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69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秦云撷英小谱》
古代秦腔著本。清严长明等著。成书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书中以故事传记体,记秦中歌伶轶事。全书共收“祥麟”“三寿”“银花”“小惠”“琐儿”“色子”“金对子双儿栓 儿”等7篇,共14人。主要记述乾隆年间西安地区有关秦腔的活动,包括艺人传记、西安班社活动情况,更有艺人从艺经历和他们在艺术创造 方面的经验。全书文字简明扼要,涉及地方戏曲 特别是秦腔艺术的许多重要理论问题,有秦腔四大声腔流派的形成与艺术特色,三十六班中剧团与艺人之间的流派争妍,以及秦腔历史、秦腔与昆曲的异同等内容。全书用8000字对花部的兴起及清中叶“花雅之争”中秦腔之所以能够战胜雅部昆曲,进而成为剧坛盟主,做了极为精辟的论述,成为这方面的理论总结。有《双梅景暗》丛书本和《昭代》丛书别集,前者为光绪元年(1875)叶德辉刊刻。 -
82019-10
[ 词条 ]《新三娘教子》
秦腔现代小戏。赵守一所编剧目。唱做并重戏。陕甘宁边区陇东剧团首演。本剧讲述了儿子参军上前线抗日,三娘在家辛勤劳动,每日靠织布、纺线维持生活。边区群众积极慰问抗日军属。许多乡亲带着慰问品来到三娘家中热情慰问。正在此时,三娘的儿子从前方回到家中。经三娘多方盘问,原来儿子是逃跑回来的。在三娘和众乡亲的批评、开导、鼓励之下,儿子回心转意,决心重返前线抗日,受到乡亲们的赞扬。 -
82019-10
[ 词条 ]《好男儿》
秦腔现代小戏。马健翎所编剧目。 唱做并重戏。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首演。米成义、张云、贺原野、马健翎、王志义等演出。有东风文艺出版社刊行《马健翎现代戏曲选》收录本。本剧讲述了抗日战争中,义勇军战士郑二虎被日寇俘虏后,交某县县官杨盛德审问。汉奸王小侯严刑拷打,郑二虎宁死不屈。二虎系杨盛德外甥,杨向王求赦,王不允,激起众衙役义愤,当场造反,打死王小侯,赦放郑二虎,迎接义勇军进城,共同抗日。 -
82019-10
[ 词条 ]畅明申
畅明申(1920~)秦腔演员。主工大净。原籍河南省汶上县,生于甘肃庆阳。其父畅金山,外号畅麻子,是陇东有名的大花脸。他从小随父学艺,做派大方,脸谱独特,继承其父花之风。且嗓音洪亮宽厚。先后在环县剧团、庆阳地区陇剧团从艺。拿手戏有《铡美案》之包拯、《虎头桥》之魏延、《黑虎坐台》之赵公等。 -
82019-10
[ 词条 ]《伐子都》
《伐子都》秦腔传统本戏。别名《牛脾山》《烧子都》等。含折子戏《伐子都》。小生、武生、净唱做并重。事出《左传鲁隐公十一年》《东周列国志》第四、第七回。元有李直夫《考谏庄公》杂剧。现存多种版本,有甘肃省图书馆藏沈德福口述秦腔抄录本、陕西省《传统剧目汇编秦腔》第十二集书录本。另有上党、中路、北路梆子抄录本,蒲剧梆子抄录本,豫剧抄录本,山东梆子抄录本等。本剧讲述了宋、蔡、卫三国合兵攻郑,三国兵败。郑俘三国军民东徙。郑庄公乘胜欲伐瑯都,大将公孙子都与颍考叔争帅结怨。阵前,公孙子都暗箭射死颍考叔,冒功受贺。宴间,颍考叔之魂附于子都之体,详细道出实情,子都自白后,火焚而亡。在本剧演出中,穿插有“高场”抢背特技。“高场”,即演员站在三张或四张叠置的桌上背身翻下的高空表演。 -
82019-10
[ 词条 ]精华剧社
甘肃秦腔班社。1948年组建于兰州,王毓华任社长。主要演员有常春燕(旦)、王毓华(旦)、王义国(须生)、沈爱莲(旦)、何振中(旦)、黄金华(小生)、刘清华(小生)等。1949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兰州市军管会接收, -
82019-10
[ 词条 ]天汉剧社
天汉剧社陕西秦腔班社。1945年组建于汉中,由高陵化俗社和刘易平领导的新秦社合并成立。1950年改名为天汉剧团,主要演员有李庆民、李幼民、李玉民、李悟民、李觉民、肖天英、王学中、何景民、李应才、李佩华等。以演传统戏为主,代表剧目有《火焰驹》《独占花魁》《三滴血》《黄河阵》等。1979年易名汉中市秦剧团。 -
82019-10
[ 词条 ]《血溅卢沟桥》
秦腔现代本戏。黄俊耀所编剧目。唱打并重戏。事出1937年7月8日《大公报》《申报》《秦风报》报道“七七事变”之史实。同州师范学校宣传队首演。本剧讲述了抗日战争初期,冯玉祥某部团长吉兴文,带领大刀队奋力抗击日寇,于卢沟桥被日军包围,日寇机枪横扫,大刀队虽死英勇事迹却留存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