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69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黄娃
黄娃(生卒年不详)清光绪年间秦腔演员。工须生,清光绪中叶曾名重一时。身材端庄,风度典雅。以饰《太湖城》之孙武子、《乌木剑》之王明芳、《五丈原》之诸葛亮、《伯牙奉琴》之钟子期等最为拿手。故有“活孙武”和“死诸葛”之美誉。此外,由其出演的《王明芳拜相》《草坡面理》《舌战群儒》《讲琴》等白口戏更见功力。王绍猷赞其为“闲情逸致,洪韵高音,吐字清灵,悦觀赏心门下知名弟子有万林子等。 -
82019-10
[ 词条 ]张庆美
(1870~1947)清光绪秦腔演员。工老生、须生,并精于京剧、汉剧。又名张大少。出身于湖北省郧阳县城关镇一个封建官吏家庭,其父曾任河南省寿阳县知县。张庆美少时私塾就读,酷爱戏曲。1884年弃学赴湖北老河口汉剧社学艺。因有损家族门庭之耀,1888年被迫赴宁夏舅父处读书,再次弃学入当地满人将军京剧团学艺。天赋甚高,尊师好学,不久登台演出并初露锋芒,后随团从戎于董福祥部下。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之时,随部护送光绪帝逃往西安。1906年解甲从艺,入陕西项老板汉剧社。1911年汉剧社遇战乱解散,入甘肃董志塬三胜班、清顺班、太昌王家戏班等改唱秦腔。由于掌握京剧、汉剧的表演形式,并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和表演水平,加之虚心好学,求教各著名秦腔演员,刻苦学习秦腔方言,聚众家所长为己有,技艺日有所长,戏路渐宽,表演娴熟,颇具特色,名扬陇东。1933年任宁县早胜振兴社主教练。1940年因年迈体弱退艺。代表剧目很多,尤以 《打龙袍》之郑子明、《牧虎关》之高旺、《取洛阳》之马武、《张松献川》之张松、《苏护进妲己》之崇黑虎等最负盛名。其中饰演《张松献川》之张松,道白全用四川方言,表现了张松的雄辨才能。培养了翟登云、杨德山、屈海山、刘振忠、王兴民等一批较有影响力的学生。 -
82019-10
[ 词条 ]诸葛亮
秦腔三国戏中人物造型。人物见于《三国志》《三国演义》等。三国戏中重要人物,以其为主要角色的秦腔剧目有《三顾茅庐》《博龙草》《诸葛亮招亲》《火烧博望屯》《汉阳院》《舌战群儒》《临江赴宴》《三闯辕门》《火烧赤壁》《华容道》《鲁肃献金》《讨荆州》《诸葛亮吊孝》《张松献地图》《金雁桥》《收李》《战马超》《取都城》《定军山》《大报仇》《连营寨》《八阵图》《五路伐萄》《取街亭》《天水关》《空城计》《斩马谡》《木门道》《葫芦峪》《五丈原》等。三国蜀相,生于181年,阳都人,字孔明。隐居隆中,人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并被拜为军师,在辅佐刘备打下蜀汉基业后,被封为武乡侯。刘备死后,仍辅佐后主刘禅,整官制,修法度,志复中原,屡次北伐,与魏相战,最终积劳成疾,234年卒于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军中。终年54岁,谥为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三国志?蜀》有传。后民间小说、戏曲多将其刻画为通晓阴阳、料事如神的先觉先知和沉稳老练、足智多谋,对国家鞠躬尽痒、死而后已的忠国楷模。秦腔中此人物属生行,由须生应工。薛志秀饰《葫芦峪》之诸葛亮(王正强提供)①饰演演员。三元官、银福子、黄娃、刘立杰、平定儿、水娃子、白相、王文鹏、郗德育、谢鸿民、刘毓中、刘易平、张德明、姜能易、温警学、焦晓春、薛志秀等都饰演过这一人物。其中,王文鹏在《葫芦峪》中,擅用鼻音大段演唱[阴司慢板],表现出诸葛亮在弥留之际苦苦扎挣、有气无力的形象,成为范例。青年后学凡演此剧者,无一不遵此唱法,王文鹏由此而得“活孔明,死诸葛”之誉;郗德育演《司马拜台》诸葛亮的变脸时,采用气功控制全身血气,水袖一扬,脸色突然变得蜡黄,被称为“绝活”;张德明在《回荆州》中演“接驾”,用西府腔一口气唱出100多句的大段唱腔,成为他的成名之作,此二人也得“活孔明”之誉。②人物扮相。诸葛亮在秦腔中为俊扮,戴八卦巾(多为紫色),挂黑三络(见口条)。《葫芦峪拜台》一场中改挂麻三绺,穿紫色八卦衣,青彩裤、厚底靴;《借东风》中披黑篷头,头戴莲花冠、二龙箍,穿法衣、青素糟子,系绦子,脚蹬白布抹、云头履;《回荆州接驾》一折里,头戴草帽圈,穿青素褶子、白水裙、系板带;《葫芦峪祭灯》中戴相貂、着黑蟒、挂玉带、蹬朝靴。其中,《葫芦峪》一戏中,还穿插两次变脸特技,第一次在《司马拜台》一场,司马懿身穿凤冠霞帔仿学女人模样于城下参拜,诸葛亮见之,气得恶火攻心,脸色蜡黄。据传当年郗德育演出时,借助气功控制血液流通而使颜面变黄,但更多饰此角色者大都采用现场背身化妆;第二次在《五丈原》一场,主要刻画诸葛亮最后弥留于世之形象,先以半黄改妆,最后以全黄定妆,同时浓墨重笔勾画眼圈,白笔在鼻下勾出两道长长的鼻涕,身腿僵硬,双臂垂落,意味着寿终正寝。 -
82019-10
[ 词条 ]刘丰收
刘丰收(生卒年不详)清末秦腔演员。工须生,清同治与光绪金玉班之台柱。陕西富平县人。其人仪表绝俗、声似铜铃、喉如铁笛,为观众所称道。擅演红生、王帽、靠甲戏,以《滚龙床》《红拆书》《汗梁图》《铁冠图》等剧目最为精湛。王绍猷以诗赞其为“菊林孤隼,梨园长鲸,名垂关辅,雁过留声”。 -
82019-10
[ 词条 ]介子推
又名介之推,后人尊称介子。秦腔列国戏中人物造型。此人物见于《史记秦本记》,明李贽《史纲评要周记》《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二回及《列国演义》第二十七、二十八回。相关秦腔剧目有《蜜蜂计》《火烧绵山》两部。为晋国贤臣,春秋时期周朝晋国(今山西)人,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因保重耳逃国途中“割股奉君”而受后人传唱。重耳返国继位,立为晋文公,而介子推以“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求之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此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民俗“寒食节”(清明前一日),历代诗家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此人物属生行,由须生应工。清光绪后,三元官、十八红、都成子、杨绪、王益民、郗德育、李夺山、高天喜、毛金荣、周正俗、姚茂秦、李益华、孔新晟、穆九龄、和强等都饰演过这一角色。其中郗德育、高天喜饰演的介子推名重甘、陕,毛金荣在该剧中还有甩梢子绝活。人物扮相为俊扮,挂黑三绺。《霸殿》一场,戴乌纱,穿金绣团黑蟒,围玉带,下穿素红彩裤,足穿厚底高靴;《走国》一场之后,改戴软扎巾,黑箭衣,系白色板带,左襟角系于板带之下,红裤、厚底靴;《割股奉君》一场则扎茨菇叶,戴网子、梢子,以做甩梢子特技表演。天水秦剧团赵伟饰《蜜蜂计》之介子推(孟云提供) -
82019-10
[ 词条 ]雷大坪
雷大坪(生卒年不详)清光绪年间秦腔演员。本工须生,后工老生。原籍陕西周至,后迁居眉县。清光绪初年,将周至腔、礼泉腔融合,创造出西府腔。为眉县“华庆班”领班和台柱,人称“雷班长”。后在“永顺班”搭班。以饰演孔明、关羽、李白、岳飞之类角色最为拿手,尤其演《赵德胜带箭》之赵德胜一角最享盛名。一生最擅于唱功,其“发音出自丹田,唱纯天罡音,端起端落,声如金石”,被誉为“绝调”。在陕西西府和甘肃陇东颇负盛名。 -
82019-10
[ 词条 ]灯彩
秦腔舞台灯光照明和电光造型的总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农村秦腔戏班演出夜戏,台口悬挂两盏清油碗,点燃浸在油碗中的棉花捻子充作照明。四十年代以后,逐渐被汽灯所代替。最早使用汽灯照明的是西安易俗社,约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夜晚演出,台口悬挂三盏汽灯,每盏800支光,开秦腔汽灯照明之先河。汽灯的普及是在四十年代后期,有的戏班演出《杀子报》、全本《铁莲花》等凡有大卸八块之类凶杀情节戏时,为增强恐怖阴森气氛,在汽灯上蒙以色纸,又形成色光照明效果。1933年,易俗社又率先启用电灯照明。随着电业的发展和舞台制景的使用,又出现机关布景光布。1947,上海布景师陶渠在西安成立光武布景公司,随后朱进财创立新时布景公司,继之又有倪冰生、管芙英兄弟合办花宫布景社,都经营机关布景与电光布景的绘制与出租。同年易俗社在《韩宝英》的演出中,首次使用了机关布景与电光布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剧场、剧团不只照明普遍使用电源,也出现了聚光灯、云灯等舞台灯具,1958年前后,各剧团陆续配备了电阻节光器、自耦变压器,还采用拨丁或分级闸刀控制。六十年代中叶,2000瓦反射型聚灯泡基本代替了聚光灯泡和云灯泡,西安各秦腔团普遍有了舞台幻灯机,并经改装研制成双头、三头投景幻灯机,投射出如跑云、失火、大海、雷电、太阳、月亮、爆炸、飞机、海鸥等特技效果。七十年代,卤素光用,云灯代了云灯。八十年代以后,舞台灯具不仅实现了数字化、计算机自动控制,舞台灯光还成为一门学问,还带动起舞台灯光设计专业队伍的形成。 -
82019-10
[ 词条 ]银福子
银福子(生卒年不详)清末秦腔演员。工须生。原名李银福。陕西户县人。清光绪年间,因擅演道袍、纱帽戏而在金盛班成名。其声如铜钟,开口音阔韵足,字正腔圆,论其唱工,断可言其为当时秦中须生之冠。尤以《金沙滩》《湘江会》《辕门斩子》《四郎探母》《祭灯》《观星》《斩韩信》《调寇》等剧目最为拿手。王绍猷以诗赞曰:“太华孤峰,风月无边,朝阳鸣凤,声闻于天。”唯其不足者,身材短小,不宜靠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