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3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张忠义
张忠义秦腔演员。主工大净。1944年生。陕西西安市人。1959年入西安易俗社学艺,师承李可易、安鸿印等。对秦腔花脸唱腔进行过改革尝试,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所表演的《铡美案》之包拯、《回荆州》之乔玄、潘璋,《醉打金枝》之郭子仪、《玉虎坠》之马武,以及杨虎城、周伏龙等角色,均受到观众肯定。 -
82019-10
[ 词条 ]行规
戏曲行道各种规矩的总称。是戏曲行业在演出实践中形成的一套程规戒律和行事法则,涉及敬拜、忌讳、礼让、戏俗、演出等各个方面。虽未成文,却约定俗成,各个戏班和戏曲艺人都必须遵从。对于违反行规的行为,社会和庙会都有一套非常严厉的惩罚手段和习俗。行规的形成是为保证戏班演出有秩序进行,其中有些内容带有封建意识和迷信色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被废止。秦腔戏班旧时行规有迎社火、敬童子爷、拜舅舅、供庄王、祭祖、挂口等。迎社火旧时,秦腔视社火为剧种之先祖,在演出过程中,凡见有社火队进入戏场或从台前经过,戏班必须马上终止演出,以示礼让。拜舅舅旧时,秦腔班、皮影班、木偶班、曲子班等,虽然供奉的是同一个庄王爷,但不同戏王,却有辈分上的差别,于是便生“拜舅舅”的行规。“拜舅舅”就是秦腔大戏班的庄王爷,要把皮影班或木偶班的庄王爷叫舅舅。如果大戏班和皮影班在同一个庙会或地方演出,秦腔大戏班就得请出本班的庄王爷,去皮影班拜谒“舅舅”,否则,秦腔大戏班因犯行规必须停演以示惩罚。两个戏班同供一个庄王爷,也有大小辈分之别,正说明皮影、木偶民间小戏资格较秦腔大戏班要老,换言之,皮影、木偶、曲子等小戏形成时要于秦腔大戏。挂鞭旧时,秦腔戏班外出演戏期间,若发现有他班艺人偷戏或者要挖本班演员者,便在台口悬一黑鞭以示警告。对方发现台口挂鞭,便知行踪已经败露,立即收敛迅速离去。如果一意孤行,继续偷戏挖角儿,便按行规惩罚,捆绑吊打,绝不轻饶。挂口条旧时,凡庙会唱戏,多在台口正中挂一“口条”,用意有三,一是公示新来演员行当。凡新把式初次登台,挂“张口”者为净角,挂“黑三绺”者为胡子生,挂“白满”者为老生。二是表示谦逊。台下若有同行高手看戏,则挂出“口条”以示谦虚,敬请对方多多关照。三是扶正祛邪。若挂“红张口”,表示“王灵官”在位,请他镇邪扶正,保佑演出顺利成功。还有凡台口朝南的舞台,均被视为不吉利而拒演,如果非演不可,便要在台口挂一“红口条”以示化凶为吉。坐箱旧时戏班演戏期间,生、旦、净、丑在后台就座,都有严格定制,不可乱坐:生行坐大衣箱,旦行坐三衣箱,净行坐头帽箱,武行坐把子箱,丑行则可任意就座。唯“庄王”神箱,任何人不得就座;否则,以亵渎神灵论罪,轻者打骂,重则逐出戏班。若有流散艺人搭班演戏者,也按行规坐箱,班主无须细问,即知其所工行当,并按需要决定去留。敬丑旧时,戏班对丑极为尊重。化妆时丑若不开脸,其他勾脸者则不得开脸;后台就座,唯丑尽可随意;上妆后,各行当演员不能高声暄闹,唯丑角演员可以言谈嬉笑;祭祀供祖,丑角充当首祭;临场纠纷,丑角出面调解,人人都得遵从。据传,此行规起于唐代,因唐玄宗自勾白鼻,亲扮丑角相衍生而成,故有“秦腔重丑,从唐就有”之戏谚。封口钱旧时,戏班敬演“关公戏”“奠酒戏”“打台戏”“驱邪戏”等神戏时,所扮神妆的演员,在后台化妆前,先由会首发一枚铜钱,演员将其衔于口中,意即不许与人交谈,以示神威庄重。衔至上场演出,方能取出。所含铜钱即称“封口钱”。净身吊表旧时,为表示对神的敬重,戏班对敬演关公、黑虎、灵官之类神灵的演员演出前先要洗澡,谓之“净身”;画脸前还须洗手,谓之“净手”。尤其扮演关公者,若不净身、净手,即视为对神灵亵渎。演勾脸,出前,由一人手执点燃黄表,在扮演者脸面、上下身绕三圈,以免鬼邪入身,谓之“吊表”。养病不养闲旧时戏班不成文的工资福利规制。演员有病不能参与演出,班社照发该得的份子,此即为“养病”。如果演员无病而又无故不参加演出,则不发份子,即为“不养闲”。宁穿破,不穿错旧时秦腔戏班演出时,各个角色均按多年沿袭的规定和顺序进行穿戴,其穿戴顺序不容颠倒错乱。戏中各个角色的衣裤、鞋帽等着装,也均有严格规定,不能随意改动,倡导“宁穿破,不穿错”,如此相衍成习,成为没有铭名却又人人必遵的行规法则。在此前提下,同时也有变通的特例。如演《白逼宫》之曹操,按行规穿戴规制,应穿红蟒,但在甘肃戏班则穿红官衣;演《辕门射戟》之吕布,应着白靠掩白蟒(或粉靠掩粉蟒),而在甘肃各地戏班,吕布则扎黄靠;还有《闯宫抱斗》之梅伯,应着黑官衣,甘肃戏班演出时则穿黑蟒……这些特殊规制,既有别于其他剧种,也是甘肃与陕西秦腔的穿戴区别。后人袭之,形成穿戴的特殊规制。轰台旧时地方豪绅对戏班艺人的惩处手段之一。班社到一地演会戏,要求必须做到“闻炮即开锣”,若迟开戏或演错了戏,会首手持“三眼铳”,瞄准台上演员接二连三地朝脸上打,行内人将这种惩罚手段称为“轰台”。据传,1945年“陕西培风社”在神进庙演《三皇氏》,演员因未按戏规用棉花粘须眉,被视为亵渎了神灵,台下三眼铳对准演员轰击,冲烧须眉,为了护脸,演员双手被烧成重伤。上梁旧时地方豪绅对戏班艺人的惩处手段之一。先使受刑者两手紧抱一只大腿,然后以绳索抽绑,使身首缚成一团,再吊于大梁。戏班对严重违反班规艺人施以此刑。上秤杆旧时地方豪绅对戏班艺人的惩处手段之一。班社到一地演戏,艺人若辱骂会首,或戏有神灵容,班主和当事者就会被“大上吊”,反绑悬空挂在树上或旗杆顶上,称为“上秤杆”。1943年,“万人迷”马振华、名净张建民,在白水县东娘娘庙演会戏,马振华因对会首出言不逊,张建民因演《斩单童》未穿靴子,都被当地乡绅以“上秤杆”悬梁惩罚数小时。 -
82019-10
[ 词条 ]供庄王
供庄王亦称“庄王爷”“庄王堂”。旧时所有秦腔戏班都要供奉戏神。其形有二:一是在三尺长、二尺宽的白布之上,上画庄王神像,下画“童子爷”。平时由领班长收藏供奉,春节启箱演出之前,便悬挂于后台,所有演职人员焚香化表(烧纸钱),以示敬奉。二是秦腔《二进宫》之李艳妃所抱明太子道具——身着服装的木雕小人儿。平时供于后台,演剧时则作为道具。如甘肃高台县沙河忠义班所供童子爷,正是剧中定国公徐彦昭和侍郎官杨波死保的明万历皇帝,这正好应了甘肃西秦腔出自明代万历之说。庄王爷系指何人,其说不一:一说为楚庄王,因为《优孟衣冠》是最早的戏曲雏形,艺人认为秦腔本由楚庄王所创,故戏班将其尊为戏之始祖;二说乃指唐玄宗(李隆基),原因是唐玄宗酷爱歌舞百戏,设梨园,置教坊,还曾在参军戏中扮演过丑角;三说是唐五代时的唐庄宗,唐庄宗名李存勖,自幼喜爱唱戏,称帝后依然粉墨登场,嗜戏如旧,常与优人同台演出。唐庄宗本是西突厥沙陀部人,世居甘肃河西。幼时就喜爱演剧,唱念必然操持的是河西秦声,这与后世“秦声”戏曲的出现不无关系。关陇大小戏曲班社皆尊庄宗为“庄王爷”,并奉其为“戏神”,足见庄宗对秦声戏曲影响之大。三说各执一端,却以第二说较为普遍。 -
82019-10
[ 词条 ]《忠烈图》
新编秦腔历史本戏。青海省湟中县贾尔藏村业余艺人贾文卿1934年创编。青海省湟中县贾尔藏村业余秦腔剧团首演,并藏有1936年手稿本。本剧讲述了夏朝时,西夷敖里造反,夏桀王命忠正侯锁先忠为帅、太师鲁毛忠押粮,前往征剿。锁、鲁两家不睦,御史严华忠、丞相白怀忠当殿立书具保。鲁中途按粮不发,致锁阵前被困,鲁反诬锁叛降于西夷。桀王不察真假,将具保重臣白怀忠旨令满门抄斩。其子白生春、女白生花闻讯偕母外逃,为飞龙山大王王岑飞所救,率兵劫法场,救出白丞相,同赴边关打败西夷,锁先忠被救,凯旋回朝。 -
82019-10
[ 词条 ]《马健翎现代戏曲选集》
戏曲剧本集。东风文艺出版社编辑部编。1962年西安东风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录马健翎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延安编写的秦腔《好男儿》《查路条》《血泪仇》《一家人》《穷人恨》,眉户戏《十二把镰刀》《大家喜欢》7个剧本。 -
82019-10
[ 词条 ]杨畅中
杨畅中(1930~ )秦腔演员。工净。10岁入觉民学社学艺。后任银川市秦腔剧团副团长。1958年曾在中国戏曲学校师资班进修,回团后主要从事秦腔教学工作。尤擅于猴戏。经常演出的剧目有《斩颜良》之颜良、《游龟山》之卢林等,还擅演《火焰山》《闹龙宫》《盗扇》等剧目。 -
82019-10
[ 词条 ]《陇上优伶志》
甘肃近代秦腔艺人传志。牛芮青遗稿。约成书于清光绪二十至二十五年(1895-1900)。全书分前后两部分,后部分已佚,前部分已由《甘肃文化》2004年2期全文刊出。有“序”文数百言,记云:“光绪以前,咸同之际,为吾陇优伶极盛时代,而吾所记,则皆得之故老之传述,尤以先足毓卿公所语为多。兄于多此道有如嗜痂,且于同光时之诸伶,皆经目击,故能言之独详。”主要对清同光时期之十位陇上名伶和一位检场分别立传记述,依次为三元官、福庆子、赵二、张寿容、桑旦、王宝童、陈明德、高毛娃、牛宝山、张长龙、韩鸭子。书中不仅对每人之表演、唱腔、念白以及化妆脸谱、特技绝活分别一一点评,也对各人之生活嗜好、趣事轶闻多有涉猎,尤其“序”文还对明代甘肃之西秦腔,做出简约论述和考证。它对研究甘肃近代秦腔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参考价值。 -
82019-10
[ 词条 ]《回头是岸》
秦腔现代本戏。田益荣编剧。唱做并重戏。三八五旅宣传队首演。本剧讲述了抗战初期,冀中一绅士不肯抗战,在日伪统治残害下,家破人亡。后捐资给抗日军队,参加了八路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