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6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马(平民)派
马平民创造的丑行流派。形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马平民(1898~?1946),号和亭,乳名平儿,陕西永寿县人。尤善揣摩人物心态,模仿力很强,为人性情温和,斯文雅静,故有“马博士”之誉。观众还以当时名丑汤涤俗、苏牖民同按姓名谐音共称誉为“酥麻糖”三大家,也系当时“易俗社六君子”之一。初饰话剧中角色,戴红顶花翎,台下群以“马大人”呼之。二十年代,与苏牖民曾在武汉演出《复汉图》之两丑角,当地署名天印山樵的诗评赞曰“曼倩淳于各肖真,解颐笑倒几多人”“争看平民与牖民,喜笑怒骂日翻新”。三十年代在北平演出,齐如山以为马派足以与京剧肖(长华)派并肩,而肖长华也尊称其为“马博士”。马平民的“反串”本领也很惊人。和汤涤俗合演《司马拜台》,马饰诸葛亮,汤饰司马懿,虽非本工,还真像那么回事,通体一本正经,唱念表演,各循成规,但偶尔也有意出点洋相或开开玩笑。汤在司马懿亮相时,就大转其眼珠子,滑稽可笑,全场哗然,这种亦庄亦谐的演法,也属反串戏的一个特色,观众很能理解接受,甚至就看这个劲儿。马所扮诸葛亮虽难出怪招儿,却模仿名宿王文鹏的嗓音韵味,几能乱真,观众欣然叹服。四十年代名旦邓维民欲“反串”《折桂斧》陈勋,马主动要求“反串”娃娃生陈植,邓喜而应允,但有言在先,求马不要逗他笑,待演至陈勋要打陈植时,马突然以稚气幼童哭声及动作应之,邓维民最终还是笑了场。马还曾“反串”架子花脸戏《火焰驹》的《艾谦传信》,紧凑火炽,神情峻急,一锤一脚,毫不含糊。马平民饰《双锦衣》之徐本德(易俗社提供)马(平民)派艺术特色马派之长首先在于独出心裁,同样一出戏、一句话,让他演来、出自他口,总能花样翻新。而且能够根据角色,表演出各种人物的个性,决不专事因袭旧套,或一味逗人发笑。但有时说出几句冷隽与轻俏的话语,又不免引人会心一笑。折子戏《走雪》中他一人兼演三个丑角,晋福长说山西话,他则分别说山西话、湖北话和四川话,而且语音地道,不落“酸溜”迹象。与苏牖民合演《庚娘传》的两个揭墓贼,当挖开墓道钻入时,本来偷偷摸摸、战战兢兢,马却突如其来向对方道出一声请!”使人物情境出现巨大反差,谐趣顿生;当从墓穴中背出庚娘,庚娘意外复活,两揭墓贼吓得尿湿了裤子,马又冷不丁问对方:“兄……兄弟,你……你穿没穿多余的裤子?”既鲜明,又含蓄,令人捧腹不止。本来他正全神贯注地摇着船桨,忽然听到尤庚娘船上唱出:“……揭墓贼贪财帛坐地分赃。”不禁打了个喷嚏,又引发全场哄然一笑。而他自己却若无其事地撑着船,摇着桨……饰演《蝴蝶杯》之董威,黑纱、红蟒,白四喜,巍巍然一位官府大员,一段韵味深长的道白说得既爽利又沉着,既威严又慈祥,宛然一个有地位、有资历、律例纯熟、善推案情的年迈官吏。后来演此角者,不少人模仿他的神情和道白。其行腔吐字和做:工身段,都颇有特色。马平民饰《香女》之任柳氏(易俗社提供)马(平民)派表演马平民的演技既吸收秦腔的传统,也有自己的创造,还有对其他剧种的吸收,形成了他自己独有的丑角艺术风格。正因此,他的表演干净清爽脱俗,富有文化韵味,“丑角不丑”,观赏性极高。通过感染、诱发使你忍俊不禁,欲罢不能。其神韵酷似相声大师侯宝林,可谓“我本无心说笑话,却是笑意逼人来”,堪为二十世纪秦腔丑行之冠,至今尚无人出其右者。曾有打油诗三句半赞曰:“大号马和亭(和亭为马之号),痩得像活龙,玩意台上见,全能!”马平民饰《双锦衣》之徐本德(易俗社提供)马(平民)派做工身段马平民在秦腔《杀驿》饰一丑扮驿卒,当驿丞接到上司紧急公文,神情紧张地拆看时,驿卒一旁默默模仿驿丞神态的表演:驿丞看,他也看;驿丞念,他也念;驿丞瞪眼他瞪眼,驿丞手颤他手颤。这几乎已成固定程式。不同者,有的演员演时,似乎意在逗趣儿,因而只是无目的地模仿而已,虽然不无喜剧效果,但观众对驿卒这个人物,不过做颟顸滑稽观罢了。而马平民演来,是先对驿丞进行观察,发现“老爷”其所以神色突变,全由见到公文所致,于是不由自主地对照模仿起来,借以寻思其中奥秘。这样一来,模仿的表演就有了内容和依据,体现着驿卒对老爷的关切,绝非“耍怪”而已。故每演至此,观众心目中的驿卒,不是滑稽颟顸,而是既幽默风趣而又憨痴可爱了。可见,同样的表演形式,马能深挖其内涵,“戏味”自然大不相同。《蒋干盗书》是马派当之无愧的艺术珍品。当蒋干偷看那封特意安排的书信时,佯醉卧榻的周瑜却故送鼾声,蒋干不禁一惊,急忙隐身桌侧,屏气敛声,马于惊险中含着微笑,透出“鼾声竟如此吓人”的自嘲。樊新民演此剧虽宗马派,却显出极端警惕,注目提防,一脸紧张,显然尚未悟透马派之戏理,也全然失却了马的这份“幽默”。樊新民也是一代名丑,但师徒间的素养差距和风格差异还是显而易见。樊新民尚且如此,其他人更就可想而知了。马(平民)派扮相《蒋干盗书》中值得注笔一述的是那顶帽子,表演更是别开生面。蒋是文人,自然戴“文生巾”或“文丑巾”,但这个“巾”,却与众不同,其上端左右两侧,垂挂着一双月牙形的“帽带”,活像两个大问号,人动它晃,颇有纱帽翅儿的感觉。这一耐人寻味的装扮,正由当年画家兼名票李友鹤和该剧导演封至模共同研究设计,没有按京剧戴花四楞子帽,穿花道袍及布袜子云子鞋,而着眼于蒋干的特殊身份和总体形象,?改穿湖色学士衣,腰系锦绦,足蹬朝方,戴古铜色学士巾并挂了左右一双“问号”。经如此“包装”,蒋干果然神气十足,儒雅风流,反衬出“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影射暗寓。而一双“问号”乍看起来,似乎是个小玩意,但首先它有戏曲艺术的夸张美、装饰美,与蒋干的身份、性格、脸谱、服装和谐一体,达到造型的完整,且渲染体现出人物的滑稽可笑;其次,帽子两端所加帽带很适应戏曲表演的象征手法。蒋干从酒宴上下来,低着头,弯着腰,微微一顿,帽带自然而然左右摇摆,“醉态”十足;蒋干巡视帐内帐外,帽带即随其急促的步伐前后闪动,显示出人物内心的极度紧张;盗书成功,自以为得计,帽带上下翻飞,又表现出人物的狂喜和张扬。帽带的设计,对表演而言,既丰富,又传神,谐趣深意双获。马(平民)派代表剧目与传承马派代表剧目主要有《蝴蝶杯》《群英会》《庚娘传》《玉虎坠》《看女》《送亲演礼》《三知己》《软玉屏》《新忠义浃》《走雪》《杀驿》《双锦衣》等。著名丑角演员樊新民、雷震中等皆出于其门下。樊新民陕西秦腔丑角演员。1923年生。陕西蓝田县人。13岁入陕西易俗社学艺,继承了马平民之艺术风格,既演小丑、方巾丑,还演官帽丑。1989年去世。其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同时又能结合自己的条件。如《游龟山》中饰卢世宽、董威,前者一副仗势欺人的花花公子形象,后者则是谙于世故的老谋深算之态。另有《劝新郎》《蒋干盗书》《三滴血》等戏,诙谐、逗趣、幽默、世故,毫无雷同。曾获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學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雷震中笔名震文、雨田。秦腔演员,工丑。1927年生。陕西蓝田县人。10岁考入西安易俗社,先习小生,后改工文丑,师承马平民、袁乃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曾在《一家人》中以饰演白老五和《游龟山》之家郎,获西北文化部工作模范奖、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三等奖。他演的小丑角色形象生动、性格鲜明,表演幽默,很有风趣。而且每演一角,总以严肃的态度设计一些别出心裁的动作来表演滑稽可笑的人物。唱腔、道白亦很有特点。在现代戏《红梅岭》中扮演的王进财,个性鲜明而生动,参加秦腔电影艺术片的拍摄,并扮演周仁祥一角。也常在当地报刊发表传记、评介文章等,另有《秦腔名演员传记》一稿待刊。1989年退休后专志研究秦腔艺术和易俗社。曾任西安易俗社副社长。 -
82019-10
[ 词条 ]李(正敏)派
见敏腔。 -
82019-10
[ 词条 ]毋致
毋致(1933~ )秦腔剧作家、一级编剧。陕西韩城人。1953年由西北艺术学院戏剧系毕业后,曾在大荔、渭南文工团、延安歌舞团、《群众艺术》编辑室、省戏校等单位工作。后调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曾任研究院秦腔团团长,后为专职编剧。先后创作《爱与恨》《第一个浪头》(合作)《骆轮岭》(合作)仙花》(合作)《杏花村》以及续集《酒醉杏花村》(与人合作)等大型剧目10余部,与朱学合作的大型秦腔古代剧《千古一帝》(一部、二部),曾获1985年全国戏曲观摩演出编剧二等奖、演出一等奖等11项奖励。 -
82019-10
[ 词条 ]胡文龙
胡文龙(1932~)秦腔剧作家、编剧。山西临猗县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剧本创作,出版有《阎王砭》《除五害》《八百里赶羊记》《夜灌曲》等剧本。1960年调西安五一剧团,任专职编剧,先后创作演出大型秦剧《焦裕禄之歌》《辛酸泪》《香魂怨》等;改编和移植了《代代红》《山乡风云》《换了人间》《关公斩子》《玉蝉洎》《黾山奇案》《水乡风浪》等30余部。 -
82019-10
[ 词条 ]胡一民
胡一民(1930~)秦腔剧作家、编剧。1949年后参加银光剧面,并担任专业编剧。创作有大型秦剧《弘光一年》,并获得1955年甘肃省文艺汇演剧本创作二等奖,后又写出《三伏马天武》(合作)《虎凭山》《雨过天晴》等剧本。 -
82019-10
[ 词条 ]天明戏
亦称“鸡鸣戏”“连登科”“连轴转”“不落台戏”等。秦腔演出习俗。旧时,会戏第二天的演出,要求从晚场开戏,一直演到次日天明,故称天明戏。天明戏旨在为神“暖寿”,故多在神灵寿诞庆典庙中举行。同时也因乡俗不同而各有所别:陕西省大荔县把正戏日(即第二天的演出——亦称“中戏”)早上开台演出的敬神戏叫作天明戏,同时又把天明戏和上午演出的“一本加三折”,以及下午接连演出的“折子戏”等三部分则称为“连登科”;白水县苍圣庙以及华县、华阴等地的天明戏,则指正戏日凌晨从鸡叫第一声开戏,直到次日午夜丑时连续不断的演出。即使吃饭也不得停戏,台下无观众,台上也要“锻鼓响,戏照常”,故称“鸡鸣戏”或“叫夜戏”。稍有差错,会长便会用三眼枪或单眼铳连珠炮似的打上台来。天明戏除大戏不落台外,江湖班、曲子班、皮影、木偶等班均有此俗。其成俗原因,一是社家为炫示财大气粗,二是社家为多抽赌头,增收摊点税额。因此,有会戏,必有天明戏。 -
82019-10
[ 词条 ]姚以壮
姚以壮(1925-1973)秦腔剧作家。陕西靖边县人。曾用名姚育壮。1941年参加革命。1949年随十九兵团进驻宁夏,参加筹办《宁夏日报》,并任总编室主任。1954年调任银川地委秘书长兼《银川报》总编辑,后任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宁夏文联副主任,兼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1958年创作秦腔现代戏《人间天上》,后又创作《西吉滩》(合作),改编《康熙访宁夏》等。系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82019-10
[ 词条 ]王烈
王烈(1925~)秦腔剧作家、一级编剧。陕西商县人。原名王继粲,笔名幼宣、左旋、王月旦。陕西师专毕业。1949年以来,先后在咸阳分区文工团、陕西省文联、剧协陕西分会、《陕西文艺》《陕西戏剧》杂志社工作。1962年调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任专职编剧,兼该院创研室主任和《院刊》编委等。创作、改编并与他人合作的剧本有戏曲《仇荐》《兄弟姐妹》《孙庞之交》《燕子河》《骆驼岭》《邵小利》《清风亭》《玄都观》等,歌剧、独幕剧有《迎春花开了》《一张结婚证》以及《大字报》《挖墙角》《刘三做饭》《割麦》《黎巴嫩的儿子》《群魔丑象》等。其作品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西安易俗社和中央实验歌剧院等剧团演出并屡获奖励,另有戏曲专著《编剧十讲》《剧规初探》出版和论文、剧评、诗歌、杂文见诸报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