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3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精华剧社
甘肃秦腔班社。1948年组建于兰州,王毓华任社长。主要演员有常春燕(旦)、王毓华(旦)、王义国(须生)、沈爱莲(旦)、何振中(旦)、黄金华(小生)、刘清华(小生)等。1949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兰州市军管会接收, -
82019-10
[ 词条 ]《秦腔论》
古代秦腔著本。清张鼎望著。刊于康熙初年(1662~1670)的《鲁桥八景集》中。主要论述了秦腔的历史与艺术风格,文字形象生动,能使不熟悉秦腔的人,也能了解到它的妙处。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写给作者的信中说:“暑中忽拜琅函,兼得大著《秦腔论》,快读一过,如置身鲁桥八景中,听柳杨抚坠之妙,不觉眉飞色舞也。……此妙腔耳。” -
82019-10
[ 词条 ]辅仁剧社
陕西秦腔班社。1949年宁强县青木川魏辅唐创办。主要演员有红生祝慕民、丑角王福民等。次年,解放军南下,魏辅唐缴械投降,与剧社断绝关系。1950年,剧社由社长王福民率领,巡演至甘肃武都时,由武都军分区接管后改组为武都专区五一秦腔剧团。 -
82019-10
[ 词条 ]《好男儿》
秦腔现代小戏。马健翎所编剧目。 唱做并重戏。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首演。米成义、张云、贺原野、马健翎、王志义等演出。有东风文艺出版社刊行《马健翎现代戏曲选》收录本。本剧讲述了抗日战争中,义勇军战士郑二虎被日寇俘虏后,交某县县官杨盛德审问。汉奸王小侯严刑拷打,郑二虎宁死不屈。二虎系杨盛德外甥,杨向王求赦,王不允,激起众衙役义愤,当场造反,打死王小侯,赦放郑二虎,迎接义勇军进城,共同抗日。 -
82019-10
[ 词条 ]《芍药本事诗》
古代秦腔著本。清孙星衍、洪亮吉含著。秦腔艺人赞诗。主要对乾隆年间陕西周至秦腔艺人郭芍药(名双)和郭喜在秦腔唱腔和表演艺术方面的创新及独特风格,进行了赞颂,称他们技艺超群,双技并妍,并称两人为“东郭”“西郭”。诗收录于《洪北山诗文集》。 -
82019-10
[ 词条 ]畅明申
畅明申(1920~)秦腔演员。主工大净。原籍河南省汶上县,生于甘肃庆阳。其父畅金山,外号畅麻子,是陇东有名的大花脸。他从小随父学艺,做派大方,脸谱独特,继承其父花之风。且嗓音洪亮宽厚。先后在环县剧团、庆阳地区陇剧团从艺。拿手戏有《铡美案》之包拯、《虎头桥》之魏延、《黑虎坐台》之赵公等。 -
82019-10
[ 词条 ]新华社
甘肃秦腔班社。1940年秦安县董虎臣始建。主要演员有李益华(老生)、宋乐民(武生)、严复民、董化兰(生)、王景民、谢鸿民、卓新秦(须生)、张兴裕(小生)、黄晓中、王福元(旦)等。主要演出剧目有《大辕门》《雁塔寺》《天仙帕》《白玉楼》《黑叮本》《蝴蝶杯》《审姜理》《玉堂春》《状元媒》等40余本。1946年著名旦角演员傅荣启,在该社搭班演出《二度梅》《白玉钿》等,影响较大。1948年国民党二十七师荣光剧社吸收该社大部分演员,班社解散。 -
82019-10
[ 词条 ]红星秦剧团
新疆秦腔演出团体。前身系陕西白水县“三一剧团”。1949年移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军,易名“六军宣传队”,后随军进驻迪化,1951年部队整编中调往哈密,编为新疆军区十六师宣传队,后又随军改编为农五师红星秦剧团。1968年解散。S瞒的剧目有《穷人恨》《血泪仇》《北京四十天》《三打祝家庄》《红娘子》《屈原》《大禹治水》《党的女儿》等。主要演员有治奎民(大花脸)、傅胜利(大花脸)、刘凤鸣、杨景中(二花脸)、王幼民(三花睑)、王秋怀(生角)、吕晓玲(旦角)、康祥、李振亭(须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