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6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五音四呼
五音作为音韵学名词,指字音声母的5个不同的发声部位,即喉音、齿音、舌音、牙音、唇音;作为音乐学名词,则指戏曲音乐和民间音乐普遍采用的5个正音的音名,即宫音、商音、角音、徵音、羽音。四呼专指音韵学中按韵母4种发音口型的分类,即开口呼、齐齿呼、撮口呼洽口呼。秦腔演员无论演唱还是念白,任何一字都离不开五音四呼的范围,审五音、正四呼,是演唱中正确表达字音的要诀。北宋司马光《辩五音例》之“欲知宫,舌居中”,即指喉音;“欲知商,开口张”,指齿音;“欲知角,舌缩却”,指牙音;“欲知徵,舌柱齿”,指舌音;“欲知羽,撮口聚”,即指唇音。清徐大椿《乐府传声》亦载:“欲正五音,而不与喉舌齿牙唇处着力,则其音必不真;欲准四呼,而不习开齐撮合之势,则其呼必不清。” -
82019-10
[ 词条 ]吸流
戏曲表演中哭技的一种。秦腔戏中的旦角和小生人物,当其悲伤之时,都要做嘴角下抽、鼻翼闪息的哭泣抽吸状和痛心难耐等脸部表演,即为“吸流”。如秦腔《柜中缘》之许翠莲,在唱到“这才是手不逗红呀”时,即穿插此动作。 -
82019-10
[ 词条 ]张(润润子)派
润润子创造的贫生、须生唱腔流派。形成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润润子是继魏长生之后最优秀的秦腔表演艺术家之一。本姓张,行五,人称张老五,西安市人。幼年生活艰苦,入玉盛班学小生,出科后即在该班演戏,后又搭庆泰班,改学须生、纱帽、道袍、靠把。由于他对艺术笃诚追求,卓有心计,加之又善于观察世态,留心各阶层人物的谈笑与动作。嗓音虽然不大,但耐人玩味咀嚼。一经登台,俱能赢得“做唱绝俗,风采如画“(王绍猷语)的赞语。他一生培养了大批学生。李云亭、陆顺子便是他的得意门生。张(润润子)派艺术特色润润子尤擅贫生戏。《渔家乐》之简仁同、《木兰寺》之吕蒙正,仅仅一个婪食的眼神表演,便能活现出人物的饥寒交迫之相;如《穷人计》之皇甫琪,《激友》之张仪,从其蹒跚的步履中可显出角色的低微懊丧之态。改工须生后,也能巧妙吸收某些小生表演法式,以“形”出“神”,极尽细腻之能事。封至模语:“如《拷吉平》《炮烙柱》《劝降朱亮祖》《箭射周遇吉》,演来乾坤震撼,五岳欲倾,真是廉顽立懦,深入人心,不能与一般演员等量齐观”。张(润润子)派唱腔润润子善于拖腔,尤善寓缠绵之音于慷慨之情。他还特别喜用二音,《激友》中张仪、《坐窑》中吕蒙正、《祭灵》中刘备、《探监》中王金龙、《扑池》中皇甫琪、《折桂斧》中陈勋、《渔家乐》中简仁同的唱腔,都以彩腔胜人,即使别人平过之处,他也要以二音翻高八唱出,造成异峰突起之势。他的嗓音并不太好,多沙音、少亮音,而且也算不上实大声洪,但很善于运用,高、低、宽、窄、刚、柔皆能随心所欲,微沙微甜,耐人玩味咀嚼,反倒形成一种别致韵味而独成一派。张(润润子)派代表剧目润润子能戏很多,贫生、须生、纱帽、道袍 、盔甲无不精美。生戏如《穷人计》之皇甫琪、《渔家乐》之简仁同、《坐窑》之吕蒙正、《激友》之张仪,纱帽戏如《探监》之王金龙等,须生戏如《炮烙柱》之梅伯、《三吉平》之吉平、《箭射周遇吉》之吉,以衰派老生戏《祭灵》之刘备,靠把戏《破宁国》之朱亮祖等皆具代表性。王绍猷以诗赞曰:“风采如画,功夫到家,断续离合,无以复加。”张(润润子)派传承润润子的得意门生有陆顺子和李云亭。李云亭虽是张派艺术的继承者,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又在继承乃师真传基础上做了发展创新,形成既与润润子似异似同的艺术风格而另立一派,人称“李云亭唱派”见李(云亭)派)。足见张派艺术的造诣之高和影响之大,从这个意义上讲,润润子实属继往开来的一代秦腔表演艺术家。陆顺子原名高步云,陕西西安市人。润润子为陆顺子的舅父,其所演的《祭灵》《赵德胜带箭》等戏,即得乃舅真传。故学有师承,用有规范。关中民间所传“陆顺子的《祭灵》带《巡城》,除了他舅谁演都不行”谙语,正是对他演技的褒扬。陆顺子清末民初曾在榛苓社任教,后为三意社台柱。以衰派老生见长,所演《大报仇》之刘备更具特色。嗓音不大,却苍凉沉郁,韵味醇浓,做工老到,面部表常丰富,尤其《-满营中”大板[慢板]的演唱,同白须、白袍、白水袖上下左右摇摆舞动融为一体,实有“满前场白蝴蝶飞舞”之感,由此得“活刘备”之誉。刘毓中每有空闲,必往三意社看其演出。何振中也撰文称颂他的“《广寒图》《曰月图》《烙碗计》《八件衣》《卖画劈门》等戏各有千秋,为人称道”。 -
82019-10
[ 词条 ]秦腔吐字
演唱技法的一种。为正确表达字音,秦腔演唱对每一个字音的吐放,必须经历出字、归韵、收声几个步骤,即吐放字头、字腹、字尾一个完整过程。①出字,即吐出字头,即字的声母。准确地吐出字头,是达到字音纯正、饱满清晰的基础。②归韵。即吐放字腹,也就是字的韵母。要使演唱中的每一个字能够准确无误地归人所属的韵母,演唱者就必须了解其所属的韵辙,并掌握正确的读音,无论这一字音在旋律中延伸多长,曲调如何婉转曲折,字音也能始终保持不变。否则,即便出字很好,也因归韵不得其法而导致字音走样变形。秦腔的归韵还存在另一含义,即演唱一些为舒缓的唱腔时,其拖腔要求必须归入特定音韵之中,如生旦演唱[慢板]之拖腔,须归入“安an”韵;演唱彩腔,须归人“咦i”韵;净行之犟音也须归人“咦i韵,拖腔则允许归入“哎ai!”韵之中等。③收声。就是准确地收住字尾。在关中语里,除衣(yi)、妻(qi)、无(wu)、玉(yu)之类的直出无收字音外,差不多每一个字都存在着一个收声的过程,如“号啕”二字,它们的韵母虽为却在收声时必须以u音收尾,才能确保其字。明代沈宠绥《度曲须知》言“若乃下半字面,工夫全在收音,音路稍动,便成别字。” -
82019-10
[ 词条 ]唱派
秦腔演员创立的独具特色的唱腔和行腔艺术风格。唱派在前有师承基础上脱颖而出,并在后有继承的基础上得到广泛传播,在传播中进而形成了一种唱腔艺术门派。秦腔唱派可分为地域唱派和姓氏唱派,前者如中路(西安乱弹)、东路(同州梆子)、南路(汉调桄桄)、西路(西府秦腔)、北路(遏工腔)等五路唱派发展支系;后者如“袁(克勤)腔”“敏(李正敏)腔”“苏(育民)腔”“任(哲中)腔”等多种个人唱派杰出代表。这些艺术唱派都是秦腔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秦腔剧种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唱派形成条件 秦腔唱派的形成,大致要具备以下五个条件。①师承有自。任何唱派的形成都不是无本之木,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和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对前辈艺术遗产的继承,对唱派的创造者来说便是师承有自。通过对前辈艺术成果的悉心研习,扬长避短,博采群尖,为我所用,再经过艺术实践的积累,对生活和艺术有了自己独到的理解后,才能创造出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刘毓中、刘易平、袁克勤、苏育民、李正敏、孟遏云、肖若兰、肖玉玲、田德年、李可易等,都是在继承李云亭、刘立杰、王文鹏、陈雨农、党亭甘等前辈唱腔基础上发挥了自己的优长,在长期的演出中形成各自的唱腔流派,李云亭也是在继承其师润润子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发展和再创造。②后续有人。唱派贵于“流”,“流”的过程既是后人对前者创造艺术成果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同时又是旧唱派向新唱派蜕变发展的再创造,新唱派的艺术成就,往往是在更多种旧唱派中博取精华、冶于一炉而提炼出来的。每@@一唱派都需有后来者完成这一继承和发展的过程。③同业赞许。秦腔艺术是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因素综合而形成的,各部门的可靠协作是演出的基本保证。仅就演唱来说,不光依靠文、武场面伴奏配合,还需要全体演员的通力合作。尤其过去的秦腔班社,演员基本上是自由组合,倘若一个演员的创新别人不理解、不赞赏、不买账,也就只能付诸东流。因此,演员要创造出自己的唱腔流派,就需建立起以主演为中心的创作和表演团体,甚至要有自己挑班的班社。如李正敏有自己的正俗社,苏育民有自己的三意社等。而且李还与琴师荆永福、鼓师荆福长经常切磋技艺,更有靖正恭同台合作配戏,才创造出自己的“敏腔”来。因此,一个唱派的形成,不是一个人关在屋子里苦思冥想出来的,更不是自封的,而是在同业赞许的前提下,众多同行通力合作和共同创造的艺术吉晶。④专家肯定。一个唱腔流派的形成和发展,没有戏曲专家的肯定和支持是行不通的。戏曲专家懂历史、通文学、谙音律,不但能帮助以唱为主的演员改编唱词,创设新腔,还能使一种新兴的唱腔流派得以提高,使其由f狀细、由浅入深,由低到高。以前秦腔流派的创造者身后基本上都有戏曲专家的帮扶与把关,如刘毓中有孙仁玉、范紫东为其写戏,苏育民有李逸僧专为其校正音律,刘易平有寇遐专为其修改唱词,李正敏有多位专家组成的“敏评委员会”随时展开研讨研习等。⑤观众支持。观众是艺术成就的鉴赏者,也是唱腔流派形成的根本社会条件和推动艺术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没有观众的欣赏和支持,任何流派都将失去服务对象,自然也就无流可盼、无派可言,即使“同业赞许”“专家肯定”也不过是空中楼阁。因此,“观众支持”才是唱腔流派形成的关键条件。唱派简史 秦腔作为古老的梆子声腔剧种,在其漫长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曾拥有过一批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各行当艺技超群、独具风格的表演艺术家。清乾降时,曾以“《滚楼》一出,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六大班颇为减色”的魏长生,以“闺妆健服、色色可人、机趣如鱼戏水”的陈银官,“艺擅、绝技”的申祥麟,“声擅、绝唱”的樊小惠,“姿首擅、绝色”的姚锁儿,以及“奄有诸人之胜”的色子(岳玉森),色艺素佳”的太平儿(宋子文)、“音调凄婉”的张银花(友泉)和“赛色子”三寿官(张南如)等,均为当时各领风骚的一代名家。至清同治光绪时期,秦腔舞台更是繁花似锦,人才辈出。刘丰收、二楼子、王登观、李范、润润子、李云亭、刘立杰、恩科子、王文鹏、晋公子、龙德子、呼延甲子、陈雨农、要命娃、随鞑子、党甘亭、赵杰民、四金儿、阎全德、雷大坪、碟碟子等一大批声播海内的秦坛精英翘楚,相继崛起。他们的行腔演唱、表演风格和个艺术成,不作本剧种艺术特征而存在,还作为本剧种各行当之艺术流派,在相比较、相竞争中而发展。然而,这些曾在秦腔发展历史中闪烁璀燦之光的诸家艺术流派,今还没有提升到理论层面加以总结认识,限于当时的条件,许多流派唱腔已失传。辛亥革命以后,各流派又有显著发展,丰富和充实了秦腔艺术的宝库。唱派特色 秦腔唱派是秦腔艺术家在师辈基上根自条件和造的个性化艺术成果,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更形成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即使同一出戏、同一个题材、同一个人物、同一段唱腔,各个流派演员基于不同的体验和理解,表现手法也会千差万别。如所演《周仁回府》之周仁,既是刘(毓中)派的拿手好戏,又是任(哲中)派的成名之作,但师徒二人表现手法差别甚大,原因是刘毓中以胡子生应工,任哲中则是以小生应工。《金沙滩》原本系唱做工并重以表演为主的戏,但袁(克勤)派为发挥其唱腔优势之长,经其改编演出后,从此成为以成套大段唱腔为主体的抒情戏了。再如苏(育民)派以表演为主的《打柴劝弟》和以改良唱腔为主的《苏武牧羊》,还有《三堂会审》(见《玉堂春》),“敏腔”(李正敏)通过柔曼的中音和节奏上的空拍闪板,刻画出女犯苏三在陈述事件时躲躲闪闪、难于启齿的羞愧心理,故以精巧含蓄取胜;而“何腔(何振中)则是以刚劲的高音和澎湃的气势,抒发了角色回忆到那强行告官时的寒心激动情怀,以火爆泼辣赢人。不同演员的艺术个性突出了唱腔流派风格的争相竞技,丰富了秦腔艺术的表现力。唱派传承 长期以来,秦腔观众习惯用“袁(克勤)腔”“任(哲中)腔”“刘(毓中、易平)腔”“肖(若兰、玉玲)腔”“苏(育民)腔”“田(德年)腔”“敏(李正敏)腔”等字眼分腔立派。这些唱腔,不仅个人风格鲜明,而且都是前有师承、后有继承,并在推动秦腔艺术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目前凡演唱《祭灵》中刘备、《烙碗计》中刘志明等衰派老生戏者,均脱不开刘毓中的藩篱;演唱《辕门斩子》的均宗刘易平的范本;“敏腔”造就了几代大家,田德年《铡美案》中的“陈千岁”一段,成为秦腔净行的入门向导,几乎“无净不唱”,而“小肖若兰!小肖玉玲”又成为现代秦腔舞台的中坚;至于“袁腔”“苏腔”“任腔”等,不仅在专业演员中自觉继承蔚成风气,在业余爱好者中更像流行歌曲般被广学。 -
82019-10
[ 词条 ]郗(德育)派
郗德育创造的唱腔流派。郗德育,艺名小麻子红,陕西西安市人。是李云亭手把手教出来的得意门生之一。其台风举止,行腔运调,如同乃师,故观众称其为“小麻子红”。出科后即到兰州,为研习甘肃秦腔特有剧目和表演艺术,曾去武威拜李富贵为师,潜心求教甘肃秦腔流派表演特色。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重返兰州,又得李夺山(十二红)指教,技艺精进,使陕、甘秦腔优长熔于一炉,并以唱念做打俱佳而独尊一派,不仅陕、甘各路剧目皆能上演,还精通文武场面。先后在兰州维新社、中兴社、云育社、新兴社等班社搭班演戏,也曾组建三兴社。他还富于革新精神,三十年代他饰演须生时,已经采用脂粉化妆,当其他演员额头包水纱普遍沿袭尖形故谱时,他已改为半圆形了。加上他又能打鼓、拉板胡,而且通晓陕西秦腔和甘肃秦腔锣鼓经的特点和区别,并能够创造性地融汇使用。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郗德育因艺技上的出类拔萃,成为甘肃家喻户晓的明星大腕人物,即使平时走在马路上,群众也都为其报之以掌声。其艺术扎根在甘肃人民之中,并随时代而精进。甘肃秦腔郗派创始人郗德育郗(德育)派艺术特色 郗德育虽没有上过私塾学堂,但颇能读书。对所演剧目总是深究其义,他能演之戏在百本以上,而且都能包本(大小角色都会)。由于他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历史知识,启迪了他的思想智慧,开辟了艺术创造的广阔道路。郗德育对艺术有着崇高的理想和锐意钻研的精神,他不仅以唱戏为生,更把唱戏作为终身的事业。在他临终的头天下午,还在饰演《紫霞宫》的夏良。其表演上的突出特点在于自然、舒展、大方。他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无不程式化、规范化、艺术化。其独到之处在于不见棱角处显见棱角。他的喜怒哀乐,都有细微的演进层次,如同水面涟漪,使人能清晰地看出思虑纹路,感到合情合理,真实可信。他很讲究造型的优美。哪怕是极细微的地方,如转身、侧面、背影,也不轻易放过。提袍、甩袖、亮靴底,一丝不苟,力求尽善尽美。他穿的靴子很特别,也很秀气,是甘肃临洮县所造,靴帮高三寸,靴底呈葫芦形,靴底中部不到一寸宽,靴腕很窄,靴形非常灵巧。演《炮烙柱》之梅伯,念完四句上场诗:“待露朝臣月影斜,为国有家却无家。食王爵禄当君死,唆吠!临危荣华不荣华。”下轿时,右手执笏板,左手提袍,亮左靴底,举止洒脱,姿容优美,气度轩昂。尤其他能在一个亮相中,鲜明地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演《伍员逃国》挂黑三绺,穿黑箭衣、背鞭、佩剑、提马鞭,头上斜压一顶烟色毡帽,甩发挽起来压在鬓间。在“浪头”击乐中上场亮相,双手分弹左右两络须,把中绺须甩在右肩头,左手翻背宝剑,右手举马鞭,横在头顶之上。站丁字形,左脚向前倾斜,脚尖微微点地,脚跟翅起。目光如炬,风尘满面。透露出一股挺拔、矫健、豪迈的英武气概。塑造出一副英雄落魄、仓皇逃走、惊魂未定、四顾捜索的艺术形象。周信芳对这出戏的人物造型很感兴趣,他到兰州演出时,还问及此事,可惜郗德育早已作古。郗德育很善于以内心和外形的巧妙结含,表现人物复杂的感情。演《炮烙柱》之梅伯在幕后唱完唢呐牌调“气炸胸胃”之后上场时,虽然即将面临炮烙之刑,却异常镇静,正气凛然,神情冷峻,具有慑服一切的威力。这场戏的扮相是:黑三绺须、甩发、黑道袍、黑裤、白罪裙、橘黄大带、厚底朝靴。脸色清癯,浓眉深目,眉宇间凝聚着无限愤怒。他运用眼神、鼻翼、面颊、甩发、胡须、水袖、大带、靴底,在起伏舒缓的锣钹声中,以各种不同的姿态和神色,刻画了极为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如右臂反翻水袖,左手向右捋髯口,站丁字步,两眼向前凝视,展示了愤慨和惆怅的情绪。在静穆的气氛中,树立了一位临大辟之弄而不乱,顶天立地、视死如归的忠烈形象。郗德育每演一出戏,总能展示特殊的表演技巧,从来也不安于平庸。如演《二启箭》,当黄忠死于东吴暗箭之下,刘备屈指一数,五虎大将,已丧其四,大仇未报,寸心如焚。唱至“哭声二弟关云长,再叫三弟阆中王。宝帐里死了黄老将……”时,焦急得手足失措,他以髯口的波动、缨花的颤抖、水袖和长手帕(秦腔演此剧时,老生用长达1米的手帕)的翻舞,配以各种身段和蹉步,蹒跚于整个舞台,刻画了刘备迷惘、痴呆、痛不欲生、近似疯狂的复杂情绪。整个艺术造型,静如白莲,动如银蝶。又如演《拜土台》,当聪明绝顶、料事如神的诸葛孔明一眼瞥见魏都督司马懿竟然头戴凤冠,身穿霞帔,口称奴家大司马,扭扭捏捏向西蜀大拜二十四拜,立时气麻了胡须,脸色蜡黄,口吐黑血。刹那间以眼目的目此裂,鼻翼的翕合,丽颊的颤动,双眉紧蹙,突出刻画了诸葛亮怒不可遏、精神崩溃的危急情状。表演时,每个动作都在锣鼓的节奏之中。秦腔的《苟芦略》是已故名宿王文鹏的绝戏,但是其中的《拜土台》一折,郗德育却独擅其长。郗德育和刘毓中皆系李(云亭)派高师门下出类拔萃的师兄弟,每当刘毓中来兰州演出,郗德育绝不上演刘毓中的看家戏,同样刘毓中也绝不上演郗德育的看家戏,由此看出老一辈秦腔表演艺术家虚怀若谷、相互尊重、相互让台的高风亮节。郗(德育)派唱腔 郗德育的嗓音,圆润而浑厚,善于利用共鸣,装饰音很好听,具有中年人和老年人的音质。听其唱,如饮醇酒,韵味隽永。可以说是典型的须生味。他的唱腔,心板工稳、布局流畅、气势雄健、字清腔柔。他很讲究喷口,具有先声夺人、“一腔定太平”之功。如唱《祭关张》的苦音慢板,一口气喷出“满营中”三字,如同瀑布倒泻,气势汹涌,感情激越,催人泪下。唱《烙碗计》中“我儿把趿鞋儿呀你跑掉了”的“儿呀”二字,热泪如潮,悲痛欲绝。这两个字,剧本上原本没有,由于感情的冲动,竟脱口而出,听者无不动容,并成后辈仿学的范本。他的唱工,从容不迫,舒缓中蕴藏着激越,软语中包含着激忿,变幻莫测。如饰演《六部大审》的闵刑部,他扶病审案,恨死那个刺王杀驾的凶手,但是刺客却是奸贼买通的死党。五刑用遍,抵死不招,因而不得不用软化的手段。当他唱到:“恨不辱把刺客一声叫喘”时,百感交集,五内俱裂。虽然语音低沉,节奏舒缓,却使人隐隐地感到一种愤懑和仇恨的情绪,是从那竭尽全力、微微扬起的“恨”“一”“叫”三个字中,波浪式地断断续续地倾泻出来。他选定了这三个字,有间隙又很巧妙地表达出人物当时的特定情感。郗德育还善于在“嘈嘈”中突出“切切”。纵然雷霆万钧,天崩地裂,又如同浪里行舟,不惊不乱。如演《二启箭》,刘备一上场,唱紧七锤“口似莲花心生藕,怎么藕断丝不收?若要孤穷轻撒手,马踏了东吴一笔勾!”怒火冲天,气势磅礴。而且字字清晰,点点不漏。前三句每个字,如支支利箭,飕飕飕地连续射入。到第四句“马踏了”三字,唱得如同火山喷发,倾吐了与东吴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一般人总认为秦腔粗犷,旋律急促,唱腔太快,吐字不清。实际上,还是演员的艺术修养问题。郗德育处理再急进的唱腔,也能字字送入观众的耳鼓,他确有在暴风雨中数珍珠的本领。因此,他的唱,自然得就像说话一样。听起来如叙家常,语气亲切,感人至深。如唱《美人图》中“土地堂剐肉奉君”一段[二六板]:“介子推跪庙堂哀哀告上,尊一声过往神细听端详。吾的主好比那殷纣皇上,将骊姬比就了妲己娘娘。介子推好比那方弼方相,保幼主逃出了铜壁铁墙。造就了一碗膳急忙奉上,幼主爷他还在南柯梦乡。”朴素无华,节奏平稳,语气自然,一片忠诚,感天动地。而别人唱这段戏,都用[紧二六],一口气赶完,毫无玩味之处。他却能把别人不当戏的地方,唱成感人的重点戏。由此看出郗德育能准确地发掘人物的思想感情,并以朴素的唱腔,加以抒发,平淡中见真奇的深功娴技。郗(德育)派代表剧目 郗德育的代表剧目有《炮烙柱》《辕门斩子》《六部大审》《路安州》《哭秦廷》《哭祖庙》《苟芦略》《大报仇》《春秋笔》《烙碗计》《日月图》《苏武牧羊》《出裳邑》《草坡面理》《太白醉写》《全家福》《状元媒》《五子魁》《乾坤鞘》《老状元》《芳草园》《淮安府》《玉虎坠》《雁塔寺》《十道本》《蝴蝶杯》《美人图》《黄金台》《霍光回府》《斩杨继盛》《八件衣》《蛟龙驹》等百余出。此外,他还串演甘肃风格的花面戏《火焰驹》《破方腊》《芦花荡》《游西湖》,以及《群英会》中的曹操等角色,还移植演出了京剧《哭祖庙》等戏。郗(德育)派传承 郗德育是甘肃秦腔的艺术大师。桃李遍地,甘肃唱须生的演员,无不拜其门墙或受其熏染。尤其1926年在甘肃省教育厅创办的秦剧训练班担任教练,培养出梁培华、黄致中、李益华、郜守中、周正俗、孔新晟等名家高手,并形成甘肃地区一支主要秦腔流派,郗德育亦被誉为“须生泰斗”。蔡根福 甘肃秦腔演员。工须生兼演小生。1892年生。甘肃秦安县人。12岁学艺,15岁拜杨盛民(号三扁食)为师。1920年赴兰州又拜于郗德育(麻子红)门下,艺技大进。1930年重返秦安,已非昔比,挂牌演出,鸣动一时,也令同行刮目相看。其所演须生戏,继承了麻子红的戏路和演戏风格,嗓音洪亮,唱腔浑厚饱满,极富感情。表演舒展挺拔,矫健大度,一招一式,结含精妙。后又辱刘毓中指点,并和麻子红的风格戏路融会贯通,创出了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曾组建“福盛社”,自任社长,又购置全新戏箱,拥有演员30余人,是当时秦安阵容强大、行当齐全的较大班社。1980年去世。黄致中 甘肃秦腔须生演员。1913年生。甘肃临洮县人。13岁入甘肃戏曲训练班学艺,师承郗德育、魏胜奎等。出科后与梁培华含演《走雪》一举成名。先后在陕西、青海、新疆、宁夏、甘肃诸省的三意社、祁连剧社、新兴社、鸿胜社、平乐社、文化社、新民社、振兴社、乐乐剧社搭班演出,并组建精中剧团任社长和主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甘肃省秦剧团。1972年去世。一生演戏百余本,代表剧目有《走雪》《苏武牧羊》《哭秦廷》《大辕门》《哭祖庙》《临潼山》等。李益华秦腔须生演员。1918年生。甘肃兰州市人。10岁入甘肃剧艺训练班学艺,师从郗德育、朱怡堂、张朝建以及京剧武功教练魏胜奎、常双奎等。尤受郗德育影响最深。出科后曾在甘肃各戏班搭班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兰州工人剧团(后改名新声剧团)任副团长。1984年去世。代表剧目有《日月图》《烙碗计》《走雪》《蝴蝶杯》《四郎探母》《哭秦廷》《二启箭》等。尤以《拜台》一剧最为享名。周正俗 甘肃秦腔须生演员。1919年生。甘肃榆中县人。12岁入兰州化俗社学艺,初拜花脸唐玉林,后转师于郗德育,系郗之辱意门生。满师后入文化社,常为乃师郗德育以及耿忠义、文汉臣、岳钟华等人配戏。表演作风严谨,做功具有郗派风范。1989年去世。代表剧目有《潞安州》《伍员逃国》《烙碗计》《炮烙柱》《八件衣》等。孔新昴 甘肃秦腔须生演员。1920年生。甘肃兰州市人。8岁入甘肃剧艺训练班学艺,表演、唱腔均受郗德育、朱怡堂、张朝建等秦腔名家及魏胜奎、常双奎等京剧武功教练的严格训练。所演《潞安州》《六部大审》《苏武牧羊》等戏,台架、唱腔均尊“郗派”;《炮烙柱》之梅伯,又较多效法刘金荣。出科后,曾在兰州文化社搭班,后到定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调甘肃省秦剧团,不久后再度返回定西地区秦腔团。1988年去世。艺术风范被其女孔桂玲所继承。 -
82019-10
[ 词条 ]秦腔报刊
秦腔艺术团体公开发行的最早刊物是陕西易俗社编辑出版的报刊《易俗社白话杂志》,1914年1月创刊于西安。1921年8月陕西易俗社又创办出版《易俗社日报》。1950年1月,兰州市秦剧研究会自筹经费创办《秦剧评论》杂志,并按第一类新闻纸在全国公开发行,该刊以秦腔艺术讨论为主,并介绍一些秦腔著名演员的表演艺术特点,还刊登了一些反映当时政治运动的小剧本。1954年以后,相继出版发行多种秦腔综合性期刊,主要有《西安戏曲》《西安戏剧》《当代戏剧》《陕西戏剧动态》《西安剧坛》《宁夏戏剧》《戏曲研究》《西安艺术》《陇苗》《艺坛花絮》《甘肃戏苑》《大秦腔》等。西北五省(区)各大小报,也辟设专栏,定期刊出评论文章。此外,群众学术团体也创办了以报道学会活动和信息交流的《通讯》定期刊出,主要有《台湾秦腔自乐班通讯》《甘肃戏曲音乐通讯》《陕西师大戏曲通讯》等。 -
82019-10
[ 词条 ]砌末
秦腔舞台演出中所使用的景片、大道具和小道具的总称。故与道具为同义。“砌末”一词源自蒙古语“砌末克”,意为“帐篷里的摆设”,金、元杂剧中已有使用。元刊本《许妮子调风月》第一场即有“正旦捧砌末唱”,所捧者正是面盆、毛巾之类;《杀狗劝夫》中也有“只从取砌末上”,所取当然是狗的假形了。还有《货郎担》《梧桐雨》《陈抟高卧》《冤家债主》《误入桃园》等杂剧中,都直接标明角色使用各种“砌末”的情形,可见元代戏曲舞台上对“砌末”的使用已经十分普遍。但早期秦腔并无此称,一应物件直呼其名。且品种及数量也很少,仅有最常用的杯、壶、笔、纸、令箭、官印等物。随着秦腔艺术中道具渐次丰富,效法京剧“砌末”称谓方普遍沿用开来。随着现代剧目推演,1949年后戏曲行头和砌末又有了新的发展,各类现代服饰与生产工具,包括不同军装、西装、便装和现代战争中使用的步枪、冲锋枪、三八大盖、自动步枪、各型手枪,轻、重机枪以及刺刀、佩刀、匕首、手榴弹、炸药包等,全都进入戏曲行头砌末行列,写实性布景和写意性布景,及电、声、光效枪声器、风声器、雨声器等,都为表现戏剧气氛和典型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秦腔砌末可分为代用性砌末、装饰性砌末、实用性砌末三类。砌末的作用戏曲舞台上按照这一系列原则而设计和使用的物质手段,经过数百年的历史积累和淘汰,到近代已达到细密周到,绚丽璀璨,而令人叹服的水平。这些“身外之物”和演员自身的“四功五法”一样,也是中国戏曲文化的可贵的历史遗产。代用性砌末代用性砌末是指演出时由前场临时制作装点,以现成物件为之,用后还原,不做长期保存的砌末,故名。比如人头,用一块大红布包裹衣物成圆球状,有须者加挂口条一副即可;又如《碧游宫》广成子所用翻天印,是用一块大红布包裹一小方木块;《黄河阵》中所用太阳神针则较复杂,须在篾筛上吊起算盘、历书、镜子,并用竹竿撑起。常用的箱笼挑担或读书人的书箱琴剑挑担(书童所挑),则是用两根短竹棍,各搭上一条椅帔,竹棍两端系绳,上合为一,穿挑在扁担或长竹棍之两头即可;二是以物代物。最典型的莫过于从“一桌二椅”无穷变化中生出万象并包的各类物景了。比如“内场椅”(椅置桌后河以指代书房、公堂等;“外场椅”(椅置桌前)可以指代客厅、二堂等;桌两头置椅可以指代山坡、城楼;桌斜放而两头置椅可以指代小桥;桌上叠椅可以指代高山、高楼;桌上插以小帐可以指代神龛;两椅拉开,背插大帐,可以指代卧床;换插“三军司命”大帐,则可以指代军帐。秦腔武戏中,根据特技表演的需要,还可桌上置桌。《反西凉》等剧,便将三桌甚至四桌叠置一起,演员从最高层背身翻下可做“高场”惊险特技表演。这时的“一桌二椅”,也可能是山,也可能是涧、崖或沟壑,也可能什么都不是,只是专为演员耍弄特技绝活的一个高台而已。“一桌二椅”还会随着剧情需要,由“检场”搬来挪去,成为各种不同物体或各种景象。《三击掌》王允一上场,“一桌二椅”置于舞台中间,意味着这里就是相府的客厅;《拜台》中的诸葛亮坐在桌上,“一桌二椅”成了土台;《挑袍》中关羽站往桌上一站,“一桌二椅”又成了一座灞桥;《三打店》中燕青往桌上一躺,“一桌二椅”成了床铺;《斩颜良》中曹操、关羽站了上去,这“一桌二椅”立马又变成观阵的土山了。桌子变化无穷,椅子同样如此。《劈山救母》中三圣母往椅子上一站,椅子就成了云端;《探窑》中的王宝钏,将椅子向台口斜侧一搁,又成阻挡母亲的窑门;《西厢记》中张生站上去,就是他要跳的花墙;演《三娘教子》将椅子用白布一围,又成了三娘的织布机。如果再把椅子置放在桌子上,就可当作演出《探监》的监门。无论怎样使用,这“一桌二椅”都是随着演员的表演进行千变万化,当它什么就是什么,这种由“一桌二椅”虚拟出来的舞台环境,也使观众只有信其真,绝不视其假。装饰性减末即对舞台具有装饰美化作用的砌末。有门帘台帐、桌裙椅帔、帐子、景片等。①门帘台帐。早年秦腔舞台系伸出式舞台,三面朝观众。舞台后方有板壁或隔扇隔开前后台,板壁左右端留有门道,分别称“上场门”与“下场门”。门上挂有门帘(俗称“二帘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逐渐以布幔代替了板壁,但上下场门仍然保留。台幔与二帘子合称“门帘台帐”。台幔用编料或布料制,上绘翎毛花卉或福禄寿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纹样。门帘上亦有彩绣,多是荷花娃娃或牡丹娃娃,或刺绣团花。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戏园渐用镜框式舞台,门帘台帐方渐淘汰。②桌裙椅帔。秦腔舞台桌椅的装饰物。绸缎制作,衬里子,“桌裙”又名“桌围”,上边两端有带,“椅帔”腰部左右也有带,便于在桌唇和椅背上系缚。二者四角及四边绣边花和角花,中央绣团花图案。1960年前,桌裙椅帔只遮盖装饰桌椅的正面,左右两面空缺,后渐次将桌椅两侧亦遮盖装饰。桌裙正面名“桌裙”,两侧名“搭帘”;椅帔正面名“椅帔”,两侧亦名“搭帘”。椅上加放椅垫,掩在椅帔之下。普通置一薄座垫,净角则需加厚座垫。有红、黄、蓝(深蓝、湖色)、白、灰、粉等色,红色用于高官、富豪之家及喜庆场面,黄色用于皇宫,白色用于灵堂,粉色用于绣阁,湖色用于书房,灰色、蓝色用于清贫人家,灰色椅帔也可搭在方凳上作为石块,如《苏武牧羊》中便用此。③帐子。常用的有大帐子、小帐子和灵堂帐子。“大帐子”又称洞房帐子,戏中拟作洞房、彩楼等,秦腔《蝴蝶杯洞房》一出有用。小帐子又称“布帐”,形同“洞房帐子”,但形制略小,戏中拟作内室、营帐等,还可拟作旦角乘轿。灵堂帐子用白布或白绸制作,形同“小帐子”,戏中灵堂、丧事专设,秦腔《祭灵》《三打洞》两戏均用。④景片。包括云片、布城、山片、山石片等。布城高约两米,宽约三四米不等,在舞台上用以代表城楼、城墙或城门等。《空城计》《古城会》等戏有用。云片由厚纸或白布糊贴在纸扎上,绘成云形。剧中的仙人行动时,常用四个云童各持两个云片前导,象征凌空驾云。行动时,云片斜倾;按住云头时,云童站定,将云片端正,靠近胸前。山片则是将布绘成山形,钉于木架之上,以代表山岭。山石片比“山片”小,上绘玉呈山石形状,以代表山石,放置舞台上,一般作为花园假山石。《白玉佃花园》一场有用。实用性砌末指秦腔剧目中各种人物使用较广的实用、代用兼备的砌末,包括生活道具、交通道具、仪仗道具、公堂道具、军旅道具、环境道具、神道道具等。①生活道具。有宴饮的酒壶酒杯酒盅,照明的灯笼灯盏蜡台火把,书写用的笔墨纸砚,进食用的碗筷锅勺,交际用的请帖名帖,生产用的锄铲锨斧桶筐,祭祀用的香炉纸马金锞银锞,以及日常用的伞扇蚊帚、拐杖包袱、家法棒槌、柴担行李、鱼竿鱼篓等。②交通道具。包括有车旗、轿旗、马鞭、船板等。在舞台表演中,小帐子亦做轿具使用。③仪仗道具。用于皇家贵族出巡时,太监宫女列仪仗队所用,包括他们手中的掌扇华盖、宫灯仪刀、镀斧提炉、日月扇、金瓜金镫朝天镫等。④公堂道具。秦腔演出道具之一。包括印盒印架大印、公文信函、虎头牌、告牌、提牌、竹签签筒、朱笔墨笔、拶子夹棍板子、水火棍脚镣手铐、鱼尾铷木枷、铁链、手铐、绳索、夹板、拶子、打嘴板子、圣旨、惊堂木、状子等公堂用品及尚方宝剑。⑤军旅道具。包括三军司令大帐及各种军用旗帜,如方纛旗、大纛旗、帅字旗、门旗(正方形)、令旗、报子旗、水旗、火旗、风旗、四色摆阵旗(青旗为东、红旗为南、白旗为西、黑旗为北)、飞虎旗、标子旗、门枪旗、月华旗等。⑥环境道具。包括山片、树片、云片、屏风片、布城、石片、大帐、小帐及床帐以及刀枪把子、铁把子等。⑦神道道具。秦腔神道剧目较多,各种神道人物斗法时所使用的法器,都是特意制作的,有些还装制机关,如五雷碗、纸要子、太极图、翻天印、混元金斗等。常用砌末术语表名称-释义【仪仗道具】青衣旗:秦腔演出仪仗道具之一。戏中副帅出行时由兵士所举,四面为一堂。绸缎制作,长约160厘米,宽约33厘米,呈吊长条形状。上绣花卉或龙形,边缘多绣以焰火。红色,加白色或黄色牙边。龙凤掌扇:又称“龙凤旗”。秦腔演出仪仗道具之一。上大下小,中部向里收缩,下接长柄,状如一个倒置葫芦。金黄色缎绣制作,上绣一龙一凤,两面一堂,戏中,帝王、后妃出巡或登殿,两宫娥执起,两旗交叉,紧随帝王身后,王、妃坐定,两只龙凤掌扇相交立于身后。日月掌扇:又称“日月旗”。秦腔演出仪仗道具之一。长柄扇,扇面上绣龙凤云形图案,图案之上托出一“日”一“月”两字;两把成一对。或有四周排雉羽或其他装饰的。剧巾皇帝出场或皇后场时有此种掌扇相随。原为古代仪仗之一种,叫“雉尾扇”。始于殷商,周制以为王后夫人之车服;舆车有娶,即就缉雉羽为扇要,以障翳风尘也。又叫“障扇”。形状大小,均与龙凤掌扇仅扇面所绣为一日一月,戏中,帝王、后妃专用。黄罗伞:秦腔演出仪仗道具之一。缎制,圆形,直径约180厘米,四周由伞围蒙面,上有约30厘米装饰缎条,绣有花卉及各种纹饰,下垂伞穗,中心安有长柄。一只一堂,色有黄、红、黑三种,黄色为帝专用,红色为文武重臣所用,黑色为县令等低等官吏所用。旗牌:秦腔演出仪仗道具之一。木制方形小牌,下有柄,牌上绘有虎头纹样,故有“虎头牌”之谓。色分白、银、金三种,“白牌”“银牌”,为下级官员之间紧急调遣的凭证;“金牌”专为皇帝紧急选调官员所用。皇帝、官员出巡的仪仗道具还有“正堂牌”“回避牌”“肃静牌”以及“金瓜”“斧钺”“朝天蹬”“旄节”“提灯”“提炉”等。【军旅道具】令旗:秦腔演出道具之一。白色布质,正方形状,中书“令”字,边缘四周为红色。戏中,主帅发号施令所用。风旗:秦腔演出道具之一。因旗面为黑色,故又称“黑旗”。布或绸缎做成,为方形。戏中,表现大风情节,即由一人持风旗在台上挥舞过场。如秦腔《牧虎关》中,高旺遇“黑风”时即执此旗过场表演。水旗:秦腔演出道具之一。白色、绸质、方形。旗面绘饰水纹,表示水浪。《白蛇传?水斗》中水族所持的旗即是。车旗:秦腔演出道具之一。两面布旗之上绘以车轮图形,用以代表车辆。在舞台乘车的角色,除诸葛亮、姜子牙、孙膑等生角外,大多为旦行角色。如秦腔《古城会》中甘、糜二夫人所用即是。此外还有火旗、云旗等。幡:又称“纸幡”。甘肃秦腔传统演出中的特别道具之一。用红、黄、白、绿等色纸剪成。方法:将纸折成数折成条状,然后左右边沿交错剪口,将纸摊平即成连环圈状。扎在头盔两旁或身后或靠旗之上,长达170毫米。演员舞幡时随锣鼓点俯仰转侧,舞到台口低头甩幡,将幡尖触到前排观众身上。与此同时,前场(检场)骤放火彩,场内气氛非常炽烈。多在神仙斗法时用此。如《群仙阵》中孙膑即有舞幡特技,名“耍引魂幡”。纯用白色纸幡挂悬头侧的,则为鬼魂角色。如悬挂一条,则分男左女右。令箭:秦腔演出道具之一。木质,3厘|米宽,30厘米长,上呈箭头形,戏中武将专用。【公堂道具】火签:秦腔公堂道具之一。竹质,形同令箭,戏中多用于文官公堂,令其衙役速擒与案件相关之人的令箭。文房四宝:秦腔演出道具之一。即笔、墨、纸、砚。有木制长方形盒子、笔架、毛笔、墨四种,内置红纸帖、大信封、白纸状子等,戏中公堂常用。惊堂木:秦腔公堂道具之一。实为12厘米长、6厘米宽、4厘米厚的小木块。官员升堂提审犯人,以惊堂木拍案来警示犯人,煞其威风。官印:秦腔演出道具之一。木制,形似升斗,外用黄布包扎,戏中官员升堂,摆于桌案之上_帅大印-般带有印架,印架系木条制作,呈条框方形,帅印置于印架之中,俗称“印盒架子”。笏板:秦腔演出道具之一。古时大臣朝见时手中所执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剧中官员上朝见驾时用之,长约35厘米,宽6厘米,上窄下宽,略有弯曲。秦腔丑角戏演出中,笏板还常被充作梳子、刮舌板用之,以示取乐。刑枷:秦腔公堂道具之一。以木雕为之,长60厘米,宽40厘米,彩绘花纹,上绘双凤者为“凤枷”,剧中刑锁太后或娘娘专用;若绘鱼鳞者称“鱼枷”,刑锁男、女犯人。《起解》中女犯苏三即带鱼枷。圣旨:秦腔演出道具之一。魏或黄丝绸制作,长50厘米许,宽30厘米余,上绣龙纹,书“圣旨”二字,戏中皇帝下诏时专用。【交通道具】马鞭:秦腔演出道具之一。以藤条为身(80厘米长,粗如拇指),上缠丝绳,留15厘米为把,把端系绳绊,使用时套于小指,把以下间隔缚以四簇短丝穗。穗色分为红、黄、白、黑四色,以隐寓角色坐骑颜色,如关羽用红马鞭,坐骑为赤兔马,刘备持白马鞭,坐骑为白龙马,黄忠使黄马鞭,坐骑为黄骠马,而项羽则使黑马鞭,隐寓坐骑为乌骓马。马鞭扎红:秦腔演出道具之一。示意剧中人所骑乘者乃非常之马。用红绸扎成绣球并悬下两根飘带,缚在马鞭手把靠下处,以此作为特殊的表征。比如关羽所骑赤兔马千里夜行八百,是有名的骏马,所以关羽所持马鞭扎红。又如《火焰驹》和《五鸣驹》中因系千里马,也都持马鞭扎红。船板:又称“船桨”。秦腔演出道具之一。以木制,上为杆,下接板,杆端横以短木作“丁”字把,全长100厘米左右,漆以黄色,板上画装饰纹样或水纹,旦角所用则多漆湖色,亦画纹样。若在下杆缚以白绸所扯绣球,则表示划船人戴孝。如秦腔《游龟山藏舟》中胡凤莲因父亲遇害,船板即扎有白绸绣球。【生活道具】器皿:秦腔演出道具之一。指酒具、茶具、碗、筷等物。①酒具、茶具。皆为木制,含壶、杯、盘三件。金、银两色。壶形多为大肚茶壶,上有提柄;杯有方、圆两体。酒具、茶具皆可通用。②碗、筷。多系真碗,也有纸制者,花、黑两色。《放饭》《烙碗计》等戏均有所用。包袱:秦腔演出道具之一。彩绸或棉布制作,色有红、蓝、花多种。约70毫米的正方形小包。戏中角色外出时挎在肩上充作行囊,也是道具婴儿、喜神童子外用扎裹的装饰物。【神道道具】背光:秦腔封神戏专用道具。寺庙中神佛背后,例有绘画或雕塑成掌扇形以做靠背,称为“背光”。此处即借用此名。甘肃秦腔中的神佛仙道人物,多用彩绸或色布扎成大朵的彩球,将之扎在演员胸前或背后,班之为“背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耿忠义在《黄花山》扮演闻仲时,扎黄靠,靠上用绿道袍“扎肩”(又称“高肩”),后身用道袍遮盖,其上挂一只五彩大绣球,如是肩有两花,背有一花,虎背熊腰,色彩缤纷威风凛凛。《伐冀州》中二郎神杨戬,扎黄靠,背靠也扎背光。五雷碗:秦腔封神戏专用道具。以瓷或纸壳制怍,碗底心绘制黑、红二色太极图,碗口直径约15厘米。《太和城》中孙武子碗打广成子所用,用时广成子头部须置一铁丝网卡,待孙武子掷碗相击时,将藏于身后的碗插于网内,以示纸要子:秦腔封神戏专用道具。以竹与麻纸制作。用竹签-根,将宽约6厘米、长约200厘米的麻纸条贴卷于签上,藏置于扮演者头帽之内,需用时,可用技甩出,舞出各种姿态,并可用于扫灯花特技,造成火花飞溅气氛。纸花子:秦腔封神戏专用道具。以麻纸制作,将纸折叠多层,从两侧剪开口,展开拉长即可,长约100厘米。为封神戏所常用。多戴挂于演员脑后或鬓角。演《伍员逃国》时,挂于伍员脑后,作甩纸花特技用。太极图:秦腔封神戏彩头法宝道具之一。中为木制,呈八角形,圆心漆绘太极图。八个角边,以布褙制成,叠折六至八层,用坚固的蜡丝线相连。用时,以手拉丝线,可扩大为直径200厘米左右的大盘,收缩可以恢复原形。秦腔《黄河阵》有用。金铰剪:秦腔封神戏彩头法宝道具之一。木制大剪,剪刃中置凹槽,以纸牙折成蝴蝶,藏于槽中,用折叠的细钢丝牵动。用时开剪,可从剪中飞出蝴蝶。系封神人物赵公明三大法宝之一。秦腔《黄河阵》有用。量天尺:秦腔封神戏彩头法宝道具之一。木制,中呈空心,内装红绸,夹裹松香粉。用时抽动红绸,成火焰形,同时喷出松香粉,以暗火点燃,冒出团团火焰。《黄河阵》有用。翻天印:秦腔封神戏彩头法宝道具之一。以木制作,呈长方牌形,内刻空心夹层,中装一串火焰形小木板,并置机关和松香粉,用时按动机关,可带出松香暗火,放出100厘米左右长的串火。秦腔封神戏中广成子所持宝器。《十绝阵》《黄河阵》等戏中有用。混元金斗:秦腔封神戏彩头法宝道具之一。以木制作,由四块梯形木板为壁,一块四方形夹层木板作底组成。以腊丝线牵系,斗底夹板中装置四幅红绸或杏黄绸,一头与四面斗壁相接。用时牵动蜡丝线,可放大为斗径200厘米左右大的大斗,不用可以恢复原状。秦腔《黄河阵》中云霄、碧霄、琼霄所持困仙宝器。黑虎鞭:秦腔封神戏专用道具。以槐木雕制,呈糠葫芦状,下粗上细,共为九节,黑底镶金,有大、小之分。大黑虎鞭,长约100厘米,直径7厘米。小黑虎鞭,长约80厘米,直径为5厘米,做神兵天将武器时,鞭根、鞭梢须扎置黄表牙,称“封鞭”。为封神戏《黄河阵》赵公明之常用武器,演员亦可用此做鞭扫灯花特技。麻鞭:秦腔封神戏专用道具。此种道具的表演特技称为“打麻鞭”。秦腔《太湖城?收殷夫人》孙武子鞭打殷夫人即用此。麻鞭用大麻搓成,长约600厘米,尖细,尖上留有10厘米梢子,麻鞭打出时猛收,梢子卷击可爆发出尖脆响声,随即缠到被打人身上。以此形成“鞭扫灯花”和“抡麻鞭”多种特技表演。《太师回朝》《黄河阵》等戏亦有所用。鞭幡:秦腔封神戏专用道具。即在把子黑虎鞭上粘贴四至五重折成扇形的彩色纸,舞动起来扇形不住地一开一合,色彩缤纷变化闪动,同时施放烟火,场面紧张炽烈。多在神仙斗法时使用,如秦腔《太湖城》中孙武子即用此。【军旅道具】把子:又称“刀枪把子”。秦腔舞台演出所用兵器的总称。早期把子多为自制,大都以藤为身、以木为头,以竹为刀剑。讲究者则枪杆缠小带,刀柄油金漆,并饰以缨穗、涂以水银等。铁把子:秦腔传统演出道具之一。“把子”的一种。指铁刀、铁枪、铁叉等兵器。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张兴海的蒲剧共和班到甘肃河西演出,首先使用了铁把子,人称“铁把子戏班”。后来在一些秦腔班社中偶有使用,但只仅限于个别特定剧目之中,如《铁公鸡》一剧即是。鞭:秦腔传统演出道具之一。“把子”的一种。传统兵械。多为木制。常用者有三节鞭、麻鞭、黑虎锏鞭等。其中黑虎锏鞭为尉迟敬德专用。特型把子:秦腔传统演出道具之一。“把子”的一种。传统兵械。因其形制特殊,故名。戏中多系专人专用。可分为:叉、斧、钩、拐、杵、槊、月牙铲、乾坤圈、狼牙棒、翻天印、方天画戟、耙、瓦苗金锏、金箍棒、火葫芦、禅杖、盾牌等。其中方天画戟为薛仁贵专用,九齿钉耙为猪八戒专用,瓦苗金锏为赵德芳专用,金箍棒为孙悟空专用,火葫芦为孟良专用等。弓矢:秦腔传统演出道具之一。“把子”的一种。传统兵械。弓有步弓、画弓、龙弓等,箭矢皆用箭袋或箭囊存放。现代戏把子:秦腔现代演出道具之一。“把子”的一种。现代战争中使用的各类兵械。包括步枪、冲锋枪、三八大盖、自动步枪、各型手枪、轻、重机枪,以及刺刀、佩刀、匕首、手榴弹、炸药包等。刀:秦腔传统演出道具之一。“把子”的一种。传统兵械。多为竹、木制,目前也有金属制作的。可分公用、专用两体,用者有大刀、横刀、金刀、单刀、双刀、七星刀、三尖刀、狼牙刀、鬼头刀、柳叶刀等,专用者有坤大刀、坤腰刀,为女角专用;青龙偃月刀为关羽专用,三尖两刃刀为二郎神专用。另外,各类匕首亦属刀类。枪:秦腔传统演出道具之一。“把子”的一种。传统兵械。多为木制。常用者有长枪、大枪、单头枪、双头枪等。另外,丈八蛇矛亦属枪类。剑:秦腔传统演出道具之一。“把子”的一种。传统兵械。多为木制,偶有金属所制的。常用者有长剑、短剑、单剑、双剑、坤剑、长穗剑、短穗剑等。棍:秦腔传统演出道具之一。“把子”的一种。传统兵械。多为木制。常用者有木棍、御棍、盘龙棍、三节棍、电光棍等。锤:秦腔传统演出道具之一。“把子”的一种。传统兵械。多为木制。常用者有圆锤、方锤、单锤、双锤、火锤、金瓜锤、八角锤、鼓形锤、六棱锤、十二棱锤、走线铜锤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