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69 条相关资源
-
32019-10
[ 词条 ]李夕岚
(1934~)秦腔演员。女。艺名李芝兰。主工正旦,兼演老旦。陕西渭南县人。自幼受其父影响,酷爱秦腔艺术。13岁入陕西易俗社学艺,师从杨金声、郑香亭、弋益民等。次年转入三意社。唱腔自如,做工严谨。擅演剧目有《玉堂春》《王昭君》《斩秦英》,以及现代戏《小女婿》《罗汉钱》《祝福》等。曾获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
32019-10
[ 词条 ]李正华
(1923~1999)秦腔旦角演员。工青衣、老旦。陕西西安市人。12岁从事戏曲活动,后到西安三意社。唱腔节奏稳健,旋律性强,韵味在《岳母刺字》的唱腔中,还将眉户曲调“苍龙哭海”的旋律音调糅于其中,丰富了人物的思想感情。擅演剧目有《黄花岗》《压发》等。 -
32019-10
[ 词条 ]靖正铭
(1910~1980)秦腔旦角演员。工正旦、老旦,也兼演彩旦。陕西西安市人。14岁入西安“正俗社”甲班学戏,师承高登岳、王德荣等。出科不久在西安正艺社及兰州等地搭班唱戏。1949年后回陕,为恢复“正俗社”而殚智竭力。1955年随“正俗社”整编铜川市秦剧团。1963年又与耀县剧团合为渭南地区秦腔四团。不久被精简下放。有40多年的演戏生涯,曾为李正敏《五典坡》配演达10余年。其演戏规矩、扎实、耐看,耐人咀嚼、回味,无论饰演正角还是零碎,都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汲水》《四郎探母》《放饭》之老旦、《拾玉镯》之刘媒婆、《烙碗计》之马氏、《白玉楼》之田赛花等,都是他的拿手好戏;此外,还在现代戏中扮演过《擦亮眼睛》之地主、《红松林》之土匪等。 -
32019-10
[ 词条 ]李嘉宝
(1907-1986)秦腔旦角演员。陕西宝鸡人。本名李华、艺名嘉宝。出身于梨园世家。16岁往甘肃投师赵福宏欲学须生未成,遂回陕随父至凤翔,拜晏老三始学花旦。首演《拾玉镯》一炮即红,经多年勤学苦练,终成声播西府的旦角名流。1932年起,先后在顺义班、安正班搭班,也任过宝鸡鸣盛班领班。他善于化生活动作为舞台动作,并从农村少女喜、怒、哀、乐等日常行为中提炼表演语汇,来丰富自己的舞台实践,以此创造出“两手揉胸”和“碎步小跑”等动作。他的跷功也极精湛,化妆浓淡相宜,刻画人物细腻精到,唱念做舞功夫全面,并形成自己的风格。一生所演大小剧目200余出,最拿手的有《拾玉镯》《花田错》《搬石头》《杀狗》《抱斗》《安安送米》等。 -
32019-10
[ 词条 ]张雨亭
(1881~1968)秦腔演员。又名寿娃子。其父是兰州万顺班演员,自幼随父跟班学戏,并拜史月卿为师学旦角。民国初年,在兰州各班社搭班演出。1927年后,相继成为维新社、同乐社、共和社、文化社主要演员。1958年曾被兰州市戏曲学校聘为教师。其唱腔清亮,做工细腻。擅演剧目有《清风亭》《三上轿》《刺目劝学》《杜十娘》《庚娘传》等。后因嗓音失润,遂演丑角,所演《小考文》《杨三小》《可怜虫》以及《白玉奴》之婶娘、《烙碗计》之马氏等,均为观众津津乐道。 -
32019-10
[ 词条 ]兴业儿
(生卒年不详)清光绪时期秦腔演员。光绪初年为同州梆子之著名花衫,兼习青衣,唱工最佳。如《春秋配》《七人贤》《法门寺》《毒二娘》《江流认母》,声声要好。王绍猷作诗赞曰“玉笛横秋,清音犹在,韵协商羽,大雅姿态。” -
32019-10
[ 词条 ]何彩凤
(1903-1952)秦腔旦角演员。女。甘肃临洮县人。艺名何韵琴。13岁流落威武学艺。1935年前后在岷县搭班演出。四十年代初又赴西安深造,技艺大进,后以艺名何韵琴在西安三意社挂牌演出。后返回甘肃,先后在兰州文化社、岷县兴中社、临洮福盛社搭班。1949年后,参加陇西县秦剧团。擅演剧目有《拾玉镯》《藏舟》《法门寺》《五典坡》《断桥》等。 -
32019-10
[ 词条 ]魏秀莲
(1941~ )秦腔演员、导演。女。工青衣、闺门旦。陕西三原县人。为宝鸡市人民剧团演员,后又兼任教学与导演工作。唱腔圆润,吐字清晰。曾扮演过《铡美案》之秦香莲、《梁山伯与祝英台》之祝英台、《火焰驹》之黄桂英等重要角色。1986年获宝鸡市戏剧节导演奖。1987年获首届陕西省艺术节导演三等奖。陕西省戏剧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