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3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润润子
见张(润润子)派。 -
82019-10
[ 词条 ]关神戏
亦称“敬关爷”“拜关神”等。秦腔演出习俗。专指戏班演出关公戏时不成文的规章旧俗。凡扮演关公者,上妆前必须焚香化表净身,以示对关帝的尊敬,挂衣前要对所着戏装叩首相拜,以示对“神装”的尊敬;上妆后要用焚烧的黄表绕红脸一匝,挂衣后须端坐在大衣箱上闭目养神,不进食也不说话,以显其圣帝之神威。甘肃陇东南等地的关公分演者,静坐时上下牙还要咬枚铜钱,谓之“封口”,直到上场方可吐出。陕南各地演员上妆后,要背对马门端三炷香,闭目候场。 -
82019-10
[ 词条 ]跑台戏
亦称“两台串”。秦腔演出习俗。旧时,戏班在甲地演出某一剧目的某一段戏之后,演员不卸妆跑到乙地继续演出同一剧目的未演剩余部分,故名“跑台戏”。这种习俗的形成,往往出于某种历史的原因,在当地不能“接台”或不能敬祭某一神灵所致。如陕西韩城百姓对太史公的纪念,正是因为太史公司马迁被定罪,官府禁绝在其庙前举行祭曰演出活动,便在当地形成“跑台”习俗。 -
82019-10
[ 词条 ]郑宗义
郑宗义(1935~1990)秦腔剧作家、编剧。陕西西安市人。1951年开始创作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1964年调五一剧团任专职编剧。之后陆续创作了《春暖桃花寨》《翠花姑娘》《斩雄剑》等,与他人合作的剧目有《进军路上》《雪耻志》等,还改编移植了《工地春秋》《巡按审父》《母子情》等剧目。创作的现代戏《顽石寨》获西安市戏剧创作三等奖;由其主笔创作的大型秦腔现代戏《枣林湾》演出后受到普遍关注,引起戏剧界广泛好评,成为代表作。 -
82019-10
[ 词条 ]反串戏
秦腔演出习俗。旧时戏班每至农历腊月二十五、二十六接近封箱之前,都要举行一场反串演出,本工净行者饰演旦行角色,本工旦行者饰演净行角色,丑行饰演须生,须生饰演丑旦、净,坤旦扮演男角等。一年一次,衍为定俗,有演员比试一专多能的性质,故演出水平较高,让人耳目一新,票价也十分昂贵。演员也不分主次,收益平均分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反串戏逐渐消亡。 -
82019-10
[ 词条 ]庙会戏
秦腔演出习俗。旧时,戏班专为庙会和行会祖师神诞演出,即称“庙会戏”。先由庙会会首负责筹资,戏班则按议定日期准时到会。会戏名目很多,如正月的玉皇会、佛庙会、伏羲会、火神会等;二月的东花会、药王庙会等;三月的西岳会、土地会、娘娘庙会等;四月的关帝庙会、太山庙会、城隍庙会等;五月的端阳会、八龙神会,九龙庙会等;六月的水神会、火神会,圣母会、泗王会等;七月的魁星会、关山会、八蜡庙会、财神会等;八月的观音会、城隍庙会、阿公会、药王庙会等;九月的崇殿会、北田会、九月会等;十月的佛殿会、群神会、山神会等;十一月后土会、冬至会等;十二月腊八会、巨灵会、圆觉寺会等。各地习俗不同,庙会名目亦不同。戏班可以接连演出。会戏最少三天,多则八九天不等。按惯例一次会戏为七天八夜,分早、中、晚三场,两本四折,但正会一天,还要加演神戏。小庙会四天四夜。一日三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庙会戏作为群众自发的娱乐形式势头不减,更多则被各种物资交流会演出所代替。 -
82019-10
[ 词条 ]甘肃音像出版社
音像制品出版机构。位于兰州市东岗西路146号。1984年成立。甘肃省最早一家综合性音像出版社。先后出版了陕甘秦腔名家演唱的《庚娘杀仇》《周仁回府》《骂四贼》《五典坡》《游西湖》《白蛇传》《葫芦峪》等1000多种音像制品,尤以极具西北地方特色的秦腔、丝路文化特色的戏剧、花儿等产品著称,其中秦腔和花儿等产品已成为其品牌产品。近年来,该社出版的《中国花儿》被列人国家“十一五”重点音像出版项目和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并荣获第六届中国“金唱片”奖和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人类文明之光——敦煌》和《裕固裕固》两个选题还分别被列入国家重点外音像出版题和文字类音像电子出版物选题。近年来,又拍摄秦腔数字电影《锁麟嚢》《周仁回府》等。 -
82019-10
[ 词条 ]党(甘亭)派
党甘亭创造的唱腔流派。党甘亭(1880-1937),秦腔刀马旦演员、教练、导演。名建棠,字甘亭,乳名群儿。陕西三原县人。自幼师从关中名旦龙得子(艺名高陵娃),本工花衫,后因嗓音不支而易演做工戏和刀马旦。党甘亭(易俗社提供)他登台甚早,11岁名声大振,一时趋者若狂,并誉之为“胎里红”。他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扮相俊美、神态活泼、善愁善笑”。极善模拟妇女,描绘人物。在旁人均平淡过之者,在他则必另有一引人欣赏之处(封至模《党甘亭一一胎里红》,载《西安戏剧》1957年13期),从而形成他自己独特的艺术流派,并与陈雨农齐名。若论艺技,这二人都是当时名噪三秦的风云人物;若论功绩,二人都为“振兴秦剧”“培养后进”勤奋一生并殚精竭虑。但若论社会影响,党甘亭较陈雨农则略逊一筹。这是因为陈雨农从教时间较长,又是易俗社的“开创元勒”之一,而且不惜解散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玉庆班”,偕价值数百金之“行头”(戏箱),甘愿低薪而投身于秦腔艺术改革活动。所以,陈雨农在艺德和声誉上,较党甘亭略占上风。辛亥革命后易俗社充教练,教授生徒,成绩最优。王绍猷作诗赞曰:绿柳黄鹂,翠屏孔雀,风姿妩媚,善舞善歌。三原陈解元伯澜,有《群儿赞》之作,形容尽致。党(甘亭)派艺术特色党甘亭的唱腔创,与陈雨农相比各有特色,各领风骚。二者都采现实现主义的表现方法,都不满足于前人的老章故谱,都过生活的和,对传统成法以突破、发展和创新;其不同之处在于各有自己的选材、提炼生活的角度和加工、复创传统唱调的技巧与方法。党甘亭善于狠抓唱词所描述的形象“筋节”,借助于节奏、腔幅、曲体的大幅度拉宽扩充,促使原有板式唱调更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表意性。如大家所熟悉的《柜中缘》许翠莲[二六板]唱句“这才是手不逗红红自染”一句,就是通过避板顿闪,虚字垫衬、“红”字连叠、拖腔扩充等技术性处理,使观众看到角色为助他人自遭误解的羞愧、晦气等心理活动。党(甘亭)派代表剧目与传承党(甘亭)派代表剧目主要有《反延安》《双阳追夫》《破洪州》《金钟罩》《阴阳配》《骊打宫》《洛阳点炮》《进妲己》《审姜环》《黄河阵》《女别母》《双合印》等。党甘亭是继魏长生之后又一位卓越的秦腔花旦表演艺术家,他在声腔艺术方面虽有不少创造,但其艺术风格和艺术流派,更多反映在表演之中,体现在导演和教学之内。至于演唱声腔方面,因其未能留下任何可资示范的典型,也就很难谈得具体详尽。他的创造成就,对刘箴俗、肖正惠、李正敏、张秀民、朱训俗、王天民、种玉华、田畴易等红极一时的学生,无不产生重大影响。党甘亭(易俗社提供)朱训俗甘肃秦腔演员。主工花旦。生卒年不祥。西安市人。为陕西易俗社第五期学生,师从党甘亭。1932年到甘肃靖远、兰州、临洮、岷县以及青海西宁等地流动演出。1971年去世。扮相俊美,表演细腻。代表剧目有《天女散花》《春闺考试》《黛玉葬花》等。种玉华陕西秦腔旦角演员。主工花旦。生于1902年。陕西长安人。陕西易俗社第三期学生。陈雨农、党甘亭之高足,主工花旦。14岁时,以演《柜中缘》而享名,当时评家称其演技仅次于刘箴俗。1924年7月,刘箴俗带病出演《美人换马》,晕倒于舞台,种玉华接演不误,而且演技、艺风如出一辙。刘箴俗病逝后,种玉华以《柜中缘》《三回头》《软玉屏》《双锦衣》《夺锦楼》《双诗帕》《美人换马》等拿手剧目红极一时。不久,离社到甘肃平凉搭班唱戏,后又到汉中与徐正国等人创办汉中易俗社并任社长。1930年病故,年仅28岁。肖正惠甘肃秦腔武旦演员。生年不详。1924年入西安正俗社学艺,曾受党甘亭教诲,功底厚实,表演规范,尤其亮相时的眼神与嘴唇,一瞬一抿,妩媚灵动。1938年到兰州,先后在新兴社、众英社、文化社以及武威西声社搭工人剧团组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又到宁夏中卫秦剧团。1958年去世。代表剧目有《破洪州》《凤凰岭》《三休樊梨花》等,还经常串演《回荆州》之周瑜、《凤仪亭》之吕布等武生戏。在陕、甘、宁享有一定盛名。田畴易乳名希良。秦腔教练、导演。生于1910年。陕西蓝田县人。易俗社第三期丙班学员。始工花旦,师从党甘亭,后因倒嗓改习刀马旦,兼演小生。以鞭、锏出手见长。1929年担任易俗社教练,兼为学生排戏。所排剧目有《平安村》《一拜缘》《柜中缘》《青梅传》等。1948年以后,在化民社、益民社、咸阳人民剧团任教;1959年,又先后任教于宝鸡市戏曲学校、宝鸡市艺术学校、宝鸡市秦腔剧团;1963年调宝鸡县新声剧团。1981年去世。其精于业务,唱做武功甚至文武场面无所不能。所执导的多为生旦戏,排导细腻,善于借鉴改造传统特技。曾排导《白玉钿》《三滴血》《鸳鸯剑》《小忽雷》《奇双会》等数十本。早期曾为易俗社名流雒秉华、宋上华、杨令俗、樊新民等任教。一生培养出众多戏曲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