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69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蓝田县肖家坡业余剧团
陕西业余秦腔演出团体。1934年由当地民间秦腔艺人张石头、李善庆等20余人发起组建的自乐班。农闲自娱自乐,也为红白喜事助兴,逢年过节在附近村落唱“地摊戏”,1939年增至50余人。排演了《串龙珠》《满床努》《黑叮本》《二天门》等传统剧。因排演该村鲁应春、肖胜春创编的《王志传》等两本大戏而声誉大振,遂取名“集英社”。1940年开始出县演出,后有江湖秦腔艺人伙计红、赵炳岚等人参与指导,艺技大进,却因经济纠纷而散伙。1944年夏,肖兴亚、刘廷忠、周彦昌、刘志会四人集资,重新添置衣箱道具,又聘请秦腔名家杨文华、李正华、益庆民、赵定国、张云亭、解新民、姚振杰及其徒华美丽等组成以杨文华为社长的江湖、业余戏班——宣化社。在县内外及临潼、长安等地表演,1948年散伙。1956年又重新组建,推举肖致中、肖安民为领导,曹玉堂为导演,招收学生50名,主要学员有肖致册、肖绒泉、曹兴忍等人。排演了《法门寺》《回荆州》《八件衣》《玉堂春》《铡美案》《四进士》《抱火斗》《蝴蝶杯》《碧桃花》《三元征北》《四进士》《法门寺》《游西湖》《游龟山》《三休樊梨花》《五典坡》《白蛇传》《壮元媒》等18本戏和40个折子戏。 -
82019-10
[ 词条 ]杜仓元
杜仓元(1958~)秦腔演员。主工花脸。陕西宝鸡市人。14岁考入宝鸡县剧团,得王新虎、夏小兰、郭金元等老师启蒙教育,后师承米新洪和李买刚。曾在《铡美案》《孙安动本》《黑叮本》《反长沙》《五台会兄》《银屏挂帅》《引路》《阴阳鉴》《破宁国》等40多部戏中,塑造了包拯、张飞、钟馗、徐彦昭、魏延、杨七郎等舞台艺术形象。1998年随团出访韩国,同年参台西北五省(区)省会市交流演出,以《五典坡》之魏虎、《引路》之判官得同行称道。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获优秀表演奖,长沙“芙蓉王杯”大赛获文化部表演三等奖。 -
82019-10
[ 词条 ]《鱼腹山》
新编秦腔历史本戏。马健翎编剧。须生为主唱做戏。事出《明史》《李自成传》《刘宗敏传》。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二队首演。本剧讲述了明末,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军至四川巴西鱼腹山中。明廷辅臣杨嗣昌,筹饷增兵,将义军重重围困。并施美人计,谋以知府之女、知县之妻王兰英,诱使义军大将刘宗敏叛投,以瓦解义军,刘被惑之。事为李自成及众将所察,教诲刘宗敏,怒杀王兰英,刘始悔悟,遂与自成统兵杀敌,乘敌不备,突出重围,于陕鄂交界之地重振旗鼓,向中原进军。胡正友饰《鱼腹山》之刘宗敏、马蓝鱼饰王兰英(戏曲研究院提供) -
82019-10
[ 词条 ]互助县哈拉直沟业余秦剧团
青海秦腔演出团体明清末民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湟水流域一带颇负盛名。群众称其为“破寨子皮鞋班“。老艺人魏碉仁年轻时曾目睹家藏题签清道光年(1821~1850)的账册,记载有田赋课收及本保集资购买戏箱、酬神演出费用等事项。魏碉仁的祖父魏长仓(1841年生)童稚时庄子上“板凳戏”唱得十分红火。魏碉仁父亲魏顺发就是戏班的著名演员,艺名长寿子。此外还有王官官子、保家保、仇永德、高得金、刘永祥、严克泰、天成子等演员。1959年该戏班参加互助县文艺汇演受到好评,出席青海省戏曲调演获二等奖。1982年改为社(镇)办业余秦剧团,当地政府拨出专款予以扶植。 -
92019-10
[ 词条 ]《易俗社日报》
陕西易俗社编辑出版的报刊之一。1921年8月4日创刊于武汉。总编辑姜文辅,编辑韩升平。这是易俗社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赴武汉演出期间,为宣扬自己秦腔改革,弘扬秦腔艺术,扩大其影响而编印的曰报。主要刊载该社演出的剧本、节目单、演员阵容、表演风格及戏曲评论文章。出刊一年多,共发表各方面的评赞诗文近千篇。在培养观众、建设自己戏曲改革的理论系统、宣扬传统艺术方面,收到了极好的效果。从而使该社在武汉三镇各层次的观众中产生了相当深厚的影响,也使秦腔艺术在楚地获得了极高的声誉。该报还保存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易俗社武汉之行的很多重要文献资料。 -
92019-10
[ 词条 ]《大秦腔》
戏曲刊物。2006年创刊于西安。月刊。西安市戏剧家协会、西安市艺术研究所、陕西省梨园学研究会主办。陈昆峰任主编。该刊以“振兴秦腔艺术,繁荣秦腔文化”为宗旨,围绕秦腔剧本创作、剧目、演出评介展开理论探讨和争鸣。辟设“专家座谈”“传媒之声”“一家之论”“人物专访”“名班名设”“秦腔绝活”“经典剧目”等20多个栏目。系全国核心戏剧刊物之一,并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
92019-10
[ 词条 ]《艺术界》
综合性艺术刊物。1985年12月创刊。季刊。陕西省文化厅艺术处、陕西省艺术研究所共同主办。以艺术批评与艺术理论研究为主的学术刊物。创刊20多年来,一直把秦腔的大型演出活动、秦腔的现状调查、秦腔的现实理论研究、秦腔的历史渊源研究以及秦腔改革、秦腔流派等问题作为重点,予以密切的关注和报道,刊发了大量文章。陕西省连续五届艺术节中的所有有关秦腔的演出,该刊物都进行了全面的报道。对有关秦腔的研讨会,该刊都进行了密切的追踪,并刊发了研讨会上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文章;同时发表了不少秦腔研究方面权威专家的理论文章。成为反映陕西秦腔及秦腔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
92019-10
[ 词条 ]《陇苗》
综合性文艺月刊。原名《群众文化》。1979年创刊。甘肃省群众艺术馆主办,秦川牛、涂列主持该刊编辑工作。1980年改名《陇苗》。该刊曾连载秦腔耿派脸谱120多幅(彩印),发表甘肃地方剧种剧本50余篇,开辟《秦腔传统剧目选载》专栏。逐期刊载秦腔折子戏,并由著名秦腔演员介绍表演技巧和经验。著名戏曲评论家马少波、翁偶虹、许姬传、吴晓玲、祝肇年、刘曾复等均为该刊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