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4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老树红花》
戏曲评论集。田滨著。1992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全书309页,23万余字。收入作者自1952年以来散见于报刊的戏曲评论文章30篇。从舞台表演、人物专访、名家轶闻到秦腔流派,以及对艺术程式的美学探讨均有涉及。对电视文艺的基本特质也做了一定的分析研究,并刊有电视片《老树红花》《艺海情深》等4个台本。书前有苟良做“序",书后有作者“后记”。 -
82019-10
[ 词条 ]会宁县陇西川戏楼
甘肃古戏楼。位于会宁县杨集乡西川村。戏楼中梁烙印“明洪武二年”字样。1920年因地震毁塌,又原样复修。砖木结构,十字歇山顶式起脊凹角,飞檐斗拱,出阁架斗,各角向上微翘。高14米,宽7.5米,深8米。用20根立柱,36根横梁,82根红松椽构成前台后室。前台为楼阁式,后室为人字梁形,中间用木板分隔。前台面积18平方米,两侧各有小门通向化妆室。台两侧两侧有栏杆护围,为文武场演奏区,台高3.8米,宽7.5米,深3米,台顶挂“陇镇雅观”刻制木匾一幅。台两侧有对联,左联:“文成武就金榜题名虚富贵”,右联男婚女配洞房花烛假姻缘”。每逢庙会和节庆,当地自乐班和外地化俗社、葫芦社、文化社、关娃班、民乐社等班社均在此演出。 -
82019-10
[ 词条 ]唢呐曲牌
亦称唢呐牌子、吹打曲牌、吹打乐。主要用于秦腔传统戏中祭奠、练兵、行兵、排宴、饮酒、坐帐、出巡、打扫、降香、坐洞、行云、比武、行船、点将等重大场面,并在锣鼓伴奏下吹奏的器乐曲。用大唢呐吹奏的称唢呐曲牌,用小唢呐吹奏的称唢呐曲牌或海笛曲牌。大部分有欢、苦音之分。有些曲牌曲调虽相同,快吹和慢吹则分别表现出欢乐与悲伤两种不同的情形。秦腔《双罗衫》中[永寿庵],吹奏速度缓慢,用于灵堂表现凄凉情景;《棒打无情郎》中同一首[永寿庵],吹奏速度加快,则表现出金玉奴与莫稽花堂成婚的喜庆。秦腔唢呐曲牌通常用两只唢呐吹奏,暴鼓、牙子击节,大铜器伴奏。常用的调式有正调,筒音作1;凡调,筒音作5;小工调,筒音作4。唢呐曲牌多用于神道人物行云、坐洞等场面,如[庵僧曲][一里和风][万天钟][指贤塔][刮地风]等。唢呐曲牌源流秦腔唢呐曲牌大致源于古代传统曲牌、古代军乐衍变,以及吸收关中民间吹打、通用地方剧种曲牌而来。由古代传统曲牌衍变而来的曲牌很多,如见于西凉大曲的有[甘州歌][六么令][普天乐]等,见于唐宋词调的有[驻马亭][江儿水][画眉序][玉芙蓉][黄龙滚][下小楼][刮地风][将军令][小开门]等,见于宋金诸宫调的有[柳青娘][石榴花][一枝花][龙水吟]等,见于元杂剧的有[朝天子][收江南][红绣鞋][雁儿落][点绛唇][哪吒令][节节高]等,见于明清时调的有[滴溜子][步步娇][排歌][碟子翻][哭皇天][山坡羊][赏宫花][圆令好][粉蝶儿],借移昆曲的有[夺魁][锦番开][三眼腔][十板头][堆花点将][大红袍][封相][全福][散云仙][封王][万天钟]等。吸收关中民间吹打而来的有[绣荷包][采桑][钉缸][西番赞][哭长城][挖菜头]等,和其他地方剧种通用的有[水龙吟](京剧的[大开门])[马队](昆曲的[朝天子])[三眼腔](昆曲名[三腔])[唢呐皮](昆曲名[哭批])等。源自古代军乐的有[番王令][五句点将][走马点将][女点将][毛点将]等。这些曲牌进入秦腔后,都经过剧种化和戏剧化改造,并与原曲显现出较大差别。唢呐曲牌类型秦腔唢呐曲牌按其基本特性、用场和感情表现大致可分为祭奠哭泣、坐帐登殿、练兵起兵、饮宴庆功、比武点将、坐洞行云、迎宾接旨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多种曲牌,这些曲牌还可根据需要,做出“摘段”和“换头”等不同处理,即摘取一首曲牌的某一部分,通常摘取后半段或者前半段。如[滴溜]曲牌便有前半段和后半段之分;[尾声]也被分为[前尾声]和[后尾声];后半段也称“含头”,如[紧起含头][朝天子合头];有的曲牌,正曲不变,只换曲头,如[流水空场],因起腔头的多样变化,便有了3种不同曲头的[慢空场]及[流水空场][尺六空场]。祭奠哭泣曲牌 用于灵堂祭奠悲痛哭泣场面的唢呐曲牌,主要有[钉子钉][摆马枪][王昭君][祭沙][闹元宵][正调大开门][商调大开门][小宫调小开门][正调柳青娘][凡调柳青娘][梅调柳青娘][小工调柳青娘][西番赞][三难女][千里独行][钻天哨][张良归山][刮地风][鬼推磨][正调马道仁][凡调马道仁][雪花飘带黑驴赶脚][梳妆台][小放牛][绣荷包][唢呐皮]等。坐帐登殿曲牌 用于天子坐帐登殿吹奏的唢呐曲牌,主要有[男朝天子][女朝天子][水龙吟][番王令][一枝花][贼娃朝天子][十三铰子]等。练兵起兵曲牌 用于练兵起兵和军队列队过场吹奏的唢呐曲牌有[背番子][神童歌][驻马亭][红绣鞋][佛祠][将军令][乌马江儿水][石植花][洞兰玉][玉芙蓉][锦宴开][蜜番序][朝阳歌][北庆阳会][东步步娇][鸡翎][普天乐][大刀长引[排歌][动銮舆]等。饮宴庆功曲牌 用于摆宴饮酒庆功吹奏的唢呐曲牌,主要有[寿筵开][正调抱妆台][凡调抱妆台][商调抱妆台][画眉序][元令好][本序][江儿水][番坡燥][哭皇天][北调]等。比武点将曲牌 用于比武点将和烘托战斗场面吹奏的唢呐曲牌,主要有[黄龙滚][夏小乐][碟子翻][斗鸡背][马队][耍孩儿][压一拍][收江南][节节高][萧萧令][柱子乐][女点将][毛点将][五句点将][正点将][走马点将][新水令][八句粉蝶][八句新水令]等。坐洞行云曲牌 神道人物修禅坐洞驾雾行云时吹奏的唢呐曲牌,主要有[哪吒令][功曹令][赏宫花][连云起驾][菩萨台]以及由唢呐吹奏的[指贤塔][庵僧曲][喜滋滋][一里和风][光闪闪][羡招娜][万天钟][刮地风][五张条子][段得词]和[大赐福]套曲、[富贵长春]套曲曲牌等。迎宾接旨曲牌 用于行路迎宾送客接驾接旨吹奏的唢呐曲牌,主要有[排歌][中军令][状元令][勒马令][锁南枝][风入松][甘州歌][出追][添丁叙][两锤半][贼娃朝天子][和尚令][慢空场][流水空场][尺六空场]等。其他场面曲牌用于秦腔中表现打扫行船降番画押写信观表修书以及零碎场面时吹奏的唢呐曲牌有[队伍歌][正调水龙吟][行船歌][三眼腔][正调唢呐皮][凡调唢呐皮][雁儿落][相龙牙][红绣鞋][王子观表][王子拆书]以及[巧相逢][七句半][庭前议][采桑][气炸雄威][尾声][前尾声][后尾声][全尾声]等。 -
82019-10
[ 词条 ]踩跷
秦腔旦角表演特技。跷子是木制脚垫,尖而小,约三寸长,外面套绣花小鞋。演员只能用两个脚趾穿假鞋,而且要将鞋绑在脚趾上,称为扎跷。扎跷之后,演员只能凭两个脚的脚趾行走,脚跟高高提起,扎跷演员则始终都得用二趾着地。戏演完后方可解跷休息。在表演中,不仅要求模仿三寸金莲的步子和形态,还要有特地为扎跷设计的高难动作,如踩跷走凳、踩跷过桌、踩跷踢石子等,沿低上高,蹦跳不止,方能显出演员的踩跷技巧来。清乾隆时,秦腔旦角魏长生在北京演出后“名动京师”,踩跷之此推广到其他剧种。继魏长生之后,表演踩跷著名者有陈银官、陈雨农、朱怡堂等。《药毒武大郎》中潘金莲即有此特技表演。 -
82019-10
[ 词条 ]场面
秦腔乐队的总称。秦腔乐队由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两部分组成。由于它们的音响效果和表现性质不同,实际使用上也就有了各自不同的侧重,分为文场和武场。管弦乐器最擅长于伴奏唱腔和演奏各种曲牌,故伴奏以唱为主的文戏,习惯称之为“文场”;打击乐器虽不能奏出旋律,却能够奏出强烈的节奏和炽烈的声响,所以,烘托和渲染以做、打为主的武戏场面,习惯称之“武场”。台口左右两侧,不退场也不慌场,当其伴奏和演出时,文场和武场分坐台口左右两侧,不退场也不换场,故当其伴奏和演出时,文场和武场分台口左右两侧,不退场也不换场,故通称其为“场面。从事劃腔半奏的乐师被称为“场面上人”。秦腔文场以演奏旋律为特点,武场以炽烈的节奏音响为表现形式,两者对比,若说武场如人体心脏的跳动,文场则就像血液的流淌,一个给这种流淌以节律,一个又给这种跳动以活力,两者相辅相承,互促互补,共同给秦腔艺术以生命。武场 秦腔的武场由板鼓、暴鼓、堂鼓、战鼓、牙子、梆子和小锣、大锣、铙钹、铰子等乐器组成。演奏鼓板的鼓师是整个舞台演出的总指挥,鼓师凭手下的“底锤”和手势来统筹全局,不仅要通过击奏各种不同的“锣鼓点子”,来配合演员的身段表演,营造出舞台的戏剧气氛和引出文场进入演奏,还要把各种表演程式、人物关系组织归纳在统一的章法之内,在它的引领下,武场打击乐贯穿全剧始终,渗透在每个身段、唱腔、念白和舞台表演之中并带动全局,故有人把武场称为舞台的神经,又把鼓师称作武场的主心骨。著名鼓师有周坛、吕侃娃(偏头)、朱宝曱(圆圆子)、杨觉民、荆永福、王平蕃、侯应西、刘发祥(常娃)、于海如、索成寿、王满民(疙瘩娃)、栗怀印等。武场打击乐所演奏的锣鼓点子,都是特定的一种锣鼓谱式,它的结构与所使用的乐器、打法和节奏都有一定关系,而且还各有专名,如[拥锤][列锤][金钱花][一串铃][五锤][七锤][倒八锤][擂锤][磨锤]等。每个锣鼓点子又各有自己的用场,在戏里,可按剧情发展的需要加以衔接变化,配合各种表演。秦腔的锣鼓点子丰富,包括开场锣鼓、板头锣鼓和动作锣鼓三种用场。①开场锣鼓。用来表示戏曲开幕的锣鼓点子,有表演序曲之意,还能营造红火炽烈的舞台气氛,以招徕观众,引出正戏。如秦腔中的[湖广锣][暴落锤][十样景][南瓜蔓][串子][闹元宵]等。这些开场锣鼓,都是由众多不同的锣鼓点子联套组成,曲体长大,差不多都在二十几分钟以上。1949年以后,秦腔演出转入剧院,开场锣鼓已很少再用,一般改以简洁的[拥锤]或[列锤]代之。②动作锣鼓。用来配合角色上下场、身段、台步、白口、武打等动作表演的锣鼓点子。鼓师根据角色的身份、年龄、性别、性格、情绪以及所处的戏剧环境、戏剧气氛等选择适合的锣鼓点子给予配合渲。如年轻活泼的丫鬟小旦上场,就多用较为轻快的手锣击奏[一串铃]送上;如果是老旦老生出场,则用[小豹子头][滚头子]锣经;较有身份的诸如帝王将相角色出场,大都用大锣、铙钹引出,而且还要敲击出声势,使他们上场就能够让观众了解他们非同一般的身份和气度;若像张飞、李逵、荆轲一类二花脸角色出场,锣鼓需要打得火爆炽烈,甚至还要带些战斗气氛,以此体现出他们刚烈勇猛的个性特征和非同一般的威仪;丑行角色上场,一般仅用板、手锣、铰子打出,锣鼓点子要带一点滑稽情趣。③板头锣鼓。即套在各种唱腔板头之前的击乐部分。有渲染舞台气氛,配合人物起唱之前的身段表演,明确将要演唱的唱腔板式、腔速、调门,引出板头弦乐过门和帮助演员酝酿演唱情绪等作用。板头锣鼓虽是一种程式化的音乐,却有着非常严密的科学布局。首先它可以把将要进入演唱的唱腔的板式、速度、情绪、气氛等,给琴师、演员和观众准确地提示出来,还要为唱腔击节定眼和随腔伴奏,如果没有以鼓板带动击乐,以击乐带动弦乐,再由弦乐带出演员进入演唱这一科学的章法布局,舞台节奏就会失控,演出也将陷入混乱。文场 秦腔文场由板胡、秦二胡、二胡、中音二胡、大提琴、琵琶、月琴、阮、扬琴、三弦、笛子、笙、唢呐等乐器,以板胡为领衔主奏。文场以演奏旋律为主,同武场炽烈的节奏形成线与点的文场胡主奏乐器衔和他弦管乐器伴奏唱腔或者演奏曲牌,给秦腔以活力。主奏板胡的琴师,被称为“文场一把手”,其领衔作用主要体现在包腔、转板、变腔和演奏曲牌四个方面。演奏板胡的著名琴师有刘发祥、荆生彦、张志珍、李智中、王东生、黄国璋、杨天基、王兴武、焦志敏等。秦腔琴师同时还扮演着创腔者的角色,其中琴师荆生彦和其兄荆永福,为李正敏伴奏多年,对“敏腔”的形成立下汗马功劳;王东生还对秦腔伴奏过门进行了改革和统一。目前秦腔尖板、滚板等板头过门,也是他创造和统一起来的。①包腔。文场伴奏唱腔时,不仅须与演员的行腔、放音、口法、润腔、感情的处理达到严丝合缝,还要为演员巧妙地补上无法唱出的音来,行话将这种巧补称为“巧偷妙补”。这两点,主奏的领衔作用至为关键,只有主奏包音准确无误,其他乐器才能自然跟随而上,并给演员以提携,给演唱以增色。当年秦腔著名琴师王东生为著名的秦腔丑角演员阎振俗伴奏,大凡阎振俗唱不上去的高音,阎“巧偷”而王“妙补”,唱与伴交相生辉,阎王珠联璧合,行内传为佳话。②转板。秦腔的唱腔,由多种板式联套组合而成,当从一种板式转入另一种板式时,琴师就要通过眼神、弓根、琴头的晃动等方式给全乐队的演奏员以暗示,并从节奏、速度、力度上提前给予铺垫,使文场队员顺畅自然地转入新的板式或曲牌,这就叫转板。③变腔。即在一段或者一句唱腔之内有欢音、苦音的转换。琴师的暗示与引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琴师对唱腔中的变腔心中无数或不太主动,其他文场队员又没有思想准备,必然导致整个唱腔音乐调性的舛乱,演员也就无法继续进行演唱。④演奏曲牌。文场乐队除伴奏唱腔,还承担演奏丝弦曲牌的任务。单就秦腔而言,其所拥有的丝弦曲牌数目粗计也在五六十支以上,每支曲牌相对独立,各有专名,并有欢苦音之分。欢音类的曲牌有[大开门][小开门][普庵咒][点花开][梳妆台][小桃红][钻烟筒]等;苦音类的丝弦曲牌有[永寿庵][杀妲己][柳青娘][纺棉花]]张良归山][十月花]等。这些曲牌腔速有快、中、慢三体,且常以暴鼓、牙子、水子击节用于配合打扫、摆宴、做活、更衣、梳妆、庆贺、祭奠、思索、拜堂、奉琴、开门、关门、相会、行路、书写以及对话、舞蹈等。尤其秦腔的唢呐曲牌,其数量、表现力,都比丝弦曲牌要丰富,仅周坛先生传谱就达150余支。秦腔演出中凡升帐、狩猎、迎送、出阵、点将、设宴等戏剧场面,总少不了唢呐曲牌的烘托渲染。秦腔乐器 秦腔乐器分管弦乐器(俗称“丝竹”“弦索”)和打击乐器(俗称“锣鼓”“铜器”“家伙”)。民国初,秦腔乐队设置最少九人,分掌文、武场面所用乐器并演出伴奏。武场面四人,其中鼓板一人,钩镑、梆子一人,铙钹、铰子一人,小锣一人。演出时,居于上场门台口一侧,鼓板居中,小镑居左,铙钹居右,钩镑居后。文场面五人,其中二股弦一人,板胡一人,京胡一人,月琴一人,笛子一人。最早二股弦坐于后台中间屏风处,板胡、京胡居于下场门台口一侧,笛子、月琴在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板胡代替了主奏的二股弦并位居下场门台侧首席,二胡代替了二股弦的京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秦腔乐队无论乐器建制、伴奏形式及其规模,都有了更大的改进和发展。乐队改革 清末民国初,秦腔乐队虽分文、武两个场面,但乐器配置极其简陋。其中文场以二股弦为主奏,另有胡琴、大三弦、梆笛及闷胡子(低胡)等;武场有鼓板、梆子、铙钹、手锣、大锣、疙瘩锣等,另有马锣、云锣等特色铜器;牛角鳖、马号(三节号)亦属武场,但由检场兼吹。早期秦腔乐队编制人员少,一位乐师不能只工一行,每人都必须通晓数种乐器。拉二股弦的兼呐、笛子和弹二弦,拉闷胡子的还要掌握文场面上的各种乐器;敲板鼓的演奏唢呐、海笛,打铙钹的兼敲手锣,敲梆子的兼敲大鼓、马锣、云锣、堂鼓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琴师荆生彦变文场主奏为板胡,后经王东生改良,增强了板胡雄劲音色和音响共鸣。1949年后又逐渐引进西洋乐器,传统闷胡子代,进胡秦胡、中胡、二胡、扬琴、琵琶、阮、笙等民族乐器。七十年代,受样板戏影响,秦腔一度打破传统文、武场面分坐制,建立中西乐队混合编制;九十年代虽又恢复文、武分坐,但在乐器配置上,不仅讲求音色布局的科学性和声部间的平衡关系,还通过专业配器技法,大大增强了文、武场面的音色音响的丰满度和效果,使文武场面由单纯的伴奏直接参与戏剧创作和人物形象的刻画。 -
82019-10
[ 词条 ]兰州府城隍庙戏楼
甘肃古戏楼。位于兰州市张掖路城隍庙内。该庙始建于金代章宗七年(1197),元、明、清数代重修。戏楼为清乾隆三年(1738)由省府官绅捐资重修。坐南向北,面对享殿。四柱亭式木质结构;台高5米,宽9米,深9米,总高15米。重檐歇山,琉璃盖瓦,台沿三周圏矮木栏杆,上下场门连接后台走廊,与东西两侧钟鼓楼贯通,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戏台有对联两副,一联为刘果斋所撰,上联:“曾见那大奸雄大豪杰善未必福恶未必凶看了它使我低头叹报应分明并非天道”;下联:“若是那真孝子真忠臣听之可歌思之可泣演得我替他坠泪知神灵感格不外人情”。另一联为佚名者所撰,上联,演古人事迹忠自忠奸自奸做出来真是庐山面目”;下联指天下迷途赏者赏罚者罚猛省处恍临屋漏神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毁于大火。九十年代由兰州秦腔好家集资在原址重修露天舞台。兰州市秦剧团张兰秦演出《铡美案》剧照(王正强提供) -
82019-10
[ 词条 ]《秦腔板胡简明教材》
秦腔板胡演奏教材。杨天基、王兴武编著,杨天基执笔。1981年10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含9部分,从板胡乐器的发展、构造、定弦、定调到演奏技巧、方法乃至姿势、弓法、指法、力度、换把、要领等各个方面均有详尽阐述。以秦腔常用板式、过门、彩腔、曲牌等编成各有技巧侧重的练习曲,供初学者练习学用。 -
82019-10
[ 词条 ]耍牙
又称“耍撩牙”。秦腔表演特技。鬼怪神戏中常用。将预先含在口内的两颗或四颗猪骨或木质虎牙,在亮相时吐出口角,时而上翅,时而下弯,时而左右摆动的表演技巧。表演功力有舌功、唇功、面颊功、牙床功四种。舌功为以舌尖调配牙齿在嘴中的排列和动作形状;唇功为协助舌尖送出拉回或左右调换牙齿,并控制口水流出;面颊功除对牙齿起控制作用外,还配合舌、唇使牙上、下移动;牙床功协助舌、唇、颊使牙齿进行各种移位变化。耍僚牙的技巧有拨功、调功和控制功。拨功即用舌尖拨动牙齿表演,做到快、准、好;调功即在口内随意调换牙齿位置的功夫;控制功即当舌、唇将牙齿位置移动表演时,使其在口内控制辱像长出来一样,这样撩牙才可在口中运用自如,表现出各种式样和情绪,达到较好的艺术表演效果。耍僚牙花样繁多,“饶舌齿”“平插齿”“双贴颔”“羊角齿”“双钩舌”等,皆系常用技法。饶舌齿多用于鬼蜮大笑之时。其表演方法为:把撩牙置于口中,用舌、两颊将牙尖左右拨开,再用舌尖将牙根挤至上牙床后,即以颊部将其控制。要求舌头伸收自如并可快速弹动。秦腔《钟馗嫁妹》中小鬼嬉闹时,耍牙有此特技。指目齿多用于鬼蜮悲痛之时。其表演方法为:先放松上颊部,用上嘴唇和两嘴角把牙根送出,使上下牙齿轻轻咬住牙根,并将牙送到两嘴角下,在嘴唇和牙床的配含和控制下,下嘴唇紧扣僚牙根使其双牙尖直直刺向双目,然后咧嘴龇牙。秦腔《判阴曹》中饿鬼,有此耍牙特技。单错齿多用于鬼蜮得意忘形之时。表演方法为:两嘴角和上下嘴唇先把僚牙吞人口中,再用舌尖将其上下拨开,并通过上下两唇与牙床控制,使其僚牙做上下交错的连续表演。秦腔《钟馗嫁妹》之小鬼,抬着钟馗巡视人间鬼迹途中,有此耍牙特技。平插齿用于鬼蜮怔愣发呆之时。表演方法为:先用左右嘴角将撩牙根送人口腔,再用舌尖轻轻顶住,上下牙齿咬住僚牙根部,使僚牙呈平行状,然后推到嘴角,蒙唇咧嘴,双目圆睁,僚牙两尖分别向左、右方向指去。秦腔《麒麟山》之鬼面杨池,有此耍牙特技表演。羊角齿多用于鬼判极度愤恨之时。表演方法为:用上两颊部和舌、唇直接把撩牙根挤至下两颊部和牙床间控制,使两只撩牙在口里呈羊角状,然后龇露本牙,蛀牙切齿,示以愤怒。秦腔《王魁负义》之判官,在审讯王魁阴魂时,做此表演特技。象牙齿多用于鬼判情绪平和安闲之时。表演方法为:用两嘴角和上两颊将僚牙根送人舌部,通过舌尖拨正僚牙尖,再从嘴唇与两嘴角蹦出,将撩牙根挤送至两颊与牙床间控制,使其在口中呈象牙状。口可大张,舌可伸出,也可舔刷僚牙并弹舌。秦腔《淤泥河》之盖苏文,有此表演。双钩舌多用于鬼判狂笑之时。表演方法为:先用上下唇、上下牙将撩牙根拨正,牙尖朝下,同时用舌将僚牙根挤送于上嘴唇与牙床间控制。口可大张,舌亦可左右伸曲,使撩牙尖呈双钩状,并拨动撩牙进行表演,同时还可发出声响,秦腔《八件衣》之判官公堂狂笑时,即有此樹支表演。双贴颌多用于表现鬼蜮惊恐、害怕之时。表演方法为:先将撩牙置于口中,再用两颊送到舌部,舌尖拨开僚牙尖,分别送到左右嘴角及上颊部与牙床间控制,并使两只僚牙紧贴颔部,咧嘴进行耍牙表演。秦腔《金琬钗》之金童,有此特技表演。倒燕翅多用于表现鬼蜮凝神沉思之时。表演方法为:两颊、两唇及两嘴角先将僚牙根送至舌部,再用舌尖将僚牙推至下嘴唇与牙床间,使舌尖将僚牙根用力顶至下嘴唇控制。僚牙可随着嘴唇、小颔、舌尖做上下懦动展开表演。秦腔《判阴曹》之判官,有此特技表演。双飞燕多用于鬼判出场亮相之时。表演方法为:亮相前把两只大僚牙按并牙式控制好,再将两只小僚牙按相反“并牙式”放人口中,然后两撩牙再双双调换方向进行表演。但此技不宜开口唱、白。秦腔《大上吊》之判官出场亮相,即有此特技表演。另有身段表演功,亦名“双飞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