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3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青荷吟》
新编秦腔历史本戏。谢迎春、谢艳春编剧。生旦唱做戏。事出唐白行简《李娃传》、宋元戏文《李亚仙》、明薛正衮《绣襦记》传奇等。2004年9月渭南市文化局演出团首演。导演宋玉香,作曲党中田、王音、张崇安,舞美李康。樊惠琴、蔺新武、党美丽、赵超峰等主演。本剧讲述了青楼歌伎李亚仙,与进京赶考的郑元和一见钟情,倾心相恋。但由于彼此身份地位悬殊,注定要经历太多的磨难,由此谱写出荡气回肠的人间真情。 -
82019-10
[ 词条 ]欢音
亦称“花音”“硬音“。秦腔唱腔音乐两种曲调类型之一与“苦音”相对。秦腔的“欢音腔”之所以能够表现欢快之情,主要建立在清乐徵调式音阶之上,该音阶所用各音音序排列如图所示:欢音音阶因其“变宫”(7)与“宫音”⑴之间是小二度音程关系,“羽音”(6)与“变宫”(7)之间是大二度音程关系,这样,在主音“徵”(5)与“变宫”(7)之间恰恰构成大三度音程,这就使其具有了大调的性质。遂使曲调明亮并表现出欢快、喜悦之情。秦腔欢音唱腔以五声徵调式居多,宫调式次之,也有七声徵调式和宫调式,但不多见。 -
82019-10
[ 词条 ]《生死牌》
新编秦腔历史本戏。须生、小旦唱做戏。事出湘剧、山西中路梆子传统本戏《生死牌》。秦腔本戏由湘剧舞台演出本移植改编而成。李爱琴代表剧目。剧情简介明朝嘉庆时,衡阳贺总兵倚仗严嵩权势,其子三郎欲抢民女王玉环为妾,追至溪桥,不慎失足溺死。贺诬玉环行凶,逮交衡山县令黄伯贤,强令抵命。黄知玉环被冤,又查知其为恩人王志贤之女,欲放而无计。黄女秀兰,义女秋萍得知,争代玉环而死,玉环不肯,相持不下。家院思得一法,让三人入暗室共抢生死牌,得死牌者受刑。结果死牌为黄女秀兰抢得,黄忍痛押生女于法场。适玉环生父王志坚赶到,怒骂伯贤负义,后发现所绑之女并非玉环,事为贺总兵识破,欲杀伯贤及三女,正待行刑,湖广巡按海瑞私访至此,审明冤案,撤贺之官职,黄等得以昭雪。代表唱段《问案》一场黄伯贤(须生)所唱“适才间审问了一桩公案”[苦音慢板]转[二六板]唱腔较流行。唱词为:适才间审问了一桩公案,王玉环分明是蒙受奇冤。又听得她婶母讲说一遍,难女父就是那王兄志坚。提起来王仁兄令人感戴,过往事一件件如在眼前。那年我离淮安上京应选,渡黄河遭风险浪打船翻。若不是王仁兄他舍身救难,黄伯贤我早已命丧在九泉。上岸来又得下风寒病患,多亏他赠银两亲把药煎。王仁兄他待我恩德匪浅,图报答黄伯贤我谨记在心间。到衡阳还未曾与兄见面,谁料想他的女被告在堂前。贺总兵掌权势不容分辩,五更天斩玉环不许迟延。论公理我本该秉公而断,哪怕是贺总兵仗势横蛮。我拼着不做官放她脱险,哪怕是头落地鲜血冲天。他三人说的话一些不差,不由我黄伯贤心乱如麻。我有心舍乌纱将她救下,只恐怕事不成祸及全家。要上告也无门奸贼势大,州府里尽都是严嵩爪牙。音像资料2004年甘肃百通影视发展有限公司录制西安五一剧团李爱琴主演的该剧光碟并出版发行。西安市五一剧团李爱琴饰《生死牌》之黄伯贤 -
82019-10
[ 词条 ]公孙杵臼
秦腔《八义图》《赵氏孤儿》中人物造型。此人物《左传》《史记》中皆有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国相赵盾的门客,后隐居三家庄。因赵盾被奸臣被奸臣屠岸贾所害,满门抄斩,程婴与公孙杵臼为救赵家之子,程婴舍子,公孙杵臼舍身。该人物造型属生行,以老生应工。其扮相为俊扮,挂白三,戴毡帽,穿淡素褶子,系大带,下穿青素彩裤,足穿福字履。 -
82019-10
[ 词条 ]介子推
又名介之推,后人尊称介子。秦腔列国戏中人物造型。此人物见于《史记秦本记》,明李贽《史纲评要周记》《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二回及《列国演义》第二十七、二十八回。相关秦腔剧目有《蜜蜂计》《火烧绵山》两部。为晋国贤臣,春秋时期周朝晋国(今山西)人,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因保重耳逃国途中“割股奉君”而受后人传唱。重耳返国继位,立为晋文公,而介子推以“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求之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此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民俗“寒食节”(清明前一日),历代诗家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此人物属生行,由须生应工。清光绪后,三元官、十八红、都成子、杨绪、王益民、郗德育、李夺山、高天喜、毛金荣、周正俗、姚茂秦、李益华、孔新晟、穆九龄、和强等都饰演过这一角色。其中郗德育、高天喜饰演的介子推名重甘、陕,毛金荣在该剧中还有甩梢子绝活。人物扮相为俊扮,挂黑三绺。《霸殿》一场,戴乌纱,穿金绣团黑蟒,围玉带,下穿素红彩裤,足穿厚底高靴;《走国》一场之后,改戴软扎巾,黑箭衣,系白色板带,左襟角系于板带之下,红裤、厚底靴;《割股奉君》一场则扎茨菇叶,戴网子、梢子,以做甩梢子特技表演。天水秦剧团赵伟饰《蜜蜂计》之介子推(孟云提供) -
82019-10
[ 词条 ]陕西省秦腔实验剧团
陕西秦腔演出团体。1953年4月陕西省文工团部分人员和咸阳分区文工团二队(前身为三原明正社)合并成立。团长姜炳泰,副团长王依群、陈瑞林、贾子明;导演王群定、王小民;作曲王依群;布景设计蔡鹤汀、蔡鹤洲、林金秀、区丽庄等。主要演员阎更平、任哲中、阎振俗、高登云、冯改民、郭育民、魏正风、王正秦、王惠芳、段林菊等。代表剧目有《法门寺》《屈原》《烈火扬州》《周仁回府》《炼印》等。其中《屈原》和现代戏《刘巧儿》等剧,在唱腔音乐方面做出较大的创新。1955年4月,该团并入西北戏曲研究院,也即后来的陕西省戏曲剧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段林菊、王惠芳、雷明顺演出《法门寺》剧照(戏曲研究院提供)陕西省秦腔实验剧团阎更平饰屈原、段林菊饰婵娟(戏曲研究院提供) -
82019-10
[ 词条 ]甘肃戏剧红梅奖
也称“红梅奖”。由甘肃省文联、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创办于2001年。是甘肃全省戏剧艺术最高奖。旨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和奖励在甘肃省戏剧表演艺术上取得突出成就,做出较大贡献的中青年戏剧演员,使甘肃戏剧表演艺术水平不断提高。甘肃省内各级专业戏剧院(团)的中青年优秀演员、社会各行业及民间所办职业剧团的演员,必须成为甘肃省戏剧家协会正式会员,方可参加评选。参加“红梅奖”评选的演员,必须在每届评选开始之前的两年内,在省内戏剧舞台上有公演剧目。“红梅奖”评选以表演艺术为主,同时注重参评演员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要求有良好的人品、戏德,提倡德艺双馨。评委会对参评演员的基本功、表演技艺、创造舞台形象的能力做全面考证,尤其要考虑其在表演艺术上是否有所发展,是否有个人的独创性,是否能代表一定时期内甘肃省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平。 -
82019-10
[ 词条 ]张庆美
(1870~1947)清光绪秦腔演员。工老生、须生,并精于京剧、汉剧。又名张大少。出身于湖北省郧阳县城关镇一个封建官吏家庭,其父曾任河南省寿阳县知县。张庆美少时私塾就读,酷爱戏曲。1884年弃学赴湖北老河口汉剧社学艺。因有损家族门庭之耀,1888年被迫赴宁夏舅父处读书,再次弃学入当地满人将军京剧团学艺。天赋甚高,尊师好学,不久登台演出并初露锋芒,后随团从戎于董福祥部下。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之时,随部护送光绪帝逃往西安。1906年解甲从艺,入陕西项老板汉剧社。1911年汉剧社遇战乱解散,入甘肃董志塬三胜班、清顺班、太昌王家戏班等改唱秦腔。由于掌握京剧、汉剧的表演形式,并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和表演水平,加之虚心好学,求教各著名秦腔演员,刻苦学习秦腔方言,聚众家所长为己有,技艺日有所长,戏路渐宽,表演娴熟,颇具特色,名扬陇东。1933年任宁县早胜振兴社主教练。1940年因年迈体弱退艺。代表剧目很多,尤以 《打龙袍》之郑子明、《牧虎关》之高旺、《取洛阳》之马武、《张松献川》之张松、《苏护进妲己》之崇黑虎等最负盛名。其中饰演《张松献川》之张松,道白全用四川方言,表现了张松的雄辨才能。培养了翟登云、杨德山、屈海山、刘振忠、王兴民等一批较有影响力的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