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0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丑行表演特技
丑行用到的表演特技有脱尸衣、矮子缩脖、鸭子摆尾、耍帽盖、吊帽盖等。①脱尸衣。常用于揭墓贼之类丑角演出。具体表演方法为:揭墓贼将僵尸扶起和自己对面而立,用一条带子套在僵尸和自己脖子上(僵尸如棍一般挺立,揭墓贼用脖子的力量拉动),然后,解开尸体衣扣,右手伸进尸体右袖内,将尸体拨转,衣服就穿在自己身上了。这样一件一件,如法剥下穿上。脱衣时,尸体欲倒、摇晃等,使观众为之担惊害怕,提心吊胆,看一件一件衣服被利索地从僵尸上穿到揭墓贼身上,脱尸衣的关键在于扮演僵尸者与揭墓者的默契配合。1949年后,此类恐怖剧目明令禁演,遂使此技失传。②矮子缩脖。丑行专用。表演者双腿并立,腿、臂弯曲下垂,扎蹲式。右手贴背,左手伸直,四指合于掌心,小指伸展翘上,腿、脖、手一齐走动,脖子随手伸缩,像公鸡走法。《蒋干盗书》《玉虎坠?打房》均用此技。表演时有连贯地长走,亦有短走几步的。③鸭子摆尾。丑行专用。表演者双脚并齐,两手五指并拢,紧贴于臀部两侧,双脚轮换向外侧踢,双手随即摇摆,头和脖子同时向脚的相反方向运动,屁股摇摆自如,如同鸭子行走。秦腔《杀驿》中驿子、《蒋干盗书》中蒋干等均有此表演。秦腔丑角演员马平民、樊新民、辛恒民、杨东纪均擅长此技。④耍帽盖。“帽盖”即男性头上所扎小辫。一般多用于丑角。表演前,须先在头发中加入铁丝,然后编成小辫,再用头绳扎紧,套在头上,戴上帽子,小辫根部用绳系住之后,将绳索沿着领口、袖管穿下,绳头一端捏在手中,表演时,只要牵动手中的绳头,小辫便能做出上、下、卷、展、摇、抖等各种动作。在许多丑角戏中,如《教学》《算卦》《白先生看病》等,均有此技表演。⑤吊帽盖。秦腔表演特技。《时迁偷鸡》一戏有用。表演前,演员先将头发浸入水中冲洗,然后梳展,用头绳扎紧,并在舞台正梁事先悬一绳索。当时迁不慎失足从树上掉下,被树枝挂住头发时,即借事先系好的绳索,将身体悬于空中,同时还要表演穿衣、脱衣、腋下夹鸡蛋、打小红拳等。 -
82019-10
[ 词条 ]表演特技
秦腔表演技艺中最特别、最繁难的一种。大致可分为表情类、道具类、动作类三种。除了变脸、耍牙、踩跷等常见的特技外,还有一些存在于不同行当、不同剧目中的特有技艺,如丑行表演特技有专用的矮子缩脖,神仙戏表演特技专用的耍引魂幡、耍火流星等。一些特技只存在于某一个剧目中,如提灯影仅存在于《活捉三郎》中,吃糠仅存在于《琵琶记》中。表情类表演特技有咬牙、阴阳脸、憋脸等。①咬牙。多见于净行角色。为表现剧中人物的个动情,演在演中两排牙齿咬得嘎嘎作响,令人为之悚然。《虎头桥》之魏延、《薛刚反唐》之薛刚等均有此表演。②阴阳脸。演员左右面部做出半喜半忧两种不同表情。秦腔《抱妆盒》一戏有用。陈琳见寇珠,对着寇珠的半边脸肌肉松弛舒展,神色泰然自若,背着寇珠的半边脸则肌肉痉挛掣动,眼神忐忑不安,表现出角色面对西宫娘娘拷问寇珠时,既处之泰然,以示与己无关,又紧张担忧,唯恐真情败露的矛盾心理。③憋脸。用以表现角色的惊恐、愤怒状,面部呈愤怒、惊恐状,包括左右甩须、吹须、瞪眼、摆头、双手使“磨锤子”连连抖动等。《劈门》中白茂林持刀劈门时有此表演;小生角色除不抖须外,其他动作同。秦腔《哭墓》中周仁被打赶出至妻子坟前哭诉时即表演此动作=常与“甩梢子”(甩发)联用。道具类表演特技借用道具展示特技的有耍扁担、三鞭子、鞭扫灯花、打麻鞭等。①耍扁担。由生活中挑柴、挑水等动作加工提炼、美化夸张而成。如传统秦腔《阴阳河》中鬼妇李桂兰担水时,两桶盛满清水,挑担时不用手按担子,全凭肩膀功夫。只见扁担闪动,双桶飘忽,时而上山,时而下坡,时而过河,并兼做各种繁难身段表演,桶中清水却不滴不洒。另有《李彦桂卖水》《打柴劝弟》《杀狗劝妻》等剧均有此特技。戏谚中《阴阳河》中看担子,《月光带》中看带子即指此技。②三鞭子。为甘肃秦腔独有。展示挥鞭策马的表演特技。多用于战事吃紧、纵马腾飞的戏剧场面。秦腔《火焰驹》艾谦传信有用。艾谦挥鞭朝马屁股连抽三鞭,同时左脚连踏三下,检场随着以上动作连放三火。起左脚,腿下放一火,转身低头,头顶放一火,再转身,一把“金钱吊葫芦”火彩腾空跃起,火随鞭而发,马随火而行。表现出艾谦心急火燎的心绪,又映衬出火焰驹日行千里的神速。③鞭扫灯花。演员持鞭扫去照明灯花的一种特技,此技与剧情无关。旧时秦腔夜场演出,全用清油吊灯照明,棉花或柳枝搓成捻子点燃,时间稍长,常结灯花影响亮度,须检场时时剪去。清代咸、同年间甘肃演员谢玉堂等,曾在《黄河阵》一剧饰演闻太师、《过玄关》一剧饰演孙武子,在下场扎势亮相时,即持鞭扫落灯花(鞭系麻鞭,用鞭梢去扫;若持钢鞭,则用鞭上所扎纸花去扫),灯光亮。此特技全凭手眼功夫,要领在于掌握好距禽、分寸、高低等,过高则扫不到灯花,过低则可能打碎灯碗。④打麻鞭。麻鞭系用大麻搓成,长约丈余,柄粗、尖细,顶端留有三四寸长的鞭。表演者不但要用气力,而且要善使技巧,须打出响声,打出气势,打出节奏,有左抽、右抽、转身抽、反身抽等。鞭要准确地落在对方腰上缠的布上,不可伤人。被打者要有善于挨打的功夫,一要防护自己面部,二要不阻挡鞭路,三要表演戏剧动作。二人配合得当,演出效果才能更佳。《太湖城收殷夫人》剧中人孙武子鞭打殷梨花即用此特技。动作类表演特技动作类表演特技有大上吊、溜凳子、三杆子、朝天蹬、扑火等。①大上吊。又称“尸吊”。秦腔传统戏《十万金》(又称《李翠莲游地狱》)《大上吊》《大劈棺》(又称《蝴蝶梦》)《小上吊》等表演悬梁自缢的专用特技。演出前,先将一根长吊杆平绑于入场口柱子上,杆的一端伸向台口,另一端藏于舞台内侧。同时在演员腰间缚一圈结实绳索,绳索之上再绑一铁钩,置于胸前,剧中人上吊时,抓住横木向上一纵,将铁钩稳稳地挂在横木之上,并用双手拖下。待铁钩一上升,宛如绳索套住了脖颈,撤去桌椅,使其悬于半空,看似如同上吊一般。1949年后此类恐怖剧目明令禁演,遂使此技失传。②溜凳子。当剧中人突然受到惊吓之后,即在大擂锤击乐中,演员从凳子上溜下来,跌坐在地上,并以摇头、摆须、浑身颤抖等动作相辅的一种特殊表演技巧。秦腔《法门寺》中之赵廉,忽闻衙役禀告“井内还有一副尸首”之后,赵廉用右水袖遮面,左边衙役将口中所含水丽子(清水),喷在赵廉脸上,然后即做溜凳子表演,以表现其冷汗淋漓的惊慌失态心绪。③三杆子。以身段功和靶子功组合而成的一种特殊表演技巧。它的用场颇多,如《五岳图》张奎的对打、《灭方腊》宋江的激战等。以《潞安州》陆登出场的表演最具典型:陆登左脚向右迈出,枪头向右一点,右脚向左迈出,枪头向右一点,再将左脚向右迈出,枪头再向左一点,三迈三点,其间又配合着甘肃秦腔特有双唢呐“勾腔”曲牌伴奏,增添了悲壮激越的战斗气氛。④朝天蹬。以腿功赢人的演技。演法为左腿“金鸡独立”,右腿高翘过头,左右两腿与整个身躯竖成一条直线,并以手势、变脸相佐,以此构成富有雕塑美的“亮相”身段造型。若用于表现将帅的下马势,特显威风;用于表现坐马持枪探察“散马坑”,给人一种单足踩瞪、谨慎投物之感。甘肃名角郗德育最擅长表演此技。⑤扑火。该技艺因行当、穿戴以及手执的兵器不同,表演也各具特点。《火烧七百里》之刘备、《潞安州》之陆登、《玉虎坠》之马武、《葫芦峪》之司马懿与魏延等都有此表演。以《火烧七百里》中的表演最具特色。刘备双手使“慢磨”背身退上,至左台口,左手提龙箭,右手划单膀,抬左腿,走向上场口,踏“三锤”至台中,左转身背向观众。检场身后放一把烟火,左转身,抬左腿,腿下再放一把烟火;继而跌叉,抖须,使“摩锤”,起左腿、单腿跳向上场口,“屁股坐”落地,双手提龙箭,检场在身后向左右各放一火,刘备则j左右各扑一火;如此反复三次,最后刘备踏“三锤”至台口,左转身,检场头顶一把“金钱吊葫芦”,并在“摩锤”中摇头、摆须、跺脚,双手向外打胡须,迎面连放数把烟火后,退至桌前背身坐地。张苞与关兴从左右场门出,搀起刘备上马,乘“倒四锤”击乐下场。秦腔剧目表演特技简表表演特技 演法台震 仅见于《取长沙》一剧。太守韩玄听说黄忠投敌,将黄綁赴法场问斩,魏延求情,不允。魏延怒,连人带椅,往前大躜步,跨腿转身坐椅上,抽刀出鞘,厉声问“你赦不赦”时,浑身颤动,舞台随之哗哗震动。此技刻画魏延嗜杀的暴烈性格。提灯影 仅见于《活捉三郎》一剧。阎婆惜抓住张文远衣领,张暗将手从袖中退出,并将提前放于桌下的靴子套在手臂上,以手当脚,腿则缩于袍内,阎婆惜提起张文远,并将张穿着靴子的手悬在空中左右转三圈,再提着走一大圆场,张则走矮子步配合,轻缈得似提灯影一般。 吃糠 秦腔《琵琶记》赵五娘专用。“糠”用细锯末制成,表演时演员跪在台口,在苦音慢板过门中,一面挑拣糠里杂物不时用嘴吹扬,一面将“糠”放入口中,先少量慢吃,逐渐大量快吞,边吃边唱。演唱时,舌头将“糠”压于下颚底,并用鼻孔呼吸,再随唱腔中喷口音将糠随字喷出,一句唱完,基本将在过门中吃的糠全部喷出。然后下句唱腔过门中,继续抓糠入嘴,如此反复,最后碗中糠吃得所剩无几,还要喷吐干净。空中倒睡 仅见于《活捉三郎》一剧。阎婆惜死后,鬼魂至张文远家,要活捉张文远与自己做鬼夫妻,张吓得钻于桌下,婆惜“卧鱼”坐于桌上,张文远从桌底正中钻出,正好钻入婆惜绳套之中,张文远三次欲逃,阎三次紧拉绳索,并将其推倒于台口,阎婆惜用双腿夹住张之双腿,文远挺直身躯,膝盖以上向台口平悬,似在空中倒睡。小鬼倒行路 《庄子三探妻》(又名《大劈棺》)一剧专用。由一小孩扮作小鬼,并在肚皮上倒画一个鬼头。两臂则伪装成双腿,穿上裤子、靴子,双腿伪装成双臂和双手,看起来就是活灵活现的“小鬼倒行路”。1949年后被列为恐怖形象而明令禁演,此特技基本失传。福禄耍香 《九莲灯福禄求香》一剧专用。先将香扎成胳膊粗的把子,外用麻纸包住,捆紧备用。表演时点燃,双手各持一棒,并用“刀花”“剑花”等舞姿耍香把,借双臂运动之风力,香把时而起火,时而熄灭,飞舞旋转。撕棉花 《花换布》一戏中有用。小旦边翻看棉花,边在手心捏一棉球边道:“噢!你这棉花就是不好,里边棉籽咋这么多!”边撕棉球边拋向空中,棉片又轻又薄,大小均匀,在空中如同雪片,纷纷扬扬,徐徐落下。脚踢纱帽 主要用于《周仁回府悔路》。左脚尖将纱帽挑起,纱帽在空中恰好落在头上。以此表现周仁当时对一身官服的轻藐却又不得不穿戴行事的违心恼怒之愤。滚钉板 《马义滚钉板》一剧专用。两手将钉板卡牢,双臂贴身使劲,力量重心集中在手上,双手掌握钉板,看似近身,却不能让钉子剌着肌肉。打五雷碗 五雷碗即日常所用灰土碗或黑瓷碗,是《太湖城》一剧孙武所用之法宝。使用前,先以开水烧煮,使其质地变脆,再用红色书一“雷”字,贴上咒符即成。戏中,孙武与殷夫人对阵时,在击乐“三锤”中,将雷碗打在舞台前方木柱或屋顶木梁上,使之粉碎而落地,即表示殷夫人被擒。此特技也因演员不同而打法各异,有双碗撞击、举鞭迎击、五碗相击等形式。 抱火柱 《闯宫抱斗梅伯炮烙》一剧专用。舞台右角置一苇席箍成的“火柱”,上置一瓷盆,内盛白酒数斤。施刑时,检场用一把烟火,导燃盆中白酒。梅伯被强拉抱柱炮烙。第一次抱柱,检场喷一口“血丽脂”,以示胡须烧焦;第二次抱柱,将“灰丽脂”撒向面部、胸膛及左右臂;第三次抱柱,梅伯口中含的白粉水,沿嘴角徐徐下流,身躯也从火柱上缓缓溜下。三尻子 《伍员拆书》一戏有用。伍员得知父兄被害,肝胆欲裂,大骂平王。之后在“擂锤”击乐中,一手捋须,另一手扎“单膀”式,左右各一次。然后起三锤,左手抓蟒袖,右手握拳,身体侧左一跃即蹲坐,再侧右一跃即蹲坐,接着再向前直立即蹲坐,双手端椅前进一步,左手翻袖,右手握拳蹲于右膝盖,摆须瞪眼亮相。前后跪步 《马前泼水》一戏有用。崔氏拉住朱买臣衣襟,请求收留,朱催马向前,崔氏跪步随之向前,朱买臣勒马后退,崔氏亦跪步后退。前后跪步均面向观众,并伴有甩梢子表演。旦角甩梢子不同于生角,因梢子插在脑后,故只能向左右甩成圆形。鸡蛋簸米翻倒提 《时迁愉鸡》一剧有用。时迁站在叠起的两张桌上,全身夹十一个鸡蛋(两手各拿三个,两肘窝各夹一个,两腋下各夹一个,口含一个),手端一小簸箕米,猛翻一个倒提,从桌上落于台上,米不撒,蛋不打,还要在翻空一瞬间,吞下口含的鸡蛋,吐出蛋壳。此特技表演惊险且有风趣。十指燃烧术 《隍庙一审》拷问潘玉莲时有用。潘玉莲双手合并“拶刑”过后,再用火点燃十指,十指起火后熊熊燃烧,用刑者厉声疾呼,观众怵目惊心。其实,手指所燃烧的是预先备好的五支油捻子,上刑前将其暗夹在手掌中,待一点火,暗将油捻向上一拉即可。耍伞 《清风亭》一剧有用。周桂英行路之中,天降大雨,演员用耍伞特技,表现风雨交加情境。雨点之大小,风力之强弱,上山、下坡、走羊肠小道等一系列情节,不用一句台词,全凭一把雨伞的表演就交代得清清楚楚。顶灯 丑角戏《顶灯》一剧有用。先用一只白质瓷碗,内放稠薯泥,薯泥内插一对点燃蜡烛,置于丑角剃光的头之上。表演时,不准手扶,还要顶着灯学“黑驴打滚”,钻桌子、翻板凳、拜四门、走风摆柳、三跪九叩首等一系列高难动作。要求碗内东西不撒、蜡不灭。鞭打芦花 《芦花记》一戏有此特技。天下大雪,闵子骞随父外出,因双手冻僵使所持行李落地,父怒责其穿一身新棉祆还如此怕冷,持鞭便是一顿责打,打出衣中所充芦花满台飘飞。当年兰州“秦腔三杰”文汉臣演此戏时技艺十分高超。范克峻曾评价此技时说:文家(文汉臣)的打芦花,不但技艺高超,也打出了戏的悲剧特点。”鞭打靠旗 须生专用。《逃国》一戏中伍员与武成黑对打时有用。伍员用白虎鞭先打掉武成黑的枪,继而再挥鞭猛击武的背部,将靠旗打落在地。要求在鞭打其背部的同时,要扫落四面靠旗,而且全部落在台口左边。 纸要扫灯花 《二杆子打架》中的卖艺女用此特技,显示卖艺女武艺非凡。将白防风纸裁成三、四寸宽的条子,粘成一条长约一丈的纸带(“纸要子”),卷起掖在卖艺女腰间,上场表演时取出抖开,像舞动长水袖或绸练一般在空中舞动,依次扫向悬于台口的五盏灯。一时间,舞台上白练飘动,流光溢彩。西府秦腔艺人王彦魁、魂甲合,同州梆子艺人王麦才,西安和家彦等,都擅长此技。扫灯花需掌握好时间,恰到好处,配合默契,才能显示出技巧的高超。旧时演出用清油灯照明,用此特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照明条件的改变,此特技已无人再用。 -
82019-10
[ 词条 ]盘子功
秦腔利用道具表演技巧的一种。演员借助于茶盘、酒盘类道具,进行各种技巧表演的基本功。秦腔舞台多用于活泼伶俐的丫鬟奴婢一类角色,技法有端、转、搦、藏、耍,以及持盘亮相所做的各种造型等。秦腔盘子功表演技艺术语表平转盘:五指伸开将圆盘托起,随着旋转的惯性,将食指顶在盘底中心,手呈兰花指形,以手腕内力牵动,食指顺势绕动,维持盘面水平转动。平转盘时,前臂上屈,使盘面略高于肩,盘沿距脸侧两寸余,转盘时手劲要均匀和谐,才能保证盘身平稳。高低盘:一手平转盘于头侧,另一手平转盘于胸前,两手上下斜距尺余,身体倾向低盘一侧,眼望高盘。两盘位置在表演中可做变换,随着盘位的变换,身体的倾斜度也要相应变换。正亮盘:双手兰花指于胸前对捏盘边,盘面朝上,然后手上举,同时顺势翻手腕将盘面亮于前方,臂呈高双膀势。侧亮盘:一手兰花指捏盘边提盘,盘面朝前,然后将盘向本侧肩上甩置,使盘立于肩上,盘面略向内侧,另一只手侧立掌于胸前。若系长方盘,亮盘时则提其宽边。甩置后长边立肩,此势以亮低势为妙。斜亮盘:双手兰花指捏盘的对角,盘面朝上置盘于胸前。再将盘向内顺圈翻转。翻转时中指伸于盘面边沿向外拨盘,当盘面转至前方时,将盘斜針胸前一侧,本侧手位基本与耳齐,距耳约五寸,另一手位于中胸处,头部向盘偏斜。藏盘:一手四指抠住盘面边沿,拇指紧逼盘背边,然后将盘向后上提,使盘底贴在臂后,另一手则可自由配合。传统秦腔中花旦常有此表演。掏盘:将盘子平转,待稳定之后,再将手腕缓缓拧动,手心逐渐朝上,食指向前趋于水平,继而手扣腕向内平转,食指横扫胸肋从腋外掏出向上拧动,转回原位。掏盘中要注意保持转速,利用盘子的旋转惯性,防止翻落。同时还可以随着表演的需要,采用各种优美的姿态,比如“探海”“卧鱼”“望月”以及各种下腰等,均可用于盘子功表演之中。单手端盘:一手中指屈向手心,拇指、食指与无名指鼎立在盘底中心将盘托起。盘位可根据表演需要而定,一般将手举至本侧肩前五至八寸处,略高于肩,盘沿与脸侧相距约两寸余为宜;另一只手可叉腰、护盘、随台步摆动,或选择其他适合的姿态做以配合。传统秦腔中丫鬟侍女为主人打茶出场时多有此表演。双手端盘:双手兰花指对捏盘边,两臂自然弯曲,将盘平置于一侧,竖胸前,呈端盘状。盘位可因情况而变化,如对所敬夫婿等,可与眉齐,对所尊如帝王、神明等,则可高于头顶。对角转盘双手兰花指各捏长方盘或方盘的对角,将盘面向外斜竖胸前,用手指拨动,将盘向内或向外旋转起来,趁势将盘角移至掌心,靠腕部内力牵引掌心和谐揉动,可连续转动。转盘要快而巧,手的动作以小为宜。 -
82019-10
[ 词条 ]《齐王悔宫》
新编秦腔历史本戏。屈智臣编剧。须生为主唱做戏。事出《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1986年陕西省榆林地区文工团首演。耿建华、马忠汉、王金铃、曹治中、杜芳平、张艳莉等演出。本剧讲述了齐国成为五霸之首后,齐桓公刚愎自用,排除异己,听信谗言。佞臣易牙、竖刁勾结长卫姬欲立无方为太子,夺取齐国政权,遂投桓公所好,不惜烹子奉君以显其“忠”,并设计杀害六公子雍,诬陷三公子昭义,管仲直谏不纳,撞柱而亡。最后易牙等困桓公于冷宫,篡夺了齐国政权。一代英主终成奸佞手下死囚。 -
82019-10
[ 词条 ]《崤山战》
《崤山战》秦腔传统本戏。别名《三帅袭郑》《弦高犒师》《崤山之战》等。须生唱做打并重。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回。现存版本有《陕西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二十四集书录本。本剧讲述了秦穆公欲灭郑国,郑得密报求援助于晋。穆公命孟明、西乞术、蹇伯三帅率兵往伐,途遇郑商弦高,假托奉郑伯之命犒劳秦师,三帅已知郑有备急退。至崤山遇晋伏击,秦军大败。 -
82019-10
[ 词条 ]《陕西传统剧目汇编·西府秦腔》
秦腔传统剧目汇编。陕西省文化局1961年编印,共出两集。收编了已抄录的960多本西府秦腔剧目中的23本。多为艺人口述笔录本和大本唱腔戏。口述者有宋兴汉、段育民、魏甲合、王茂才、李嘉宝、刘兴汉、张德明、贺振民等15人。剧目有《朱仙镇》《洪羊俗》《全家福》《夜明珠》《双贵图》《地风剑》《碧玉环》《定盘珠》《忠孝图》《洪江记》等。 -
82019-10
[ 词条 ]《陕西传统剧目汇编·同州梆子》
秦腔传统剧目汇编。陕西省文化局编印,汇编分两次编印,1961年编印第一辑,1981年编印第二辑。两辑计收《串龙珠》《渔家乐》《法门寺》《麟骨床》《双合进京》《打渔杀家》《十道本》《苟家滩》《破二府》《阴阳剑》《画中人》等35个剧目。其中《画中人》为嘉庆十年(1805)抄本,《法门寺》为道光元年(1821)抄本,《阴阳剑》为道光十年手抄本,《破二府》是光绪初年抄本,《麟骨床》为同治初年抄本。 -
82019-10
[ 词条 ]《关于秦腔源流的研究》
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1961年11月编辑刊行。是“为了开展对于秦腔源流问题的研究和探讨”编印的内部学习参考资料。收录文章19篇,其中包括清人严长明的《秦云撷英小谱》、焦循的《花部农谭》,近人齐如山、周贻白、范紫东、王绍猷、欧阳予倩等有关专著节录、以及陕西省剧种介绍编委会关于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的介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