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69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通渭县陇阳乡街道戏楼
甘肃古戏楼。位于通渭县陇阳乡街道。始建于清末。坐东向西,土木结构,挑檐高脊,顶覆琉璃瓦。合口有四根立柱,木板台面,将舞台分为上下两层。全高超过7米,台宽6.5米,台基高1.9米,进深7米。前台盖下有一层“暗卷”,为隔音设备。前后台用雕花木板隔开。逢庙会演戏。1980年复修,基本保持原样。 -
82019-10
[ 词条 ]神仙戏表演特技
神仙戏中多有神仙斗法的情节,需要用到特殊的道具和技艺,包括耍火流星、耍水流星、耍引魂幡等。①耍火流星。多用于神仙斗法的武戏之中。其表演方法为:先用铁丝制成两个小火笼,内装炭火,再用两条彩绳检好。表演时一手一个,小火笼甩动,迎风起火,上下左右前后不停地耍花子,好似两条火龙满台腾飞。②耍水流星。秦多用于神仙斗法的武戏之中。其表演方法与“耍火流星”同,仅丝绳两端网套内换以盛满清水的碗,要求飞转舞动时滴水不漏。③耍引魂幡。秦腔表演特技。多用于神仙斗法的武戏之中。引魂幡将长180厘米竹竿用白绸缠裏,再在竿梢之上缚以扎有数十朵小白花的等长细绳,以及书有“引魂”二字宽约30厘米的白纸带制成。演出时,将其插在演员靠旗座下,用丝绦绑定以做各种轮甩耍幡动作。《群仙阵》之孙膑出兵前,即有此特技。其表演方法为:幕后唱完[大起板]揭帘出场,在[浪头]击乐声中拉架子、扎双膀势、三踢腿、跌叉,然后右腿跪地,左腿半蹲,将幡甩在台口甚至打在前排观众身上,再甩向身后。如此前、后、左、右各甩三次,最后绕头顶轮甩三圈方复位。要求纸花与发梢不缠、不绕、不乱,动作干净利落,线条清晰分明。 -
82019-10
[ 词条 ]丑行表演特技
丑行用到的表演特技有脱尸衣、矮子缩脖、鸭子摆尾、耍帽盖、吊帽盖等。①脱尸衣。常用于揭墓贼之类丑角演出。具体表演方法为:揭墓贼将僵尸扶起和自己对面而立,用一条带子套在僵尸和自己脖子上(僵尸如棍一般挺立,揭墓贼用脖子的力量拉动),然后,解开尸体衣扣,右手伸进尸体右袖内,将尸体拨转,衣服就穿在自己身上了。这样一件一件,如法剥下穿上。脱衣时,尸体欲倒、摇晃等,使观众为之担惊害怕,提心吊胆,看一件一件衣服被利索地从僵尸上穿到揭墓贼身上,脱尸衣的关键在于扮演僵尸者与揭墓者的默契配合。1949年后,此类恐怖剧目明令禁演,遂使此技失传。②矮子缩脖。丑行专用。表演者双腿并立,腿、臂弯曲下垂,扎蹲式。右手贴背,左手伸直,四指合于掌心,小指伸展翘上,腿、脖、手一齐走动,脖子随手伸缩,像公鸡走法。《蒋干盗书》《玉虎坠?打房》均用此技。表演时有连贯地长走,亦有短走几步的。③鸭子摆尾。丑行专用。表演者双脚并齐,两手五指并拢,紧贴于臀部两侧,双脚轮换向外侧踢,双手随即摇摆,头和脖子同时向脚的相反方向运动,屁股摇摆自如,如同鸭子行走。秦腔《杀驿》中驿子、《蒋干盗书》中蒋干等均有此表演。秦腔丑角演员马平民、樊新民、辛恒民、杨东纪均擅长此技。④耍帽盖。“帽盖”即男性头上所扎小辫。一般多用于丑角。表演前,须先在头发中加入铁丝,然后编成小辫,再用头绳扎紧,套在头上,戴上帽子,小辫根部用绳系住之后,将绳索沿着领口、袖管穿下,绳头一端捏在手中,表演时,只要牵动手中的绳头,小辫便能做出上、下、卷、展、摇、抖等各种动作。在许多丑角戏中,如《教学》《算卦》《白先生看病》等,均有此技表演。⑤吊帽盖。秦腔表演特技。《时迁偷鸡》一戏有用。表演前,演员先将头发浸入水中冲洗,然后梳展,用头绳扎紧,并在舞台正梁事先悬一绳索。当时迁不慎失足从树上掉下,被树枝挂住头发时,即借事先系好的绳索,将身体悬于空中,同时还要表演穿衣、脱衣、腋下夹鸡蛋、打小红拳等。 -
82019-10
[ 词条 ]《靖正恭演出剧本选集》
秦腔剧本集。王学秀编。1989年1月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选编靖正恭所演出的秦腔传统折子戏16个,包括《伯牙奉琴》《激友》《花亭相会》《木楠寺》《洞房》《戳纸墙》《吃鱼》《订婚》《扑池》《哭楼》《详状》《重台》《观画》《扫墓》《醉酒》《刺目劝学》。每剧前均有文字说明。书首有靖正恭照片10幅,及吴坚之序,书后附有《秦腔生角名星——靖正恭》和《群英荟萃的西安正俗社》两篇文章和编者后记。 -
82019-10
[ 词条 ]《西安梨园轶闻》
西安市文史研究馆编《西安文史纵横》之一。王鸿锦编著。1989年由三秦出版社出版。知识性、趣味性互为表里。共收录了47则西安剧坛轶闻、趣事,其中绝大部分是关于秦腔的。有演员的绝招、剧团的演出,也有作家的轶闻、剧目趣话。 -
82019-10
[ 词条 ]《魏长生资料初编》
《陕西戏剧史志丛书》之二。终南樵辑。1983年《中国戏曲志陕西卷》《陕西通志戏剧志》编辑部刊行。共收录200多年来40余家论述145则。分两辑出版。 -
82019-10
[ 词条 ]西峰市兴隆观戏楼
甘肃古戏楼。位于西峰市寨子乡老城。始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清康熙、乾隆、光绪年间曾几次修葺、增补,规模壮观恢宏。兴隆观主要由祖师庙和娘娘庙两座庙宇组成,故又称“祖师庙”。庙宇占地五亩,对面六亩广场便是戏楼。戏楼为砖木结构,系台基式建筑。前部为重檐歇山顶,后部为硬山顶,灰色筒瓦覆盖,牡丹兽吻坐脊,四角起翅,角檐远眺。台口有四根檐柱,将台面分作三间,台中屏风相隔,两边为上下场门。台檐中柱上刻有楹联一副,上联为“古人留数阕乐章听奏出风豳雅豳颂下联为“本地有多少角色看演义傅侯甘侯李侯”。每年农历四月十五和九月十三庙会曰均在此唱戏。1966年,西峰制药厂扩建时,戏园被征用,戏楼被拆除。 -
82019-10
[ 词条 ]《西宁剧稿》
戏曲作品集。青海省西宁市戏剧创作领导小组主办,西宁市文化局戏剧创作研究室编印。1983年创刊,一年一辑。共发表各类创作、改编秦腔剧本30多本,包括柴景春等作者的《错在哪里》《新来的按察使》《新媳妇》《玉佛骨》《真假姑爷》《北京医生》等。所发表的剧目大都由西宁市秦剧团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