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67 条相关资源
-
302019-09
[ 词条 ]《反平凉》
西路秦腔剧目。秦腔传统本戏。生、净唱做武打并重。甘肃省图书馆藏有李成凤口述秦腔抄录本。本剧讲述了清康熙时,甘公赴云南为吴三桂贺寿时,为夺番王所进之宝,与马三保发生口角。马因受辱,摔死甘公,遂反。清廷派往牟洪为帅往逮,牟调平凉提督王辅臣于乾州会师。因满汉将士待遇不同,牟又以势压王,激怒王之部将蔡元,尽杀牟洪等人。 -
302019-09
[ 词条 ]于海如
于海如(1919~1982)秦腔鼓师。甘肃兰州市人。幼年拜任振西为师,习司鼓。曾先后在兰州众兴社、众英社、云育社、文化社搭班。1949年后被选为文化社社长和社委会主任委员,后调入甘肃省秦腔剧团。性格沉静,喜思索,爱钻研,既能顾戏,又能顾人,又善于俯就演员的习惯,又不拘门户之见,善于学习和吸收各路鼓师的长处和陕、甘著名演员的表演特点,融于自己的技艺之中。其打鼓以手法规范、节奏于海如严整、有感情、有色彩而著称。曾为秦腔演员郗德育、耿忠义、何振中、耿善民等多人司鼓。记戏甚多,并能说出不同的演法和不同的锣鼓经。1980年曾为兰州电影制片厂拍摄秦腔艺术片《三娘教子》《杀狗劝妻》司鼓。于海如 -
302019-09
[ 词条 ]李艺运
李艺运(1934~)秦腔鼓师、演奏员。陕西西安市人。13岁参加二原明正社,学习武场击乐,得王东生、李天华、杨觉民等人教诲。先后在咸阳文工团、陕西省秦腔实验剧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一团及眉碗团、眉户团任司鼓。他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尤其在对武场击乐与整个伴奏乐队的音响平衡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如取掉音响单调的梆子,改传统双牙子击奏为单牙子击奏,重新组合鼓点,促使击乐在配合弦乐方面尽量向“清、淡、雅”靠近。曾为《春秋笔》《大报仇》《法门寺》以及《二虎守长安》《杏花村》《梁秋燕》等近百本(折)戏司鼓或击乐设计。获陕西省首届艺术节音乐设计二等奖、《爱与恨》获省现代戏汇演音乐设计一等奖。 -
302019-09
[ 词条 ]搜门
又称“望门”。秦腔传统表演程式。舞台表演“套数”之一。剧中人物先后走向上、下场门向内观望,或表示焦急等待另一人物到来,或表示寻找、警觉与防范,以及踌躇、忧虑、苦思等情绪的舞蹈性表演。“捜门”分类甚多:从表演节奏上,可分为“慢捜门”和“紧捜门”;从表演人数上,可分为“单捜门”和“双捜门”;从表演程序上,可分为“正捜门”“反捜门”和“半捜门”;此外,按照人物不同行当、不同服装乃至各自所持不同道具等,还可将其分为“马鞭捜门”“大刀捜门”“绳帚捜门”“道袍捜门”等诸多类型。慢搜门与“紧捜门”相对。因其表演节奏缓慢、平稳而名。《走雪山走雪》一场中,曹玉莲的“捜门”表演最具典型。其身段谱为:内唱[尖板]后,锣鼓接起[倒八锤],曹玉莲在[慢磨]击乐中,双手挑起“腰包”,从上场门面向台里、侧身“小步”跑上,走弧线至台中偏右亮相处,右手翻起腰包“弓膀”,左手同时绕到腰前,手心向上,右脚“掏步”亮相;接着,左手领身,向左迈步,绕弧线跑至台口,右脚往后一拉一闪腰,以示急行之间脚下被绊磕了一下;继而双手将腰包翻在两膀之上,十指在胸前冲着观众一边使[磨锤子],一边向上场门慢慢退去,然后两手落下捧腹。右脚掏步,举右手,指尖压鬓梢,左手托右手腕向前方张望。倒换姿势,左脚掏步,再向右前方张望;然后右脚往后一撤,双手钩回,无可奈何地将手一摊;身随两手左右移动,似在自语“该在何处寻觅?”接下来,右手握拳,在左手心轻轻一击,然后自然落下捧腹;低头,右手在胸前抚摸绕动,暗自寻思,向前迈步,至台口,面向观众稍一闪腰,抱肘跑至上场门,转身,甩开双手[踏三锤],接着在[擂锤]鼓点中向左转身猛闪腰蹲下,挣扎起身双手将腰包翻在两膀使[磨锤子],然后双手轮番上下绕动并颤抖退后,至上场门闪腰蹲下,和着击乐左、右、左三整袖,再随“脚底风”锣鼓节奏挣扎站起,原地左转身一周,右手翻腰包弓膀,左手同时绕至腰前,前手心向上,右脚掏步亮住。由慢而快跑至台左角一个闪腰,面向台里,身子倒向台左,喊:“老曹福!”锣鼓击仓仓零仓,又向台右移动两步,再喊:“老哥哥!”靜鼓再击仓仓零仓回原地。一记锣声中右拳在左手心一击,表示因叫不应而叹息。又向台中跑弓形至下场门,转身向观众左手外翻篷于头顶,右手背朝上,落在腰前,左脚掏步亮住,表示这边未找见;再绕台口跑向台右角去看、去喊,动作同上,式子相反。然后从上场门绕台口左转身,面对观众扎步“勾鞋式”;随[倒四锤]先撩右手、后撩左手、向右大转身至台右角,双手翻腰包至头顶,右脚掏步,扎“天棚式”亮相,再起步绕台口,双手坠下缓缓跑至台中,从左回转身面对观众,双手翻腰包,右臂高、左臂低、左脚掏步站定,向身后张望,然后急转身快步跑下。“慢捜门”方毕。紧搜门与“慢捜门”相对。因其表演节奏紧凑、急切,故名。秦腔《五台会兄》中,五郎杨延昭酒醉回山,忽闻寺院有战马嘶鸣,急紧向上、下场门内张望捜寻,表示警觉即采用此表演。单搜门与“双捜门”相对。凡台上由一人做“捜门”表演的,无论紧、慢,皆属“单捜门”。秦腔《走雪》之曹玉莲、《五台会兄》之杨延昭的“捜门”表演即是。双搜门与“单捜门”相对。凡台上由二人同时做“捜门”对称表演的,无论紧、慢,皆属“双捜门”。秦腔《五台会兄》之五郎杨延昭,在回答六郎杨延景盘诘的演唱中,道出自己的真实姓名后,似觉失口,二人同时向上、下场门内观望捜寻,然后以同样动作相互交叉再向另一门观望捜寻的表演即是。半搜门凡表演者仅上场门或下场门一边观望而止者,皆称“半捜门”。 -
302019-09
[ 词条 ]《二龙剑》
西路秦腔剧目。秦腔传统本戏。武生、武旦唱做工戏。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有宝鸡新声剧团抄录本。本剧讲述了小生吴震拜和合二仙学艺,仙授二龙剑。镇京总兵之子胡元,欲抢猎户之女秀英成亲,为吴震所救,遂订终身。胡又倚势强娶,秀英持刀伪从,大闹总兵府,放火烧之,即与吴震逃奔南京。 -
302019-09
[ 词条 ]张宝华
张宝华(1933~)秦腔琴师、一级演奏员。陕西西安市人。1951年开始在咸阳大众剧团任板胡演奏员。1953年调西安易俗社,成为该社首席琴师。长期从事秦腔板胡演奏。先后为《三滴血》《火焰驹》《游龟山》《夺锦楼》《软玉屏》《双锦衣》《红梅岭》《智取威虎山》等50余本戏主奏操琴。演奏上,指法多变,引弓刚劲,轻松自如,清晰干净。《三滴血》《火焰驹》伴奏为其代表作。《游龟山》伴奏获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音乐一等奖;1979年赴京演出《西安事变》获集体一等奖。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会员。 -
302019-09
[ 词条 ]大顺舞台
甘肃秦腔班社,亦称大同舞台。清宣统三年(1911)创建于平凉,社长常俊德。1926年,常俊德带部分人去庆阳,被当地“复兴里”(堂号)接收,另组班社。其余人员,以秦鸿德(须生)为首,继续以大顺(同)舞台名义坚持在平凉演出。1928年解体。主要演员有罗大净、刘大净、秦鸿奎(泾州红)、徐生华、何生辉、秦鸿德、廖大净、八百黑、金叶子、祁文彩等。上演剧目有《姚期绑子》《宁武关》《太和城》《阴阳河》《千秋剑》《月光带》《四贤册》《雁塔寺》《双出五关》《春秋笔》《游西湖》《白叮本》等150多本。 -
302019-09
[ 词条 ]经、灯、会、戏
秦腔演出习俗。“经”指“诵经”。在戏班演出四天会戏期间,会首要请十多名和尚道士为“神”念四昼夜经文。“灯”指“灯会”,会戏期间的二十七、二十八日夜晚,庙会举办两天盛大灯会;“会”指“会资”。每年夏收之后,各户须向会首交纳一升麦子,并由会首负责制成熟食,于灯会期间分发给“会民”食用(多为一个花卷、四个蒸馍和一方豆腐),谓之“吃神饭”,以保健康平安。“戏”指会戏,连演四天四夜,第一天唱“清平戏”,诸如《香山还愿》《调寇》《郭暧拜寿》之类,忌唱杀戮剿斩之类的“血腥戏”,此习俗传说始于宋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