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词:
检索到 3571 条相关资源
-
82019-10
[ 词条 ]吴生荣
吴生荣(1920-1946)秦腔演员。主工大净。甘肃兰州市人。小名德英子,号肥子。早年入兰州东盛社学艺,遭家人反对,遂潜逃通渭戏班搭班。后结拜清水县演员刘启荣为异姓兄弟,并加入清水县马家班。因演技出色,受到当地乡绅另眼看待,支持组建荣盛社,吴出任社长。吴演技在清水、泰安、张川一带可谓出类拨萃。由于他身高体胖,脸宽腮满,勾出脸谱十分英武,一出《出五关》赢得“活关公”称号。吴戏路宽,行当全,文武角色不挡,还能扮丑。演《背板凳》《温先生看病》幽默含蓄、滑稽可笑,往往使人捧腹。扮演《挑袍》,威严肃穆,台架优美,形态富有神气。《芦花荡》中扮演张飞,声如洪钟,袒胸露腹,摇膀晃脑,把憝直将军形象演得非常逼真。《串龙珠》一剧中扮演花云之母,得知媳妇被完颜龙剁去双手,手持三股钢叉,赤膀上阵,生擒完颜龙,整个武打动作,迅猛娴熟。 -
82019-10
[ 词条 ]赵胜中
赵胜中(1914~1979)秦腔演员。工净。陕西周至县人。幼入周至郭英剧社学艺,后得益于王生云传教。先后在陕西周至、武功、扶风、岐山等县以及秦岭猛进剧团搭班演出。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七师猛进剧团。次年随军入疆。嗓音洪厚,表演淳朴、吐字真切。擅演《黄河阵》之黑虎、《铡美案》之包拯、《葫芦塔》之司马懿、《游西湖》之贾似道等,尤以《斩单童》《牧虎关》两出最为享名。 -
82019-10
[ 词条 ]薛应中
薛应中(1911~1981)秦腔演员。工净。陕西西安市人。艺名薛大钞。8岁入西安三意社学戏,主工架子花脸,也唱铜锤戏。12岁曾以《苟家滩》一剧名噪一时,后离开三意社,与庄正中、袁乃中在榆林高双成戏班(新剧团)搭班演出。1942年随刘毓中、田德年、何振中等人在中卫、平凉、天水、兰州等地搭班组班。1949年后落脚于陕西靖边县剧团。他戏路很宽,文武皆备,甚至文武场面、武打设计、舞台调度等,也是无一不通。能背诵百本(折)戏,竟无一字遗漏,人称“肚子满”。拿手剧目有《斩单童》《苟家滩》《芦花荡》《游西湖》等。 -
82019-10
[ 词条 ]一六八师秦腔剧团
宁夏秦腔班社。建于1944年宁夏吴忠。隶属于国民党一六八师管理。团长金盛桂、孙峰、周尚志、李育林等。演员大多从部队选拔,其中优秀者为梁希武、阎学儒、黄永胜、金振声、郝万益、庄天西等。教练有张贵荣、管育中、孙广乾、孟玉和、王玉本、盖宝义、李桂林等。所演剧目有《三休樊梨花》《吴汉杀妻》等。 -
82019-10
[ 词条 ]青年剧社
甘肃秦腔班社。1944年三民主义青年团临夏分部宣传股长陈文清,联络当地爱好秦腔的知名人士组建。剧社成立后,除专署拨款两千元外,另号召三青团员进行募捐。军阀鲁大昌送了一堂戏箱。当年七月正式演出。1947年临夏三青团与国民党部合并,剧团财产由县党部接收。后移交新华中学董事会接管。1948年剧社解散。主要演员有马炳南(净)、王化礼(须生)、赵福海(净)、张正武(须生)、牛利民(小生)、李益华(须生)、张方平(须生)、张金民(须生)、魏牡丹(女、旦)、常春燕(旦)、常爱莲(女、旦)等。鼓师刘长发。剧目除传统戏外,多演与节令有关的戏。如春节要贴“门神”,则演《临潼山》《访白袍》等。二月二是关羽单刀赴会的日子,则演《挑袍》《单刀会》和《水淹七军》。三月三是蟠桃会则演《群仙阵》《天女散花》等。 -
82019-10
[ 词条 ]雒社扬
雒社扬(1956~)戏剧理论家。陕西户县人。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讲授“美学”“编剧”“中国戏曲史”等课程。曾任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当代戏剧》杂志社副主编兼协会创作理论部主任。参加省内外大型戏剧活动,在《中国戏剧年鉴》《中国戏剧》《剧本》《当代戏剧》《文艺报》等报刊发表戏剧理论、评论文章50余篇,其中《戏剧形态学论纲》获中国戏剧家协会“优秀论文特等奖”。出版戏剧专著《戏剧艺术教育》。2011年完成陕西省社科基金课题《陕甘宁边区戏剧史》。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戏剧家协会理事。 -
82019-10
[ 词条 ]韩邦利
韩邦利(1933~)戏剧理论家。陕西华县人。笔名希阳碑。1962年西北大学历史系毕业,分配至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专职从事戏曲理论研究。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张庚、马少波、郭汉城门下学习中国戏曲理论。曾发表过不少理论和评论文章,有《秦风秦声》《秦腔起源于唐代》《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等;戏剧评论有《简评秦腔〈千古一帝〉》《〈杨贵妃〉的悲剧美》《评眉户剧〈二虎守长安〉》《以身殉职的戏人成辅瑞》《一代秦腔名优申祥麟》等。 -
82019-10
[ 词条 ]金葳
金葳(1930~2010)戏剧理论家、作家。天津市人。原名王金林,又名秦燕。1951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后在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西北文联、中共中央西北区宣传部、陕西省委宣传部工作,曾任《陕西戏剧》总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致力于戏曲创作,有《取桂阳》《汉城春秋》《乱世女侠》等作品;论文有《正确对待民族艺术遗产》《戏曲改革应沿着自己的道路走》《当前戏剧创作的几个问题》等100余篇。其中《正确认识理论工作对实践的作用》获省级优秀论文奖。另有八集电视连续刷《药王孙思邈》等15部作品行世。是《当代戏剧》正处级调研员,中国作家、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戏剧家协会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戏剧评论家联谊会副会长。