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6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刘备
秦腔三国戏中人物造型。以刘备为主角的戏有《三结义》《鞭打督邮》《借赵云》《三让徐州》《战宛城》《青梅宴》《古城训弟》《马跳潭溪》《三顾茅庐》《汉阳院》《长坂坡》《三闯辕门》《讨荆州》《张松献图》《黄魏争功》《金雁桥》《收李严》《战马超》《取都城》《赵云搬骨》《大报仇》《连雷开元饰《祭灵》之刘备(戏曲研究院提供)营寨》等。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汉朝宗室之亲,亦为三国蜀汉政权的建立者。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字玄德。刘备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三国志》有传。东汉末,募兵参加镇压黄巾起义,曾任安喜尉、高唐令、徐州牧等。后得诸葛亮辅佐,联合孙权,大败曹操于赤壁,与魏、吴成鼎足之势。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之一部分。次年,与吴决战于猇亭,大败,病死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袓,葬惠陵。史家称其为先主,成都武侯祠内建昭烈庙以兹纪念。后世诸多地方戏曲以其为主角,经常演出于舞台。属生行,以胡子生应工。清末以来,陕甘名宿润润子、冬至儿、黄娃、都成子、李炳南、刘立杰、刘毓中、高天喜、肖顺和、苏育民以及来喜子、岳麻子、文汉臣、李海亭、李富贵、李夺山、谢鸿民等饰演过这一人物。在徊荆州》一剧中的刘备为俊扮,挂黑三络,“过江”首次出场时掩红风帔;《甘露寺》一场,戴王帽,着红色绣龙蟒,围玉带,下穿淡黄色素彩裤,足蹬厚底高靴;《闯新府》一场改戴九龙冠,穿黄帔;《跑车》一场则改换为紫色银绣龙箭衣,青马褂,系板带。雷开元饰《祭灵》之刘备(戏曲研究院提供) -
82019-10
[ 词条 ]吴占鳌
吴占鳌(?~1893)清同治、光绪时期秦腔演员。工须生。甘肃兰州市人。三元官之高足。曾与乃师和桑大嘴(桑旦)同在兰州牛家班搭班演戏,以《八义图》之程婴、《太和城》之孙武、《湘江会》之吴起、《蛟龙驹》之晋怀王等角而享有盛誉。清光绪初年(1875),因“国丧”停演,为生活西去新疆,流落于迪化(今乌鲁木齐)街头。光绪十六年(1890)五月,亲自出面牵头,联络流散于迪化的陕甘秦腔艺人组织演出,引起商界关注并给予资助,成立“新盛班”。同年七月十五首演于红山庙会,引起轰动。 -
82019-10
[ 词条 ]赵二
赵二(1861~1902)清同治时期秦腔演员。真名不详。甘肃秦安县陇城人。少年时期以旦角享有盛名,因其长躯广颡,脸面微黝,有“黑牡丹”之美誉。后专工文武老生,兼演大净。以台容身架见长。其喜怒哀乐现于面者,随时变换。演《太白醉写》时,面上忽红忽白忽黄,刹那间能变数色。演《太公钓鱼》之类的神釆威严诸戏,执竿危坐,默无一语,观者凛凛疑为天神。演悲惨戏者,如《一捧雪》之莫成,缚赴杀场时,忽向台下纵声惨呼,近台者哗然倒退,势如崩潮,观者竟不知其假。《龙凤剑》之比干尤属得意之作,其神情之妙,冠绝一时。演关公戏《挡操》时则写脸不用银铢,而是先以黄蜡敷面,继以胭脂叠染,遂成重枣色;眉则以烛熏棉花,贴于额际,望之无异于卧蚕形;一出帘,场内鸣钟击鼓,间以爆竹,一时全场肃静,无敢稍哗;待小军报称曹军且到,瞥见火光一闪,则已去袍露铠,左手持刀担于肩上,右手掣其美髯,耸身挺立,观众莫不震慑,凛凛中觉有神灵涉降。及至曹兵临阵,忽又火光一耀,关公突作拖刀之势,向敌一挥,曹军作奔溃状,关公将刀掷向空际,从容自背后承之,随后揿髯斜视,傲若天尊,满场叹为观止。清同治、光绪之交,赵二身据陇南,时秦安县令善某,都门旗籍,顾曲周郎,目睹赵二演技辄谓客曰:“北京诸伶,亦难臻此。”光绪十二年(1887),赵二应会首之邀,出演《斩华雄》《古城会》《水淹七军》《单刀会》诸戏,然未数月,竟染疾而卒,时年仅50岁,迷信者皆谓赵二死因演此戏之故,从此梨园动色相戒,忌演此戏。 -
82019-10
[ 词条 ]血彩
秦腔在早期演出中为表现血腥、杀戳等惊险恐怖的舞台效果,用特技和专用道具表演出抽肠拽肚、断臂断手、穿胸刺腹等情节,当场出彩,以臻真实。1949年后,文化部将其列为舞台恐怖剧目明令禁演,传统血彩特技表演已失传。其特技道具包括带箭、抽肠拽肚、断臂断手、砍头菜刀、穿胸尖刀等。①带箭。血彩道具之一。颈部、臂部及腰部所带射中的箭矢。制作方法相同:将箭杆锯为两截,使两段箭杆分别固定在弓形铁丝的两端,演出时预先将此箭器置于隐密之处,对方发射箭矢,即借跌倒或转身之机,将箭器卡在应该射中的部位上,表示箭矢已射穿该处。若系头部中箭,演员则趁转身或跌倒的时机将箭杆插到中箭部位即可。戏中多以头部、眼部中箭者居多。②抽肠拽肚。血彩道具之一。先将羊肠或猪肠洗净染红晾干,上场前即压尽空气盘在腰带内,待演至受伤后,演员一边翻跌挣扎,一边暗将羊肠的一端含在口内且徐涂吹气,羊肠渐渐鼓胀,边吹边抽,演员且不断辗转翻?衮,呈现出肚破肠坠的惨像。秦腔《盘肠战》《插柳会》《乾坤鞘》《杀子报》等戏均有此特技。前一戏由演员本人抽吹假肠,后三戏则由行刑刽子手抽吹。1949年后禁废。③断臂断手。血彩道具之一。先做好断臂断手假形。上场前装好,表演断臂时即可断下。在露骨节处用鸡旦壳反扣,颇似于手臂所断之骨碴。如秦腔《王佐断臂》《拷吉平》和《串龙珠》等戏均有此表演。1949年后禁废。④砍头菜刀。血彩道具之一。演出中须备刀具两把,一把为武打刀,一把为效果刀,两把形色全同。效果刀用木板制成,刃口处刻一凹形,与头颅恰相嵌合。空腹,内注红水。打斗时先用武打刀,须砍头时巧妙换持效果刀,砍到对方头上,凹处与头相合,此时红水顺头淌下,恰似菜刀砍入头颅一般。1949年后禁废。⑤穿胸尖刀。血彩道具之一。先将刀(剑)截为两段,分别固定在弓形铁丝两端,作成效果尖刀(剑)。开打时先用道具尖刀(剑),待刺胸腹时,速换效果尖刀(剑)往胸腹上一卡,同时效果尖刀(剑)空腹中的红水流出,刀(剑)尖与刀(剑)把分别从被剌者的胸腹前后露出来,看似刀剑穿透了胸腹部。已禁废。 -
82019-10
[ 词条 ]道具
见砌末。 -
82019-10
[ 词条 ]田(德年)派
田(德年)派田德年创造的唱腔流派。田德年(1890-1979),秦腔演员。陕西西安市人。德胜班头科学生,工花脸,尤以大花擅胜驰名。辛亥革命前后,一直在西安献艺。1929年到甘肃,先后在兰州、武威、宁夏等地搭班演戏。1953年调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讲求行腔的旋律美,喉、鼻、脑音兼施,却又不显其重,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代表剧目甚多,如《铡美案》之包拯、《二进宫》之徐彦昭、《斩单童》之单童、《打金枝》之郭子仪等皆系他的成名之作。其道白键锵有力,字音浑厚沉雄。曾获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學演出大会荣誉奖状和演员一等奖。田(德年)派唱腔“田派”之唱,首先力避传统净腔极度夸张粗野,在力求吐字、放音壮伟气质的同时,努力克服嗓、喉过分挤压而导致音质的涩哑和拉毛。因此,他的音色比较纯净甘美、实大声洪,并富阳刚之气。唱《铡美案》“王朝传来马汉禀”[尖板],比周辅国洪亮许多,唱《二进宫》“五更三点月昏黄”[慢板],则较张建民深沉稳重许多。尽管这两句唱腔,均以“犟音”落腔,却由于他的发声比较自然、真率,加之“膛音”甚重(秦腔术语,指一种讲究厚实和胸音共鸣的音色),所以,让人听来全然不像周辅国那样专讲攻坚碰硬,也不像张建民那样有亮度而无厚度。最妙的是那段“陈千岁”,旋律简洁、大气沉稳,声调威厉而语势诚恳,丝毫不染俗味;《斩单童》一剧单童“我单童素不道为人之短”长达40多句的[双锤带板],他不仅能以顿挫讨俏,还能以气势赢人,唱得字重腔轻,干净利索,就像带着一股旋风,哗啦啦一气呵成。那气势、声色,可与裘盛戎所唱《锁五龙》相媲美。田德年、李应贞、马蓝鱼、李继祖演出剧照(戏曲研究院提供)田(德年)派发音特点 田德年的嗓音浑厚如钟,平时说话行酒令也如台上一般,瓮声瓮气,满口“花脸味”,唱起戏来更甚。本来秦腔花脸之唱,专讲攻坚碰硬的“犟音”“炸音”“喉阻音”三种声色,田德年的声嗓,却在这三种声色之外,又带着一种高亢挺拔的“龙音”和宽厚深沉的“膛音”。就是说他兼备音域高、音量大、音色厚美、音质坚韧等诸多优点。尤其他那别具一格的“膛音”,微沙微甜,耐人咀嚼,好听之致,形成自己独特的唱派,并获得“西北花脸第一”之誉。唱法上,喉、鼻、脑音三者兼而有之,却都均不显其重。他很善用“鼻音”讨俏和表情达意,“陈千岁”一段,从字韵上讲,本属女旦辙口“依其”韵,较难同鼻韵结合,他却十之八九均归于鼻窦,以此造成一种声出压众、敲山震虎的威慑之势。“你富贵”的“贵”字,吐出字音后,取用口型变换之法,将其开口音慢慢变成蒙唇捂音而很快归入“嗯”韵,再压嗓长拖八板,此音一出,让人不禁为之一震,把包拯执法如山、不徇私情的一身威严正气活现于观众面前,艺术感染力十分强烈。他所创演的这段[慢板]转[二六板]唱腔,已成为秦腔艺术宝库中的精品,在秦腔界可以说是“无净不学、无净不唱”了,无论专业演员还是业余好家,几乎无人不是先从学唱“田派”这段唱腔开始而步入花脸之门的,并将其作为衡量后进艺技高下的范本,足见“田派”唱腔艺技之高、影响之大。①犟音。田德年对犟音的运用也很有节制,全然不像李可易那样频繁,而是根据人物、身份和感情表现需要,当用处则用,不当用处则不去硬用,即便是用,也多在二音翻高调面之后,随即以小三度下跌归位于六,再稍延长,以求得音色的柔和。如《二进宫》“月昏黄”的“黄”、《铡美案》“糟糠妻”的“妻”等,皆以此法唱出。这也是他的唱腔略显柔韧的原因之一。②倚音。创腔方面,田德年也是多继承,对于传统成法一般不大轻易逾越,但在某些细微之处,也常有不少发挥创造。如“陈千岁”一段,从其旋律来看,尽都是横平竖直的腔儿,一经唱出,却又显得分外摇曳、委婉之致。原因在于他在那横平竖直之中,加进若干装饰性倚音。尽管这些倚音不过就像蜻蜓点水般地一挑即过,但对净腔来说,无疑起到了修饰的作用。《斩单童》之[紧双锤],依腔论,全都是字调化的平唱,急紧而又呆板,无旋律性可言;依声论,却又轻重缓急分明,元气淋漓,如闻切齿之声。凡此都是他在禀赋张寿全的声腔艺术基础上发挥改革的结果。田(德年)派代表剧目与传承 田派代表剧目主要有《铡美案》《二进宫》《斩单童》《打金枝》《抱琵琶》《甘露寺》《庆顶珠》等。田派传人中最著名者卫保善、陈天德等。卫保善(1941~2010)。秦腔一级演员。主工毛净。山西永济县人。12岁考入陕西省秦腔实验剧团学艺,1955年又进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训练班学习,毕业后留团。师承田德年、李可易等。扮相魁伟,表演大方。先后在40多本戏中担任角色。如《游西湖》《赵氏孤儿》《荆柯刺秦》《无底洞》《卧虎令》《千古一帝》,以及现代戏《祝福》《洪湖赤卫队》《智取威虎山》等。1985年以《千古一帝》之黑剑一角获部颁一等奖。曾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演员队队长、陕西省花脸研究会理事。 -
82019-10
[ 词条 ]头部化妆
秦腔人物造型的重要部分,是塑造角色头部形貌的重艺术。演员面部化妆后,便进入头部化妆。生行、净行、丑行的头部化妆比较简单,完成俊扮后,戴上网子提眉,勒水纱,最后按所扮角色戴上盔帽、挂上髯口,头部化妆就算基本完成。唯旦行发式、头饰及所戴银活较多,化妆也较复杂。化妆用具在秦腔的头部化妆中,用具多种多样。主要有帘子、羊尾巴、梢垫子、梢子、勒头带、黑头搭、水纱、线尾子、网子、鬓、改良鬓页、头搭、扁簪、纸花、巴巴等。帘子 秦腔旦角早期发面饰物。甘肃流行尤甚。将若干玻璃细管长短有序地半缀成人字形状,即为“帘子”。早期的甘肃秦腔旦角,不梳“大头”,仅用水纱将头遮罩或用手帕将头包之(俗称“羊尾巴”)。然后贴两页鬓的人字形鬓(后改贴一字鬓),戴上一只发髻,再将帘子罩在额上人字鬓前,正中插一“巴巴”和若干纸花,即算完成发面妆扮。羊尾巴 秦腔旦角早期勒头方式。甘肃流行尤甚。不梳“大头”,仅以水纱或手帕包头,即称“羊尾巴”。其上上髻、罩帘子、贴鬓、插花。而此时陕西旦角则只扎黑帕子插面牌(陕西称“面花子”),其形颇与后来小生装扮相近。勒头带 又称“提眉带”。秦腔旦角勒头用品之一。由长约200毫米的棉质黑带,居中缝上16毫米长、10毫米宽的一块白布做成。待额面化妆完毕,即可用它勒头、提眉。黑头搭 又称“青头面”。秦腔旦角勒头用品之一。包括线尾子、水纱、网子、梢垫子、梢子、帽辫子(京剧称“大发”)等。因其皆为黑色,故名。①线尾子。秦腔旦角勒头用品之一。丝线编成,形如马尾,故名。系于大头下面,拖在背后,充作假发的饰品。②水纱。秦腔旦角勒头用品之一。系宽约33毫米的黑色丝纱,其长度因角色装束不同而不等。凡扎“贞节结”者,水纱须稍长,多为330毫米左右,如秦腔青衣行中《赶宝座》之王宝钏、《三娘教子》之王春娥即用此。不扎“贞节结”者,多为130毫米左右便可。系时先将水纱蘸湿拉开,竖折成宽约8毫米的条状,贴在额心,然后沿耳际分向左右绕至脑后结牢,待纱内水分蒸发收缩,扎缚得更加紧固。③网子。秦腔旦角勒头用品之一。生、旦、净、丑各行角色皆用。化妆时,先勒网子,吊眉。④梢垫子。又称“发垫”。秦腔旦角化妆用品之一。用人发制成的髻,状如猪腰,长约15厘米许,为剧中旦角“大头”发式造型的基本用品。⑤梢子。又称“甩发”。秦腔生、旦行角色化妆用品之一。即角色头顶扎束的一络长发。分生角和旦角两种。生角梢子又分文生梢子和武生梢子。其根部有一6厘米长的把,固定在皮制圆盘底座之上;用时将底座插入王子中间的圆孔内扎束牢固。武生梢子尖端系齐头,长约66厘米;文生梢子尖端系尖头,长约60厘米。剧中当表现角色某种种痛苦挣扎情绪时,演员将梢子做各种花样的甩动,这种舞动梢子的技术叫“梢子功(京剧称“甩发功”)。女梢子(京剧称“大发”)则是一大股人发,根部扎成6厘米长的发把,但无皮制底座,长约37厘米,用时将发把扎在网子上便可,剧中也可做“甩梢子”表演。⑥帽辫子。又称“大发”。秦腔旦角传统发式。包括戴网子、贴片子、勒水纱、梳圆头、上头面等。鬓 又称“片子”。秦腔旦角勒头用品之一。用人发编结在丝弦之上做成。有大、小两种。大鬓(京剧称“大绺”)长33厘米,小鬓(京剧称“小绺”)长30厘米。每副含大鬓2页,小鬓7~9页。贴鬓属勒头的第二道工序,即在提眉之后进行。贴鬓程序为:先将鬓页置于榆皮刨花浆中充分浸透,再用竹篦梳理通顺,细致抿光,并将小鬓窝做小弯,均匀地贴于额面,最后在颊边腮的左右各贴一页大鬓,徐徐轻压,使其在下颌定位。其鬓式可分小窝鬓、人字鬓(即两页鬓)、一字鬓、扁桃鬓等多种。改良鬓页 秦腔旦角化妆用品之一。用人造革为材料,压印出人发纹理,代替传统人发鬓页。将“小窝鬓”串在松紧带上,使用时往额上一勒。即简便自然,又效果颇佳。扁簪 又称“大簪”。秦腔旦角勒头用品之一。状如梭子,长约10毫米,两头尖细(也有一头为小骨豆的),用银子或不镑钢打造制成。多在包大头的旦角发式中使用,起固定上头用件的作用,并为上梢垫和上梢子提供缚系线绳的生根处,以完成勒头工序。纸花 秦腔早期饰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前,秦腔旦角头饰花朵多为纸花,其后渐为绢花、续花、珠花等替代。但在神鬼戏中,仙佛神道人物扎在头、肩、颈部的花饰,仍沿用纸花,成为人物造型的一种手段。巴巴 又称“泡子”。秦腔旦角头上饰品之一。分银泡、水钻、点翠等类。银泡巴巴在剧中多用于贫苦妇女,如《赶坡》中王宝钏等青衣角色饰戴。化妆程序秦腔人物头部化妆较为复杂,主要程序有勒头、提眉、贴鬓、戴线尾子、扣网子、系水纱、别扁簪子、上梢子、上梢垫子、上头搭等。勒头 将勒头带中端置于额头正中发际之处,使白布短于头顶,盖严头发,将带子两端分从左右绕至脑后,交叉绕回额前。提眉 在京剧中称“吊眉”。左右两手各执带子一端向前拉直,沿耳际使带紧紧平贴住太阳穴表皮,然后徐徐上提,使眼梢向上移位,但须注意左右眼梢高低等同,再将带子在额上左右交叉绕后打一活结,待贴鬓完毕,解结前绕压牢鬓页后于脑后扎牢即成。贴鬓 先正中后左右,贴毕即解开提眉带活结,用其绕头压住鬓片系好。早期秦腔旦角由男性装扮,其发部化妆,仅包一黑色头帕,额上罩一玻璃管串成的“帘子即可。至清乾隆时,魏长生仓_假发,即梳水头贴鬓,才使男旦妆扮女性时在发部造型上更具美感。上梢子和梢垫子 将梢把插入网中口子,用线绳將其收紧,使之牢固。在其位置在脑后略下,中腰即扁簪位处,理出一根线尾子丝绳,环绕于两端,使牢。将子后一,盖于垫之上,再理出一根线尾子丝绳,环绕于左右簪尖,将梢子缠缚梢垫之上后,将稍尾分劈左右两股,在梢垫底端交叉兜住梢子垫,梢尖掖入垫下。上头搭 艺人总称其为“包大头”。又称“上头面”。秦腔旦角化妆程序之一,属发部化妆最后一道工序。其顺序为先上髻梁子,将上中下三枚“纂梁子”依次上于“梢垫”的上中下端;插孤独针,自上而下将其直插梢垫;插戴巴巴,在小窝鬓式的每一弯心处均插戴一,使其盖严弯心;戴蝴蝶(或顶花),位于头顶稍前;别左右耳挖子,位于左右耳郭上方,其后端与梁子贴紧;戴左右小蝙蝠,位于左右太阳穴上,使其刚好填充蝴蝶与左右耳挖子之空隙;插左右偏凤,位于左右鬓角插入;插鬓簪,于左右偏凤前各插一支;戴花,在头搭空隙之中插入绢花或续花,并呈美观图形。计有扎角、古装头、旗头、两头、头、头子、旦头、旦头、小头等。①扎角。秦腔旦角发式的一种。为剧中丫、小色用发。属大头分,之大同,只是在梢子反折处,有两个犄角,故称“扎角”。②古装头。秦腔旦角发式的一种。由大头发展而来。系梅兰芳所创,当年西安易俗社赴北平演出学得,渐成秦腔之发式。其装扮程序为提眉、贴鬓、帽辫子、勒水纱、扎辫根、上冠冠、上头搭。京剧称“髦髻”。上冠冠分正髻、偏髻:正髻有两辫、三辫之分,以及高、圆、扁等形;偏髻则有飞天髻、美人髻、四喜髻、二龙戏珠、单凤朝阳、麻花髻等式。③老旦头。秦腔头部化妆的一种。按角色身份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是雍容华贵的贵妇,如《岳母刺字》中的岳母,贴黪鬓,系勒子、系缠缓,安老旦綦,插包头连,戴耳环;若系贫穷老旦,则安白发鬏,两绺白鬓发分垂两耳前,再扣上白网子,系勒子和蓝印花布条,两绺白鬓发往上搓乱。④彩旦头。秦腔头部化妆的一种。戴大头,贴两页鬓,不加刘海,插素绢花;媒旦、妖旦则戴花额,但不贴鬓,后脑梳一小发髻,或梳大梁子,用铁丝架将人发用彩色头绳扎成朝天撅的蝎尾巴或棒槌状,双鬓贴红膏药,有的戴红辣椒,或用棉花、红纸制作成形似红鞭炮的耳坠,也有头上装一牛角或羊角的。若系狱中禁婆,还要插一朵野花。⑤小丑头。秦腔头部化妆的一种。小丑多剃光头,仅一绺头发扎一独角小辫,也可将现成小辫粘在头上,再戴上粘帽压住。一般小丑辫子在头顶,老丑在脑后,辫尾略上翘。如《起解》中崇公道的小辫。 -
82019-10
[ 词条 ]唱段
板式变化体唱腔音乐的结构单位。一般指能够完整表达一定思想和情绪,音乐结构叶相对完整的一个唱腔段落。如一段唱腔,既称为一段唱,也可称为一个唱段。唱段的规模有大有小,有长有短。但必须具有完整的起板和落板程式,能够给人完满的感觉,从结构到内容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也指曲牌联缀体唱腔,不论联套的曲牌唱调多少,只要能够完整表达一定的思想和情绪,音乐结构也相对完整的唱腔段落,也可称作唱段。唱段术语表名称 释义腔段 有两个含义。①板式变化体唱腔音乐的结构单位。秦腔剧种的唱腔音乐作为板式变化体的音乐体制,必然由上、下句组成,一个上、下句就是一个基本单元,对唱词来说,即是一个词段,对唱调来说,则是一个乐段,二者结合便构成一个腔段。秦腔的一段唱腔,不论规模长短大小,不论联套的板式多少,均由这样的若干腔段组合而成。②曲牌联缀体唱腔,由众多不同结构的曲牌联套组成,一个曲牌也就是一个腔段。腔段对戏曲唱腔来说,只是构成唱段的一个基本单元。腔句 有两个含义。①板式变化体唱腔音乐的结构单位。即一句唱腔的泛称。秦腔剧种的唱腔音乐,作为板式变化体的音乐体制。必然由上、下句组成,对唱词来说,一个上句或者一个下句,就是一个词句,对唱调来说,一个上句或者说一个下句,则是一个乐句,二者结合便构成一个腔句。通常将唱腔的上句,称为上句腔,将唱腔的下句,则称为下句腔。这个上句腔或下句腔,即是一个腔句。②曲牌联缀体唱腔,任何曲牌中的某句唱腔,都是一个腔句。腔句对戏曲唱腔来说,是构成唱段的一个最小单位。腔节 有两个含义。①或称音节。对唱调来说,一个腔节便是一个乐逗,或者说是一个乐节。但由于秦腔各类板式的曲体结构不同,划分腔节的规律也就不同。比如它的[慢板],通常被划为四个腔节,[尖板][带板]则被划为三个腔节,[慢二六板][带板][二导板]又被划为两个腔节,而[紧二六板][紧双锤][滚板],尤其[叮板二六]和[叮板双锤]则干脆不分腔节。也由此生出头腔、二腔、三腔乃至四腔等多种称谓。这种称谓中的任何一腔都可视为一个腔节。②曲牌联缀体唱腔中,某句唱腔中的某个乐汇,同样具有腔节的意义。上句腔 唱腔句子的名称。与下句腔相对。①秦腔的唱腔音乐,作为板式变化体的结构体制,必由上、下两个腔句组成。对一段唱腔来说,不论其长短,其第一、三、五等奇数腔句,均称为上句腔。秦腔上句腔的落音比较自由,欢音上句腔可落于1、2、3、5、6诸音,偶尔也可落于7音,苦音上句腔则多落于1、2、4、5、7诸音。以此形成不稳定终止,促成唱腔音乐的不断发展。②曲牌联缀体唱腔中,仅限于上下句体的曲牌可用。下句腔 唱腔句子的名称。与上句腔相对。①秦腔的唱腔音乐,作为板式变化体的结构体制,必由上、下两个腔句组成。对一段唱腔来说,不论其长短,其第二、四、六等偶数腔句,均称为下句腔。秦腔下句腔的落音,不论欢音还是苦音,也不论其板式如何,要求必须落于主音5,以呈示其调性和作为一个腔段的完满性。令属于宫调式的欢音下句腔,同样如此,只不过当其进入全段结束的落板句时,才取用其主音1为其落音方明确调性。②曲牌联缀体唱腔中,仅限于上下句体的曲牌可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