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69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衣箱制
秦腔戏班行头砌末的管理体制。在秦腔班社中,演戏的服装、化妆、景物、道具、火彩、彩头等一应物件,分门别类全部归人特制的专用箱子存放,统称为衣箱或戏箱,其称呼与管理也与别的剧种略有区别。甘肃戏班购置戏箱的历史,最早见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的敦煌营武班,此后购置戏箱较早的还有清道光二年(1822)的高台大寨子忠义班,道光十年的武山于家戏班,清光绪十六年(1890)的康县侯家戏班以及兰帅卜些大的戏班。秦腔衣箱也分为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头帽箱、前场箱、杂衣箱等。前四箱存放行头,后二箱存放砌末。各衣箱都有专人管理,衣物的穿戴和归放非常严格,绝对不能穿错放错。戏班将管理戏箱的人称“箱倌”。各衣箱都有一定的严格管理制度和穿戴规范,特别是蟒、道袍、褶子类服装,每天演出前必须烫熨平整;水袖、搭领、护腕、靴底,要求洁白,靴底演出前要用白粉刷白;盔帽的绒球、白珠、彩穗,每次演出前都要检查,弥补破损;梢子、髯口用铁梳梳理整齐。演员穿服装前必须套上吸汗水的水衣,穿戴好后不能随便靠、坐,以防有皱损。演出换下的服装,必须折叠整齐,入箱或悬挂;夏天演出有汗渍后用白酒喷洒、晾干,穿用一个阶段后用汽油清除部分污垢。经过这样严格的管理,一套服装可保持十几年的整洁鲜艳。箱倌在管理好衣箱的同时,还必须做好许多份内的兼职。首先所有管理衣箱的人必须学会吹马号,以配合有马嘶鸣的剧目协助前场箱倌吹号;不会吹号的人称“母箱倌”,工资要比会吹号的人低。管理二衣箱的人必须会给特型角色“打包”变形,如《双明珠》一剧中“张公背婆”的情节,一人扮演两个角色,旦角演员手执木偶老头形象,下身穿老头服饰走老生身架,上身着旦角装扮表演女性身段,一边唱一边表演背人情景;《关羽走麦城》中的周仓、《游西湖》中的判官、《水淹泗州》中的巨灵神等,都必须经过二衣箱倌,给演员身上加各种附件,捆扎变形,有助于表演。所以“打包”是二衣箱倌的主要技术。“扎”也是二衣箱的基本功之一。扎靠绳子的捆扎路数要规范,扎的靠旗不能太紧或太松,要利于表演,特别是靠旗来回摆动的节奏感,全凭扎靠松紧的控制。现已有用尼龙搭扣扎靠的方法,是一种新的创造。前场箱倌主要管理大小道具,负责幕布开合,清理前台表演区卫生。在过去传统演出时,还要当场给演员更衣,递润嗓子的茶水,抛下跪的垫子,吹马号、鸟鸣、狗叫等音响效果及施放各种火彩。杂衣箱倌是前场箱倌的副手,是升任前师的必经之路。演出中杂衣箱守上场门,负责放帘、戴盔帽、递把子、端水;前场师守下场门,负责演员临时改装,抹油沥子、胭脂红、出彩头、放火彩、揭帘子、收拿演员手中的道具等工作。 -
82019-10
[ 词条 ]头搭
头搭又称“头面”。秦腔旦行角色发面饰物的总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秦腔旦角头搭十分简陋,仅有帘子、纸花。其后渐次发展,并与京剧“头面”饰物名目相类似。包括巴巴、蝴蝶、顶花、耳挖子、小蝴蝶、偏凤、蝙蝠、纂梁子、孤独针、八角耳坠等一整套用品。另按其制作材料和用途,分为银泡头搭、水钻头搭、点翠头搭、亮片头搭、皮珠头搭5种。①银泡头搭。秦腔旦行角色发面饰物的一种。全副30支,以铜为胎,表面键银。巴巴为泡状,故京剧称“银泡”。其色单一。饰于额前一排,剧中贫穷及守寡妇女,如《赶坡》中王宝钏、《三娘教子》中王春娥等,均戴此饰物。②水钻头搭。秦腔旦行角色发面饰物的一种。全副50支,用高级玻璃仿制成钻石,镶嵌于饰件之上。色分红、蓝、白、紫(雪青:四种,一副一色,绚丽夺目。剧中少妇少女,如秦腔《拾玉镯》中孙玉娇、《柜中缘》中许翠莲等,均饰戴此头搭。③点翠头搭。秦腔旦行角色发面饰物的一种。全副50支,用翠鸟羽毛粘贴在饰件之上,色呈湖蓝,能给人以华贵庄重之感。剧中贵族妇女、大家闺秀,如秦腔《打金枝》中金枝女和青衣行《宇宙锋》中赵艳容等,均戴此头搭。④亮片头搭。秦腔旦行角色发面饰物的一种。以铁丝焊成骨架,将亮片粘缝串缀骨架之上制成。色分红、白、绿等多种,呈金属光泽,颇显华丽。⑤皮珠头搭。秦腔旦行角色发面饰物的一种。以铁丝焊成头搭各件骨架,再将皮球串缀其上制成,有白、红等色,各呈光彩。 -
82019-10
[ 词条 ]苏(蕊娥)派
苏蕊娥创造的唱腔流派,又称苏腔。苏蕊娥(1930~1967),秦腔旦角演员。女。原籍陕西商县,生于西安。出身于梨园世家,祖父是长庆社(后易名三意社)创始人苏长泰,父亲系著名小生苏哲民。苏琦、苏育民则是她的二叔和三叔,正是在这种家庭濡染和苦学苦练中,7岁《柜中缘》一剧,在西安附小上学期间,也常演出《别窑》《三回头》《洗衣记》等剧目,并得业内行家称颂。苏蕊娥1938年家班三意社风波四伏,苏蕊娥肄业于菊林中学,正式参加该社演出,便很快跻身于秦旦首榜,成为“一旦挑八角”的台柱演员。她文化水平较高,善于体会角色感情,颇有其父“装谁像谁”之风范。尤其嗓音得天独厚,声色甜绵清润,行腔婉转妩媚,吐字响亮清晰。16岁便大紫大红,加上嗓音又是天赐的花旦嗓,唱腔又是不染它行的纯净花旦腔,自然形成独特的风格和韵味,确立起自己的唱派。风姿娴静大气,唱腔甜润耐闻,加上满宫满调的发声特点,颇得观众崇尚,并被誉为“坤伶皇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聘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任教,“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1967年6月去世,年仅36岁。苏蕊娥饰《三娘教子》之王春娥(戏曲研究院提供)苏(蕊娥)派艺术特色“苏腔”可谓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独辟蹊径的典型。她的唱腔差不多全是本本分分的和平中正之音,那腔幅,那板眼、那音律皆与老腔老调毫无二致。但让人听来有一种清风徐来、妙造奇新之感。拋开她的嗓音素质和演唱技巧暂且不论,单就唱腔本身而言,“苏腔”的高妙就在于她把那些传统老调全部感情“化”了,而且“化”得极其圆润,“化”得无迹可寻,听来如饮醇醪,陶醉而又不知何以其醉。虽说“苏腔”继承多于革新,但苏蕊娥对唱腔的改革创造,也是处处可闻可见的。比如她常在别人平过之处,往往会陡然翻高八度于调面,造成异峰突起之势。《断桥》白素贞所唱[慢板]“奴本是峨眉山白蛇修炼”一句,其中“修炼”二字她便借用“彩腔”手法以高八度唱出,顿使唱腔平中见奇,奇中出新,很有剧场效果;她还常在某一旋律局部,运用旋宫手法构成调性对置。《花亭相会》张梅英所唱“我的父人称张百善”之“百善”二字,即以“变宫为角”手法将其旋入上五度宫音系统。既亮了词,又出了新,还促成唱腔内部音乐色彩的变化对比;在许多唱腔里,她还根据感情表现的需要,选中某句唱词,给予浓墨重彩的渲染,促成腔幅的大幅度扩充。《柜中缘》许翠莲所唱“说奴长来道奴短”“无奈了我把相公怨”等句,其腔幅之长、表意之强,无论先辈还是同列,均不多见。苏(蕊娥)派唱腔特点“苏腔”最突出的特点是以纤雅、妩媚、幽婉、华丽来刻画妙龄少女开朗、活泼、细腻、淳朴的感情和性格特征。尽管从其结构旋律来看,不险不怪,如同浑金璞玉,骨子里依然处处与人两样。倘若我们将相同板式的“苏腔”与“何腔”做番比较,即知“何腔”以火爆识烈见长,而“苏腔”则以纤雅华婉取胜了。高低起落之间,俱能以柔嫩声色贯成一气,气韵流动如同龙飞凤舞。这在《三休樊梨花》“清晨起别妆台”[欢音慢板]唱腔中表现尤甚。此腔可以说开创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花旦腔抒情、妩媚、缠绵之先河。尤其她对这位“十八般武艺样样皆能”的疆场女将,并没有取用通常那种刚烈的音乐语言去做外在的个性渲染,相反则以极其纤细柔婉的旋律,突出樊梨花作为闺中少女感情丰富和富于幻想的纯净天性。使得人物更加有血有肉,真实可信,也使该唱腔至今依然闪烁着苏派风格的光彩,并成为秦腔花旦演员争相传唱的艺术佳作。苏(蕊娥)派发音特点 苏蕊娥的嗓音可谓得天独厚,甜绵、水灵、柔润极致,最为难得的是她那“乳嫩”音色,无论唱什么腔调,都是童音朗朗,乳味十足,既招人醉迷,又挂味好听。这是天分,他人所学莫及。但用嗓却相当规矩,重嗓音、齿音、轻鼻音、喉音。因此,演唱起来纤细柔畅,腔润字清,朴实大方、不雕不琢。尤其演唱抒情的[慢板],更是柔嫩婉转之极,可谓是一副发自天然的花旦声嗓。但这并不影响她激情的演唱,她所唱《断桥》白素贞那段[滚板],就显得异常激情难耐和愁肠百转。而且与陈雨农所唱堪称两个版本,这反倒树起了自己的风标,足见苏(蕊娥)派的过人之处。苏(蕊娥)派代表剧目与传承《白玉楼》《玉虎坠》《五典坡》《玉堂春》《断桥》《斩秦英》《对银杯》《花亭会》《白衣庵》《棒打无情郎》《大烟鬼》《家庭痛史》等。苏蕊娥派的主要传人有左红、卫水珍、张晓桃等。卫水珍 秦腔演员。女。工小旦。生于1943年。陕西西安市人。13岁入西安三意社学艺,受苏蕊娥亲传。1956年到白水县剧团。嗓音娇嫩圆润,唱腔委婉流畅。代表剧目有《玉堂春》《断桥》《铡美案》等。1989年曾获陕西省中青年演员“农行杯”汇演表演一等奖。左红 原名左月娥。秦腔一级演员。女。工小旦。生于1945年。陕西西安市人。1959年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员训练班,师承苏蕊娥,又得王群定、李正敏、杨金凤教诲,阎更平、任哲中指导,以扮相俊秀,表演细腻,富于激情,长于唱功;嗓音明亮,音色纯美,吐字清晰、行腔圆润等优越条件,曾在《革命自有后来人》《屈原》《朝阳沟》《二堂献杯》《三对面》《智取威虎山》《红灯记》《龙江颂》《骆驼岭》《窦娥冤》《谢瑶环》《祝福》《洪湖赤卫队》《姐妹易嫁》《隔门贤》《起解》《放饭》《断桥》《游卫龟山》《周仁回府》等40多出传统戏和现代戏中担任主要角色,获陕西省新创作剧目调演表演三等奖,陕西省“农行杯”大赛优秀表演奖,西北五省(区)“太阳杯”民族戏曲邀请赛中获演唱一等奖。并有论文《提高秦腔唱念艺术的必由之路》等发表。曾任民革陕西省委会妇委会委员、陕西省剧协会员、陕西秦腔艺术协会常务理事等。张晓桃 秦腔演员。女。工花旦、闺门旦、刀马旦。生于1946年己于人。陕西西安市人。10岁考入青海省军区西宁市秦剧院演员训练班,后在西宁市戏曲学校、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学习深造。得封至模、苏蕊娥亲授。毕业后分配到西宁市秦剧团。唱腔圆润流畅,表演细致入微。演出剧目百余本。代表剧目有《游西湖》《法门寺》《夺锦楼》《三打陶三春》《打神告庙》《痴梦》,以及现代戏《红色娘子军》《红灯记》等,尤以《拾玉镯》最为享名,并与顾秋林、李剑佟并称为“西海三奇葩”。1959年、1987年、1991年分获青海省文艺汇演演员表演甲级奖、二等奖。曾为青海省文联委员、西宁市人大代表、西宁市政协常委等。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997年中国文联授予“德艺双馨”荣誉称号。 -
82019-10
[ 词条 ]勾脸
秦腔净角演员面部化妆称“勾脸”。净角面部化妆有8步程序,即洗、抹、擦、画、勒、意、粘、挂,称为“勾脸八字诀”。①洗。包括刮头畔、洗脸、剃须。刮头畔是秦腔净角化妆程序之一。因净行演员勾画脸谱,额面起势须高,化妆前须刮净头顶前端头发,故称“刮头畔”。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有的净角演员留长发,刮头畔不便,化妆前用一布条勒在额畔,遮盖头部前端长发,取代“刮头畔”。但不蓄长发者,仍须妆前刮净头畔。②抹。即画出眉窝、眼窝、鼻窝,使脸谱构图定位。③擦。即画额与两膛,使之呈现三大色块。因其用笔涂刷蹭擦,故日“擦”。④画。主要是勾勒线条、纹样。⑤勒。勒头带提眉、扣网子、勒水纱。⑥意。即提眉后眉梢向上移位,额部亦有所牵动,再加着力点画,以显神气。⑦粘。粘眉粘痣,燃灯佛脸谱还须用棉花粘出油灯形象,增强其凸起层次;⑧挂。即戴口条、插耳毛。 -
82019-10
[ 词条 ]油妆
又称“浓妆”。秦腔面部化妆的一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秦腔生、旦角化妆所用化妆颜料改用戏剧油彩,故称“油妆”;又因电灯照明逐渐普及,舞台灯光日益加强,生、旦化妆趋浓趋艳,故又称“浓妆”。化妆程序为洗脸,剃须刹鬓;包发;抹面油(凡士林);拍彩、打底色。其中旦角、小生偏白,老生偏黄,须生、武生偏丰示。抹眼窝、打面红,即用大红或玫瑰红,依舞台灯光而定;白粉扑面定妆,并用排笔刷净,粉多用淡肉色粉;描眉、眼,以红画唇。 -
82019-10
[ 词条 ]陈(雨农)派
陈雨农创造的唱腔流派。陈雨农(1880~1942),名嘉训,号雨农,乳名德娃。陕西西安市人。11岁入班学旦,与刘立杰(木匠红)同为临潼华清班的师兄弟。其授业老师,本系当时的一个无籍之名老旦,之所以后来他能戴上“秦腔状元”“秦腔王瑶卿”等桂冠,完全取决于他本人苦学不倦和锲而不舍的进取精陈雨农的腔是二十世纪以来最有影响的秦腔流派之一,在近代和现代秦腔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的唱腔连同表演,融会成陈派艺术而影响着后世。他仅存的《断桥亭》唱腔,已成为秦腔艺术宝库中最珍贵和最具有纪念意义的艺术精品,受到人们的珍惜和热爱。民国初入易俗社,任教练30余年,贡南犬最多。王绍猷作诗赞其曰:洞天春晓,桂林秋风,穿丝咽草,技冠群英。陈(雨农)派唱腔特点 陈雨农的嗓音纯正,虽也多以假嗓模拟女声音色,却能大开大合,柔腻入微,毫无矫揉造作之嫌。他很讲究四声字眼,挺拔处响遏行云,回旋处余音绕梁,尤重吐字,加上精湛的技巧,直扑心底。一字一音都能打远响堂,直扑心底。他的喷口功力极强,字字如同枪膛的弹丸,拖腔时却又柔肠百转,特别他还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耍腔”技巧,诸如《断桥亭》[滚板]中的“4561”拖腔等处,他借助下腭的开合和气息控制,唱得声不大而旋律相当分明,让人听来既调皮又讨俏,还颇具感情表现力。陈雨农(易俗社提供)陈(雨农)派艺术特色 陈雨农在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从研究角色、分析剧情入手”,“对已有的表演程式经常给予突破,加上创造发展”(封至模语)。陈雨农在唱腔制作上,可谓功绩卓著,一生独创过不少新腔并至今仍广传于世。因其既遵前人老章故谱却又不为老章故谱所囿,常以现实主义表现方法,通过对生活原型的高度提炼概括,对其给予突破、发展、创新,塑造出角色丰满的艺术形象。他最擅长于突破七字、十字对偶词格,以二字、三字、四字、五字,甚至十多字、二十多字等长短不一的句式,促使板式、腔体产生变化与更新,来深刻准确地传情示意。《昆阳战》中的“莺儿黄”、《双锦衣》中的“数罗汉”等唱腔,便是他以词格的变化,促就唱腔的板式、旋律、腔体较大变化的例证之一。同时,他还擅长将关中小调、眉户、京腔、汉剧等音调同传统腔唱腔 音乐相糅合,并使二者水乳交融,无一生迹可寻。《双锦衣》姜琴秋所唱“升阶上得大雄殿”,虽然看似仅以[二六板]一种板式唱出,但其中的变化却相当丰富灵活。如“而今无他恋”数句唱腔,就糅入了眉户[软月调][闪扁担]的一些音乐成分。另有诸如“数两厢”等词句,多处变“眼起板落”为“板起板落”,形成一种[碰板]形式的新型板类。类似这样新奇而不离奇的腔调,不只在加强[二六板]旋律的歌唱性和抒情性方面开了先河(结构上具有分节歌体性质),还把传统秦腔音乐从古朴风格向现代审美情趣的领域大大推进了一步。这一腔调至今仍被广为衍用。陈雨农对呐喊、说白、哭诉性质的[滚板]唱腔的革新发展也是划时代的。[滚板]即[滚白],其唱词本系散文体式,不对仗,也不合辙押韵,甚至句式的长短与分节也无定数,完全如同戏中的道白一样。陈雨农却将其改造复仓喊规贝昉整、韵辙分明的五言体式,并促成该板式唱调上下句之间的强烈对比,明确了调性,加强了旋律性和歌唱性。他那久负盛名的《断桥亭》白娘子“薄命女姣娥”[滚板]唱腔(百代公司唱片),即是他苦心孤诣的结晶。陈(雨农)派代表剧目与传承 陈派代表剧目以《走雪山》《锦绣图》《杀妲己《《珍珠衫》《洛阳点炮》《杨傅争亲》《背娃进府》《皇姑打朝》等尤为闻名。陈雨农桃李天下,传人几乎遍布西北。陈雨农原为西安易俗社早期首席教练,该社学员几乎都受过他的指导,路习易、雒秉华、宋上华、杨令俗、王月华、李景华等数代秦腔明星,亦都是在他的艺术指导和影响下走上成功之路的。特别是旦角演员,刘箴俗、刘迪民、王天民等一代大家,皆经他亲自教诲。有“陕西梅兰芳”之誉的秦腔名旦王天民也是陈雨农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其高超演技和独到行腔,既可上掩乃师,又可下超同列而独立成派(见王(天民)派)。刘迪民 陕西秦腔演员,工花旦。生于1891年。祖籍湖北郧阳,寓居西安。1914年考入陕西易俗社,陈雨农、党甘亭均为其授业老师。出科后,在该社演戏,其声誉几与刘箴俗齐名’号称“二刘”,被誉为“易俗社六君子”之一。1932年以后,充任该社教练,成为陈雨农得力助手。王绍猷《秦腔记闻》评论说:“学有根底,标准典型,登场献技,鸡群鹤鸣。”代表剧目有《庚娘传》侣四娘》《殷桃娘》《夺锦楼》《韩宝英》等。1945年病逝于西安。王月华 陕西秦腔旦角演员,主工花旦。生卒年不详。陕西蓝田县人。陕西易俗社第十期学生。系陈雨农之高足。1935年初露头角即显峥嵘,成为继刘箴俗、王天民之后最优秀的旦角演员。拿手戏有《竹影斧声》《走雪《三回头》《周文送女》《蝶哭花笑》《殷桃娘》等。尤以《竹影斧声》最为出色,已成剧坛绝唱。1938年,因枪支走火而不幸身亡。终年只十几岁,仅有1934年上海百代公司为其所灌唱片《走雪》留世。李景华 甘肃秦腔演员。工文武小生。生于1904年。陕西蓝田县人。七岁入易俗社学艺,师承陈雨农、李云亭。能戏颇多,代表剧目有《打柴劝弟》《拷寇》《周仁回府《长坂坡《等,尤以贫生戏见长,如《激友》《吃鱼》《坐窑》等,者P能刻画入微,还兼演老旦和丑行。抗日战争期间,到甘肃平凉新民社任领班长,后在兰卜1新兴社、宁夏觉民社、静宁文化社搭班演出。他聪明机智,有“小诸葛”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静宁县秦剧团团长、导演和主演。1959年调甘肃省戏曲学校任教,1961年当选为甘肃省第二届政协委员。1979年去世。杨令俗 陕西秦腔小生演员。生于1919年。陕西西安人。10岁考入陕西易俗社,师从陈雨农、赵杰民等。初习小旦,后改工小生,尤以贫生见长。舞台作风严谨,唱腔古朴大方。代表剧目有《西厢记》〈夺锦楼》《盗虎符》《京兆画眉》《奇双会》等。曾获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1998年去世。宋上华 秦腔一级演员。工花旦。生于1918年。陕西西安市人。12岁入陕西易俗社学艺,师从陈雨农,是继王天民之后该社的著名男旦。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已享名。表演细腻柔和,活泼自然,常与杨令俗同台合作,相得益彰。代表剧目有《拷红》《杀狗》《龙门寺》《奇双会》等。尤擅刻画人物性格,生动地塑造出红娘的聪慧伶利、焦氏的泼辣善辩、刘翠屏的文静端庄。曾以《杀狗》之焦氏,获1952年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二等奖。2002年去世。 -
82019-10
[ 词条 ]黎廷刚
黎廷刚(1936~)戏曲剧作家、编剧。广东顺德县人。I960年大学毕业。1964年起,先后在平凉地区文工团、秦剧团任编剧,平凉地区群众艺术馆任创作组组长,平凉地区文化局任创作研究室主任,平凉地区文联任秘书长。与人合作写有独幕话剧《毕业新歌》《应受尊敬的人》《杏子黄了》《暖泉》《新来的部长》和秦腔《钟馗择婿》。其中《应受尊敬的人》《杏子黄了》《暖泉》《新来的部长》和《钟馗择婿》,均获省级奖。此外,还与人合著中篇小说《崆峒道人》。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文联委员。 -
82019-10
[ 词条 ]坐台戏
亦称“坐场生”“看场生”“挨骂戏”“不倒台的戏”等。秦腔演出习俗。“会戏”午场和夜场演出之前,由一生扮角色坐在台上慢念慢唱,故意拖延开戏时间。首先由拉前场的吹响“马号”,招呼演员上台化妆;接着乐队武场打一番“开场锣鼓”,谓之“吵场”;再引出坐场生出场坐台。坐场生可扮小生,亦可扮作须生。戴乌纱,穿红官衣,蹬朝靴。至台口先说两句对子,返身坐于台中,念四句诗,然后是大段表白,再[叫板]起[慢板]转[二六板],内容无非是前三皇后五帝之类的水词。演唱中间后台若喊“踏上鞋”,即是还未化妆好的暗语,坐场生还得放慢节奏,继续胡编乱诌。若喊“勾上鞋”,就是告诉坐场生后台一切就绪,要他放快节奏或少唱几句下场。“坐台戏”有时要唱一两个小时,是最能招惹观众叫骂的一种演出,但坐台演员可多拿五厘份子。此俗已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