握音准。时下,由于校音器的普及,改以扬琴为定弦乐器。 -
82019-10
[ 词条 ]《御史还乡》
新编秦腔历史本戏。陈正庆、鲁陈编剧。2005年陕西洛南县剧团首演。导演贺琳、牛新宏,作曲李书、柴世民,舞美马兰成、张敬民等。刘俊武、柴撑柱、亢芳英、高霞、张淑玲等演出。本剧讲述了明代时,在人杰地灵的洛州东乡非村,出了个惜乡爱民的御史官一张鹏。他为民请命,感天动地,灌州人民以歌摇,对他充满了思念和爱戴。他的故事妇孺皆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