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3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耀洲太元洞戏楼
陕西古戏楼。位于耀洲区(原耀县)城东3千米药王山南庵脚下。戏台东侧有《重修太元洞戏楼碑记》:“山南崖下旧有戏楼,为祭赛时伶人献技之所……道光已酉至咸丰甲寅所收布施地祖……举庆坠诚盛处。”落款刻“大清咸丰六年岁次丙辰十月吉日。”推断为1857年所建。戏楼为硬山式屋顶,五架梁木结构,灰色板瓦覆盖,龙头兽吻置脊。台基高1.8米,以砖起筑。戏台通宽9.35米,深5.81米,总高8米。台面四根檐柱分作三间,台中用木板隔为前后台。后台深2.7米。两侧台柱悬挂梅兰芳所作極联木牌,左为:“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右为“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每年二月初二启会,会期半月,会间常有戏班在此演出。 -
82019-10
[ 词条 ]正宁县宫河戏楼
甘肃古戏楼。位于正宁县宫河镇北街大庙内。戏楼中梁有题记:“岁在大清同治十三年(1875)冬月吉时上梁大吉大利”,当知该戏楼为同治十三年建造。坐南向北,占地91平方米,三叠七檩六椽升斗组合结构,总高18米,四角微翅,台觅4.1米,台基尚2米,宋9.1米。台口四根明柱,将台口分为三间,正中一间大,左右两间小,并置矮栏杆。台后有八扇木格。旧时,先后有杨四爷班、杨老五班、焦文衡班来此演戏。 -
82019-10
[ 词条 ]《艺术论文初集》
甘肃艺术研究丛书。1991年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编辑出版。收入本省作者论文17篇。其中集有李正宇的《晚唐敦煌本“释迦因缘剧本”试探》,赵逵夫的《我国唐代的徘优戏脚本——敦煌石窟发现〈茶酒论〉考述》,宁希元的《元曲四大家考辨》,杨森的《中国最早的两幅舞台(戏台)演出图》,金行健的《地方戏的整体继承及其局限》《戏曲传统剧目的特殊表现方法》,赵建新的《清代影子腔剧目〈征金川〉考论》,王正强的《陇居陪乐发展中的几个问题》,吴树德的《论戏曲艺术的神、形、意》,李有运的《〈牡丹亭〉管见三则》等。 -
82019-10
[ 词条 ]《石佛寺》
《石佛寺》秦腔传统本戏。别名《反淮安》《吕后乱朝》。须生、武生、泼旦、正旦、幼生唱做戏。事出《史记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现存版本有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邓贵口述秦腔抄录本,甘肃省图书馆亦藏口述抄录本两个版本。本剧讲述了汉高祖崩,吕后专权,杀戚后,毒赵王,立己子刘盈为惠帝。后惠帝死,吕后篡位,尽杀忠良,滥封诸吕,林后携太子刘恒逃往石佛寺。金鼎禅师聚众屯粮,与汉室老臣兴兵伐吕。其时吕后已死,遂杀吕台、吕产,重振汉室,立刘恒即位,是为汉文帝。 -
82019-10
[ 词条 ]《陕西省秦腔艺术发展战略学术讨论会文集》
陕西省振兴秦腔指导委员会办公室、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编辑出版。收录了陕西省振兴秦腔指导委员会与陕西省文化厅1986年6月4日至7日在西安召开的“秦腔艺术发展战略学术讨论会”的论文32篇。有焦文彬的《关于秦腔艺术发展的一些战略性思考》、王依群的《少而精为上》、吕自强的《自我加强,不振自兴》等论文。 -
82019-10
[ 词条 ]《万紫千红古长安》
焦文彬著。1989年12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系统全面地记述了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西安秦腔的盛况。内容包括剧种与流派、班社与艺人、作家与作品、剧场与演出、评论及其他5部分。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观点鲜明,共引用当时第一手资料达500余条。其中不少内容都是首次与读者见面,如陕甘两省白莲教活动中演唱秦腔并用秦腔宣传教义、王筠观剧诗词、《秦云撷英小谱》作者严长明的有关资料等。 -
82019-10
[ 词条 ]《暮色西凉》
新编秦腔历史本戏。岳永进编剧。生、净、旦唱做戏。甘肃省武威市天马艺术剧院首演。安玮导演,刘建社作曲,高艳丽、李小军、李明星、胡建龙等演出。本剧讲述了晋末,十六国战乱终于渐趋一统。北凉沮渠蒙逊率雄兵五万欲灭西凉。为了加快西凉的灭亡,他与张掖太守沮渠广宗设计献出张掖城,诈降西凉,欲挑起西凉王李歆和尹夫人之间的矛盾,达到他迎娶尹夫人进姑臧(武威),进而彻底结束凉州战乱和一统河西的目的。 -
82019-10
[ 词条 ]冯存民
冯存民(1933~)秦腔演员、导演。工净角,尤以白脸毛净见长。陕西耀洲人。1947年入正风社学艺。1951年转入陕西耀县(今耀洲区)剧团。1978年调铜川市秦腔剧团。表演大方,工架稳健。先后演出剧目70余本,擅演剧目有《游西湖》《玉虎坠》《反长沙》《白虎堂》《战马超》等。同时还兼演须生和丑角,并兼任导演。1983年以来,执导有《破宁国》《玉堂春》《法门寺》《回荆州》《五典坡》《四进士》等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