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1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雷大坪
雷大坪(生卒年不详)清光绪年间秦腔演员。本工须生,后工老生。原籍陕西周至,后迁居眉县。清光绪初年,将周至腔、礼泉腔融合,创造出西府腔。为眉县“华庆班”领班和台柱,人称“雷班长”。后在“永顺班”搭班。以饰演孔明、关羽、李白、岳飞之类角色最为拿手,尤其演《赵德胜带箭》之赵德胜一角最享盛名。一生最擅于唱功,其“发音出自丹田,唱纯天罡音,端起端落,声如金石”,被誉为“绝调”。在陕西西府和甘肃陇东颇负盛名。 -
82019-10
[ 词条 ]灯彩
秦腔舞台灯光照明和电光造型的总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农村秦腔戏班演出夜戏,台口悬挂两盏清油碗,点燃浸在油碗中的棉花捻子充作照明。四十年代以后,逐渐被汽灯所代替。最早使用汽灯照明的是西安易俗社,约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夜晚演出,台口悬挂三盏汽灯,每盏800支光,开秦腔汽灯照明之先河。汽灯的普及是在四十年代后期,有的戏班演出《杀子报》、全本《铁莲花》等凡有大卸八块之类凶杀情节戏时,为增强恐怖阴森气氛,在汽灯上蒙以色纸,又形成色光照明效果。1933年,易俗社又率先启用电灯照明。随着电业的发展和舞台制景的使用,又出现机关布景光布。1947,上海布景师陶渠在西安成立光武布景公司,随后朱进财创立新时布景公司,继之又有倪冰生、管芙英兄弟合办花宫布景社,都经营机关布景与电光布景的绘制与出租。同年易俗社在《韩宝英》的演出中,首次使用了机关布景与电光布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剧场、剧团不只照明普遍使用电源,也出现了聚光灯、云灯等舞台灯具,1958年前后,各剧团陆续配备了电阻节光器、自耦变压器,还采用拨丁或分级闸刀控制。六十年代中叶,2000瓦反射型聚灯泡基本代替了聚光灯泡和云灯泡,西安各秦腔团普遍有了舞台幻灯机,并经改装研制成双头、三头投景幻灯机,投射出如跑云、失火、大海、雷电、太阳、月亮、爆炸、飞机、海鸥等特技效果。七十年代,卤素光用,云灯代了云灯。八十年代以后,舞台灯具不仅实现了数字化、计算机自动控制,舞台灯光还成为一门学问,还带动起舞台灯光设计专业队伍的形成。 -
82019-10
[ 词条 ]银福子
银福子(生卒年不详)清末秦腔演员。工须生。原名李银福。陕西户县人。清光绪年间,因擅演道袍、纱帽戏而在金盛班成名。其声如铜钟,开口音阔韵足,字正腔圆,论其唱工,断可言其为当时秦中须生之冠。尤以《金沙滩》《湘江会》《辕门斩子》《四郎探母》《祭灯》《观星》《斩韩信》《调寇》等剧目最为拿手。王绍猷以诗赞曰:“太华孤峰,风月无边,朝阳鸣凤,声闻于天。”唯其不足者,身材短小,不宜靠甲。 -
82019-10
[ 词条 ]润润子
见张(润润子)派。 -
82019-10
[ 词条 ]三元官
见李(三元官)派。 -
82019-10
[ 词条 ]背旦
又称“张公背婆”。秦腔演出中特技用品的一种。表演装扮之一。用于秦腔《双明珠》一剧。即利用扎判假形一人扮演两个角色。假形的做法是:用竹子扎成胸廓架子,张公的头形由颈伸出。胸廓架子上套上道袍,两只空袖弯道演员身后固定,恰似搂住背在背上的张婆。腰间扎上用竹梢子做好的半圆形下身和双腿(亦可用小棉被卷成筒状,缚在演员后腰之上)。穿上彩裤,系上彩鞋扮成张婆。演员本人的真手,则一手搭在张公假形的肩上,一手暗从袖中抽出,并伸入张公假胸廓内,握住张公头形柄,操纵头形根据需要俯仰转动。余下的一袖则由张公假形肩上搭至其胸前固定。旦角演员手执木偶老头头具,下半身穿老头服饰,黑裤白袜双梁鞋,扮成张公双腿,走老生身架,上半身为旦角装扮,以女旦身段表演,边唱边表演,随时拨弄老头偶形,使其转头、眨眼,与之交流,一旦扮演二角,形成“张公背婆”形象。 -
82019-10
[ 词条 ]阎(振俗)派
阎振俗创造的丑行流派。形成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阎振俗(1918-1990),陕西秦腔演员,工丑。陕西西安市人。1930年考入陕西易俗社,青年时因嗓音中塌,由须生改习丑行。师承高天喜。先后在景化社、培风社、正义社、猛进剧团演戏,后调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他的丑角表演深沉含蓄,唱腔风趣有味,也善于刻画人物和展示身份,并擅演彩旦。代表剧目有《十五贯》《连升三级》《炼印》《杨三小》《打砂锅》等。尤以《杨三小》一剧享名。虽宗乃师汤涤俗法乳,却能根据自身条件,另辟蹊径,既不墨守成规,又善博采群尖。尤其晋福长绕口令快板念白之技巧,对其影响甚大,结果反倒促成以念做见长的独特一派,并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秦腔丑行表演影响深远。曾获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學演出大会演员二等奖。阎(振俗)派艺术特色 阎振俗虽然是汤氏弟子,却少汤氏那副嗓音,也缺乃师那副异相。相反地,倒是多了一些面朴淳厚之风。他是一副嘶嘶拉拉、高亮不够、专走中锋低回的“沙嗓子”,唱起来以说带唱,如同说白,反倒有些直率无华的别番淳朴风韵。其尤擅道白,表演大段“数板”,又如同鱼儿辱水,“硬砍实凿”之间,结合从吸气中换转语意的念法技巧,再长的句子、再快的语速,他都能应付自如,做到字字珠玑,句逗分明。他在《苏三起解》中饰演崇公道、《拾玉镯》中饰演刘妈、《杨三小》中饰演杨三小、《捉鹌鹑》中饰演胡来及《十五贯》中饰演娄阿鼠等这类以念白、数板见长的角色,总会逮住机会极尽发挥一番。崇公道出场所念一大段快板,还有[协板]中安慰苏三的六大段白口,都比别人来得长而实诚,句句紧扣戏理,既不游弋于人物之外,又能妙趣幽默博彩。阎临场抓哏现编新词的本事堪为一绝,动辄合辙押韵、妙趣横溢的一大段“顺口溜”随口脱出,而且还能让人捧腹不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还曾自编自演过《逛西安》《土改四十条》《抗美援朝》《新婚姻法》《成渝铁路通车》等快板书。即使平时说话也幽默风趣,生活用语也常以“顺口溜”表达。王绍猷也曾以诗对其赞曰:“随便抓哏,形象古怪,思想机警,滑稽可爱”。阎的表演不拘于技巧,而重于人物,塑造人物力求生活依据和内心体验,为演一角,必先体验生活。他饰演《杨三小》中之杨三小时,敲门的表演堪为一绝,他调动了前额、后脑、肩、肘、臂、腹、臀、腿、膝、脚等身体各个部位轮换敲打,节奏分明,干净利落,看起来那么轻松自如,如舒展筋骨一般,可见其技艺之超群绝妙,娴熟精湛,成为旷世绝调。阎振俗在该剧的表演,对后世影响极大,目前无论谁家演来,皆不离阎的藩篱。阎(振俗)派代表剧目与传承 阎派代表剧目主要有《十五贯》《连升三级》《杨三小》《打砂锅》《柜中缘》《拾玉镯》《捉鹌鹑》《起解》《教学》,以及现代戏《血泪仇》《两颗铃》《祝福》等。尤以《杨三小》一剧享名。青年丑角演员多以他为师,请教记忆,知名者有乔慷慨、李兴、徐松林、王琦、赵双民等。段林菊饰《法门寺拾玉镯》之孙玉娇、王琦饰刘媒婆(戏曲研究院提供)赵双民 新疆秦腔丑角演员。1932年生。陕西扶风县人。自幼在家乡新民社学艺,受阎振俗教诲真传,出师后随社演出。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军十七师猛进秦剧团进疆。其嗓音洪亮、高亢、奔放,尤善大段数板,速度越快,吐字越清。塑造了《拾黄金》之仁义、《屠夫状元》之胡三、《打砂销》之董不清、《杨三小》之杨三小、《柜中缘》之淘气、《三滴血》之晋信书等丑角形象。李兴秦腔一级演员。工丑。1941年生。陕西西安市人。10岁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得阎振俗指点传教。表演幽默不落俗套。常演《十五贯》之娄阿鼠、《杨三小》之杨三小、《柜中缘》之淘气、《卧虎令》之高密侯等。并常撰写戏曲评论文章见诸报端。王琦 秦腔一级演员。工丑。1942年生。陕西大蒸县人。陕西省戏曲剧院演员。功力全面,文丑武丑皆能,小丑、摇旦不挡。扇子功、水袖功、道袍功、佛珠功等更得专家、观众好评。先后在60多出戏中担任重要角色和主要角色。《囊哉》之囊哉、《杨三小》之杨三小、《法H寺》之刘妈,以及现代戏《红色娘子军》之老四、《山花》之刘炳,以及《二虎守长安》之刘振华、《蝶恋花》之范瑾西等最为观众称道。曾多次获得艺术大奖。乔慷慨 秦腔一级演员。工丑。1957年生。陕西周至县人。1978年入铜川秦腔剧团,1994年调入西安易俗社。系秦腔名丑阎振俗门生。表演自然、大方,规范讲究,尤善正话反释,幽默、滑稽,真实与真正再现相统一,并形成自己的风格。擅演《八件衣》之花子、《忠保国》之赵飞、《打砂锅》之丑县官,及《穷乐观》《夜遇城隍庙》《咱爸咱妈》《老子和儿子》《流动摊位》等40余部传统戏和现代戏。1997年创办“陕西乔慷慨喜剧艺术团”。徐松林 秦腔一级演员。工丑。1960年生。陕西蓝田县人。15岁考入蓝田县剧团训练班,初工须生。1984年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师承阎振俗、李兴,改行专工丑角。现为该团丑角演员。先后演出《拾黄金》《柜中缘》《打砂锅》《哄窑》《杨三小》《瓜女子》《教学》《烽火台》《二娃审案》《真假丑星》《考文》等折子戏;又饰演过本戏《十五贯》之娄阿鼠、《忠保国》之赵飞、《周仁回府》之封成东、《海瑞驯虎》之贾茂春、范秋桐、《千古一帝》之刘代等。1997年,在电视剧《边区故事》《破烂王相亲》以及电影《白棉花》中担任重要角色。多次获得大奖,并有《徐松林丑角演唱集锦》盒带出版。 -
82019-10
[ 词条 ]行头
见戏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