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69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杨鹤斋
杨鹤斋(1903-1978)秦腔剧作家。陕西华阴人。名一琴,字鹤斋。出身于书香世家,酷爱文学、戏剧。1930年北京大学毕业后,曾在西安、三原、汉中等地中学教书。抗日战争时期,因与他人创办《老百姓报》《民众导报》而遭逮捕。1949年后,任中国民主同盟西北委员会宣传部副部长,工作之余创作秦腔大型剧本《干将莫邪》,经西安尚友社演出辱好评。还创作了《愚公移山》,改编了《白蛇传》《假金牌》《花亭相会》《李亚仙》等传统戏曲数十本(折)。1956年,由他改编、尚友社李爱云演出的《三上轿》,荣获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學演出大会剧本改编二等奖。 -
82019-10
[ 词条 ]胡文龙
胡文龙(1932~)秦腔剧作家、编剧。山西临猗县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剧本创作,出版有《阎王砭》《除五害》《八百里赶羊记》《夜灌曲》等剧本。1960年调西安五一剧团,任专职编剧,先后创作演出大型秦剧《焦裕禄之歌》《辛酸泪》《香魂怨》等;改编和移植了《代代红》《山乡风云》《换了人间》《关公斩子》《玉蝉洎》《黾山奇案》《水乡风浪》等30余部。 -
82019-10
[ 词条 ]《戏曲名家表演精品论析》
秦腔演员表演论集。人文系列丛书之九。曹爽著。1999年8月人文杂志社出版。书中分析了王天民、刘毓中、乔新贤、王辅生、任哲中、高登云、宋上华、杨令俗、杨金凤、马蓝鱼、肖若兰、全巧民、陈妙华、肖玉玲、蔡志诚、王玉琴、张咏华、薛庆华、黄俊耀、李瑞芳、杨荣荣、翼福记、车秀花、张敬盟等25位戏曲名家在其代表剧目中独到的表演艺术创新,对各位名家的表演风格及其艺术成就,结含其舞台实践做出分析介绍。 -
82019-10
[ 词条 ]中国戏剧梅花奖
也称“梅花奖”。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前身是中国戏居瞭协会《戏剧报》(后改名《中国戏剧》)杂志社于1983年发起举办的“首都戏剧舞台中青年优秀演员奖”。1984年改为中国戏剧梅花奖,每年一届。旨在表彰首都戏剧舞台上的中青年优秀演员(包括外地来京演出的演员),促进我国戏剧表演水平的提高,加强观众与戏剧创作活动的联系,使戏剧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当时,经历了10年“文化大革命”的中国戏剧舞台萧条沉寂,演员青黄不接。为了使戏剧表演艺术重新焕发青春,中国剧协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寓意,设立了我国第一个以表彰和奖励优秀戏剧表演人才、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戏剧事业为宗旨的戏剧大奖——梅花奖。首届评选推出了包括刘长瑜、李维康、李雪健等人在内的15朵鲜艳的“梅花”,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该奖项每年一评,前一届(1983-1993年)主要对曾在首都舞台上正式公演的剧目中饰演过角色的演员,由《戏剧报》聘请若干知名戏剧家组成评选委员会评选出当选者。第14届(1997年)起开始面向全国。自18届(2001年)变更为两年一评。第19届(2002年)起增设“梅花大奖”。获梅花奖的演员有李东桥、戴春荣、李梅、窦凤琴、雷通霞、侯红琴、谭建勋、李娟、孙存蝶、柳萍、边肖、李小锋、齐爱云、王新仓、任小蕾、张小琴、张晓琴、张蓓、惠敏莉、屈巧哲、李小雄、李淑芳、李海军、李梅喜等。 -
82019-10
[ 词条 ]王辅丞
王辅丞(生卒年不详)秦腔剧作家。陕西大荔县人。名象贤,字辅臣。毕业于陕西省政法专门学校,曾任陕西省商南县县长等职。先后担任易俗社编辑、社监、社长等。创作剧本10多种,代表作有本戏《一线天》《比翼鸟》《一磅肉》(根据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改编)《媚外镜》等,折戏《假斯文》《白写信》《劝新郎》《巧银匠》等。 -
82019-10
[ 词条 ]胡文卿
胡文卿(1887~?)秦腔剧作家。陕西临潼县人。又名闻钦,字焕章。清末贡生。毕业于陕西省政法专门学校。曾任陕西省耀具知事、陝西省教育厅科长、陕西省禁烟总厕总办、陕西省参议等职。1916年加人易俗社,先后担任该社编辑、社監、社长等。创作的剧本有本戏《天香阁》《打倒日本化》等,折戏有《错认缘》《一拜缘》《姑嫂决斗》等。 -
82019-10
[ 词条 ]《戏海拾珍》
秦腔评论集。辛景瑞著。1997年7月陕西省艺术研究所刊行。全书分为舞台精英、奇艺绝招、急智救场、戏场差误、剧景奇观、风土世俗、戏迷佳话、因艺辱福、生活妙用、轶闻趣事、艺海探微和长安秦坛先贤籍系小考12章,每章均记述了作者对秦腔艺术的观剧感受,以及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叶秦腔名家鲜为人知的轶闻趣事。书前有焦文彬“序”、赵复泉“前言”及“作者的心声”,并有题词、照片8面;书后附有《访谈简易名录》《长安业余唱家简介》及作者所撰《匆匆赘语》等。 -
82019-10
[ 词条 ]赵钺
赵钺(1918-1986)秦腔剧作家。陕西蒲城县人。字戟靖。出身书香门第,早年从事教育工作。因酷爱秦腔,后弃教从艺,并以18石小麦接收培风学社,改名为轮铃居_。1949年率全团演员及戏箱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文工团,并任该团二队队长。后随军西进,文工团二队改为张掖地区七一秦腔剧团,任该团团长。改编传统戏《五鸣驹》,创作历史剧《守江阴》,现代戏《儿女风尘》《红日照西洼》等,其中《五鸣驹》曾进京在中南海演出。其改编的秦腔《秦香莲》,获1956年甘肃省首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剧本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